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观察悟哲理——读陈东强《教育随笔》有感

  我与陈东强先生是交往几十年的文友,印象中他在图书馆和县政府办公室工作期间,笔耕不辍,时有精彩作品问世。及至他当上乡镇和县教育部门的“一把手”之后,想来他那文字特长肯定淹没于迎来送往的繁琐事务中。不料,近日他居然送我一本自己编著出版的《教育随笔》,装帧精美,版式新颖,厚厚的,33万多字。

  打开书页,我就不忍释手。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它可以借事说理,也可以以理说事。陈东强先生《教育随笔》的突出特点,不是一般的走马观花,随手而写。而是用心观察,倾情体悟,寻觅出精华,千锤百炼,提升为哲理。这可以用“三随”来概括:一是随心。人有七情六欲,有些可以公开,有些则属隐私。随笔写给个人看和写给人家看还是有区别的。东强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有袒露自己心胸的勇气,有表白真情实感的胆量,笔录的是自己不折不扣的真性情。这在他初投身教育事业的“随笔”中可见一斑:“小时候不知天高地厚的教师梦;高中时作为全班的唯一地主子女的自信和自卑;大学时李福生教授"舟在江河不为不乘而不浮,兰生幽谷不为不闻而不芳"的学者风采和人格魅力。不思量,自难忘。”在向往与梦想中,他走在了全县第一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行列;在向往与梦想中,他铭记着他任安峪镇党委书记时教学大楼剪彩典礼大会上书记、村委主任那喜悦夹杂着委屈的泪水;他铭记着一个个校长、教办主任为一点办学经费而感动“上帝”的千言万语、千辛万苦;他铭记着民办教师每月120元工资长期不能兑现、上访时欲说还休的窘境……正是“因为理解教育,所以梦想教育;因为向往教育,所以追求教育;因为情系教育,所以选择教育”。在他看来,“缺失理想,囿于自我,就没有目标,就没有追求,就会失去人之所以成为人、团队之所以成为团队的核心内涵和发展动力”。这些哲理性结论在他随心笔录的事例中水到渠成,自然涌来,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二是随意。他的观察与思考是随着自己的意愿有选择性地进行的。他常常凝神于某一事物和人物,是因为他在关注的对象中看到了与自己思想契合的东西。

  “成功的教育不是一日之功、一家之功、一人之功,但教育的成功不可以一日不用功。借鉴别人成功的秘决,感悟滴水石穿的道理,克服征途的艰辛与困苦,拒绝心灵的贫乏与诱惑。”可谓一语破的,入木三分。三是随缘。他的随笔不是刻意为之,是恰逢机缘的自然流露,是触景生情,以事说理,有感而发,意到笔随,情至词涌,娓娓道来,朴实明白,从而形成激情闪现的鲜明论断,他的这些哲理性的语言不刻意,不雕饰,不矫揉造作,不居高临下,于平实中含哲理,于冷峻中见深刻,随笔拈来,俯拾即是,可以说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蕴藏着一种触人魂魄、促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力量。

  张志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