消费投入比例,教育投入最大:真正的教育投资不是把孩子复制粘贴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2017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政策教授伊丽莎白·科瑞德-霍凯特在《炫耀性消费已终结,现在是无形消费时代》中提到在美国精英阶层已经不把物质消费作为衡量社会与身份地位的标准,无形消费已经成为社会财富。
文章当中引用了经济学家Veblen对炫耀性消费的解读:人们将物质消费当作衡量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标准。
但是当大部分中产与精英阶层一样能够购买名牌包与高档汽车、去欧洲度假时,精英阶层们对此感到了不安,他们迫切需要用新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优势。就此精英阶层改变了炫富的方式,无形消费炫富登入了市场。
其中占据无形消费投入比例最大的是教育投入:
美国好大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超过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40万,学制四年,一共160多万,普通家庭很难或根本无法承担得起。但是普通家庭也开始重视了教育投资的重要性,开始知道教育投资的重要性。这里面也包括了爱子心切的中国家长。
根据汇丰银行2017年全球教育报告,中国大陆地区的家庭平均每年教育支出高达42892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0万。
但是这种高额的学费,对于很多平民家庭却是一种压力,但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父母贷款为孩子报班,只为让孩子成功跨越阶级的屏障。
只是由于家长择校意识薄弱,有不少家长被骗的血本无归:
2016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湖南等地仅被曝光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卷款跑路案件就有10余起,涉案金额达十几亿元。
广州一家打着“东方金字塔儿童潜能培训学校分校”招牌的机构,租用两层楼的别墅,开始招收3~7岁的孩子进行培训,可是办学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负责人就连夜跑路,100多个孩子的家长投诉无门,每家涉及金额二三十万元;
位于江场三路288的“学霸1对1”的培训机构,再给孩子上完7次课之后,突然跑路,导致受害学员1000多名,涉及金额2000多万元……
教育投资的确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现在又有很多家长不了解如何为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结果被骗。
一、家长应当理解教育投资到底是为了什么
家长在给孩子准备进行教育投资时,首先应该避免走进几点思想的误区:
1.应当为投资教育不计代价?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中产阶级家庭教育观念白皮书》当中显示,有91.1%的中产家庭不满于最基本的教育花销,愿意在子女教育当中有额外经济投入,有21.1%的家长表示可以在子女教育投入上不计代价。
家长们希望孩子通过上辅导班能够实现阶级的改变,却不知辅导班正是抓住了家长这种心理才巧取骗钱。培训班数量增长的背后,不仅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还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因此在家长想要为孩子争取积极改变的同时,也要考虑整个家庭的收入情况。
2.攀比心理
给孩子报班是家长群里面的流行病,也是家长的一种教育与焦虑。
之前有两张课表在网上引发了热议,这两张课表都来自于同一个家庭。一张是10岁就读小学四年级哥哥的课表,从周一到周日,除了在校之外,还要参加各类补习班,并且还要进行相应的练习。另一张课表是5岁正在上幼儿班的妹妹,但是琴棋书画样样都要学。
基本上一到周末,各大商场都会出现很多蹦蹦跳跳或者规规矩矩的孩子,他们并不是上街游玩,而是在参加补习班、兴趣班。而陪同孩子的家长也不闲着,坐在教室后面和孩子一起听课。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现在很多家长惯有的攀比心理。
对于这种心理,北京市某中学教师吴凡将它总结为“紧迫感”,她表示:“生活当中对“别人家的孩子”的推崇正在逐步的加强家长的紧迫感,让很多家长觉得不给孩子报班,就很可能导致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家长再给孩子进行做决定的时候,也让孩子产生了一种“皮格玛利翁心理”,指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孩子也在家长的影响下逐渐失了本心,只为得到家长的赞美。
但是家长这样拼命的让孩子学成了别人的样子,终究让孩子失去了“本我”。
3.教育投资只是提升孩子考试成绩?
对于孩子教育的投资,很多家长都是盲目的。只一味的提升孩子的考试成绩,但其实孩子真正的成才,只会考试是远远不够的。
教育投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该面对的考试教育,一种是孩子赖以为生的兴趣教育
应试投资能够让孩子能够在学业上脱颖而出,所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辅导机构,旨在提高孩子的应试成绩。
而兴趣投资虽然看似可有可无,但却是能影响人一生幸福的重要因素。
二、那么家长又该如何为孩子选择教育机构呢?
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
1.师资是否优良?
师资是培训机构软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首先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从教资质,其次,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
这不仅是指教师应熟练的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还包括运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孩子如何去学习。再者,就是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鼓励孩子发现他们各自的优点。
2.资质是否完善?
一家教育机构的工商、税务营业执照是否完善?是否有政府相关部门出具的培训资质?教育机构名称和办学实体是否相符?这些都是考察教育机构的一个重要的点。
有些培训机构虽然称呼为xx学校,名字很大气,但实际却不是那么回事。学校学院内的名称是国家规定有学历教育的机构使用的,无学历者一般不具备资格,因此家长不要被学校的名字所误导了。
3.课程体系是否完善?
课程体系是否完善?是否具有自主研发教材的实力?使用的教材内容是否是原创的?自习也是考察教育机构的标志。
有些教材使用其他机构或市场销售的专家书籍,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家机构的研发能力和教学潜力如何,并且这样的机构课程很明显缺乏一定的更新能力以及市场追踪能力,也反映出这家机构并不是上层的选择。
4.培训机构广告是否有夸大?
很多机构都会利用一系列的广告来吸引家长为孩子报班。用一堆数据骗取高价费,以名牌学院老师做背书,押题百分百中,还有就是把“别人家的孩子”吹到极致。
但一定程度上,这些只是教育机构的一些营销手段,并不代表着其资质真的如广告所说,所以家长们还是要格外明睛,防止被骗。
三、真正的教育投资不是把孩子复制黏贴
最好的教育投资是让孩子能够充分的了解自己的能力,并且知道自己未来将要走向哪里,而不是像复制粘贴一般成为“好孩子”。
关于教育投资,家长要懂得以下几点:
1.不要让孩子累死在起跑线上
香港有一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侧面反映了香港超前的幼儿教育。
年仅6个月大的香港孩子就开始上早教班,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表现自己;因为香港的幼儿园喜欢接受1月份出生的孩子,所以很多父母甚至会提前计算怀孕的时间,要赢在他人之前。
不仅如此,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就奔波在各个学习班,争取在幼儿阶段精通两文三语(普通话、粤语、英文)。
这样的超前教育实在是残酷的,别说是童年,孩子的幼年也被无情的挤占。
教育原本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事情,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无论家长还是社会,眼睛已经紧紧的盯在了孩子的前20年。
有一份来自于上海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幼儿园,有85%的孩子考过钢琴证书,有10%的孩子考过英语证书,有5%的孩子考过美术证书,有2%的孩子考过舞蹈证书,有1%的孩子考过珠心算证书。
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一位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考入名校的学生,描述自己的现状:“本来应该热血沸腾的大好年华,却对一切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那种累,是一种心态上的厌倦。”
现在众多的补习班,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学习中苦不堪言。
2.眼界和美学教育对孩子是必要的
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儿子15岁那一年主动要求辍学,决定专心从艺。虽然郭德纲对孩子的学业并不关心,也尊重郭麒麟的决定。但是在相声的专业上,郭德纲对郭麒麟要求的格外严厉。作为一个父亲,他没有去主动的要求孩子做什么样的决定,但是在孩子做出决定之后,却对他进行引导看世界的格局。
另外,美学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中,美学可能是最潜移默化,不能够像其他教育一样,能够立竿见影。然而,美学教育的重要性,其影响却是十分深远的。
冰心说过:“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这真是很好诠释了艺术的力量,美育就像是在孩子生命的两旁播种,让艺术之美盛放在孩子的生活里。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把自己的生活当成一件艺术品,带着审美的态度来观照着生活,酸甜苦辣都别有一番滋味。
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家长可以做这几件事:
·亲近自然,让孩子徜徉大自然发现美;
·走进场馆,与孩子“浸泡”美术馆欣赏美,锻炼孩子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
·美化家居,让孩子在和谐家庭环境中融入美;
……
3.应试的补习,并非是孩子最佳的辅助
一味地为了应试,最终只能让孩子变成学习机器,让孩子除了考试什么都不会,不仅会让孩子的思维、想象力受限,还会让孩子丧失对学习的真正兴趣,在成堆的试卷当中迷茫。
让孩子上补习班,刚开始成绩会遥遥领先,但是会容易出现“三年级现象”,即在后期成绩下滑,原因在于孩子会出现反正我已经学过了,于是就不听课的状况,开始偷懒,最后孩子成绩下滑,更会对孩子身心造成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之所以报补习班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好成绩,但却忘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的,孩子的学习,知识是其次的,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开发大脑才是关键。让孩子成为学习机器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想象力会受到阻碍,也会失去学习兴趣。
家长们应该给予孩子的教育是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真正喜欢的东西,让孩子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