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迷途——枣庄弑师少年成长之痛

  

  秦某的家就在这座即将废弃的小楼里。

  

  前排右三为被刺教师王晓伟。本报记者 马明 翻拍

      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刘帅

  9月14日,江西临川二中学生雷某因为手机被没收,用尖刀割破班主任的颈动脉致其死亡。一周后的9月23日,在枣庄42中校门口,休学的初三学生秦某将化学老师王晓伟刺死。连发的弑师案骇人听闻,在民间语境中,老师成了又一个“高危职业”。

  案发后,人们对涉案学生指责痛骂,纵有多大的矛盾,也不至于要用刀来解决。而回到当下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压抑与正处于青春期的躁动,让情绪阴晴不定,往往给小小讲台上的冲突留下隐患。

  休学

  “看着校服他心中有股怨气和愤怒,见着同学他也躲着。”父亲秦敬伟说,休学让儿子迷失了方向。

  采访到的每一个人都无法准确说出秦某刺杀王晓伟的原因。

  初三的生活充满煎熬,过了中考的坎,或许才有不一样的天空。16岁的秦某在家里努力自学,用圆珠笔在英语笔记本上写了“乐天派”三个艺术字来鼓励自己。

  但有时,过去很少看电视的他,又沉溺在电视中无法自拔,偶尔还自暴自弃,大发雷霆,与父亲激烈争吵。

  半年来,秦某就这样一直休学在家,他再也没穿过枣庄42中的校服。“看着校服他心中有股怨气和愤怒,见着同学他也躲着。”父亲秦敬伟说,休学让儿子迷失了方向。

  9月26日,在枣庄远郊的磷肥厂宿舍,秦敬伟从昏暗房间的一角翻出儿子保存整齐的团员证、三好学生荣誉证书等,一再申明这个离开校园的孩子曾经有多优秀,品德上也没有瑕疵。

  这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小楼,48个房间现在只剩3个住户。80岁的张梅兰住在一楼最西侧,她对三楼东头的父子俩印象深刻。张梅兰说,孩子从小很乖巧,学习也好,长得挺白净,有1米75那么高,最近见过几次,好像有些沉默寡言。

  秦敬伟说,之所以搬到磷肥厂宿舍,因为这里是市中区,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他指望着儿子能上好大学。

  近10年来,秦敬伟每天都接送儿子上下学,他没有正式工作,四处打零工、做搬运,农忙时,他还会骑着摩托车赶回山亭区的老家拾掇两亩农田。

  一个月勉强挣个千八百块,生活艰难,父子俩只好在宿舍前的杂草中垦出几十平荒地,种上辣椒、菠菜、芫荽等蔬菜。

  秦敬伟说,儿子从不挑食,如果家里买肉了,他还以不喜欢吃肉为由,将肉留给爸爸吃。“在外面买了好吃的,一定会捎点回来给我。”

  父子俩心底的交流虽然不多,但秦敬伟一直能强烈地感受到儿子想改变家庭命运的信念。从小,秦某自控力就很好,极少在家看电视,将更多时间用在学习看书上,每晚都学到12点。“从小学到初二,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异,人也积极乐观。”

  秦某酷爱奥数和科幻,时常将父亲给他的零花钱节省下来,购买这方面的书籍,对此秦敬伟也尽可能支持。

  入读42中后,秦某早早地定下了中考目标,就是进入枣庄当地最好的高中枣庄三中,这样的话,以后才能考进名牌大学,读自己想读的科技类专业。

  这个愿望如此强烈,秦敬伟回忆,在事发前两天,儿子还反复对自己念叨着,想回学校上学。

  暗疾

  秦某患病的消息在学校传开,秦敬伟说,除了同学嘲讽,连老师也揶揄,让秦某非常伤心,不愿同别人讲话,时常偷偷哭泣。

  学校是秦某难言的痛。秦敬伟对42中老师体罚儿子至今耿耿于怀。

  秦敬伟找机会录下了视频证据,其中一段拍摄于2013年1月17日,课堂上,一教师从讲台上走到秦某身边,用教杆戳他。

  “这就是王晓伟!”秦敬伟气愤不已。

  2010年,王晓伟担任初一班的班主任,秦某成为他的学生,成绩在班里能排在前五名左右。

  无从知晓秦某对王晓伟的怨恨从何时起。秦敬伟说:“2010年的一天中午,秦某同班长武三思(化名)因观点不同而大声争论,午休时,王晓伟以秦某顶嘴为由,当着全班同学面掴他脸,脚踹其下体,事后连班长武三思都过意不去,给秦某写了赔礼道歉书。”

  对此,王晓伟的同事王强(化名)更倾向于推己及人。他说,“身为教师,都打心眼里喜欢学习成绩优异者,即使王晓伟打骂他,老师本身肯定也没有坏心。”

  王晓伟的师德经得起考验。据他的妻子赵敏介绍,王晓伟曾荣获台儿庄教育局颁发的优秀班主任证书、市中区教育局颁发的先进教学案例证书,就在担任秦某班主任那一年,还荣获光明街道办教委颁发的先进教师荣誉证书。“他获得的证书有十多本。”

  但秦敬伟不以为然,他觉得正是王晓伟将儿子当众“羞辱”,才令秦某日益自卑。

  秦敬伟说,上完初一,王晓伟不再担任秦某的班主任,但仍然打骂他,而且“后期只打我儿子”。

  2011年下半年,上初二的秦某查出患有暗疾,多次到医院诊断,并接受手术。为此,秦敬伟多次到学校请假。“老师不乐意,就一直询问得了什么病。”秦敬伟告诉当时的班主任曾小伟(化名),并要求他保护隐私。

  “但曾小伟非但没保密,还未经同意,带领班级同学前往医院看望儿子,并大肆宣扬。”之后,秦某患病的消息在学校传开,秦敬伟说,除了同学嘲讽,连老师也揶揄,让秦某非常伤心,不愿同别人讲话,时常偷偷哭泣。

  各种压力无处排解,2011年11月2日,秦某在笔记本上给秦敬伟留言,“下辈子再做你们儿子”,说自己学习越来越吃力,“希望离我越来越远,所以我选择了逃避。”

  2011年11月26日晚8点,趁秦敬伟不在家,秦某从三楼跳下,所幸挂在了二楼的空调外机上,捡回一命。

  至此,秦某才告诉秦敬伟,自己在学校受到老师和学生歧视、侮辱和排挤,只是怕秦敬伟担心,才努力保持好成绩。

  判决

  上课日,秦敬伟赶在学生和教师没到校前,“对着学校破口大骂,等学生来了,他反而不骂了,自己走了。学生放暑假,他就对着空无一人的学校大骂。”

  秦某的成绩出现了滑坡,精神状态也不稳定,秦敬伟开始担心起来。

  秦敬伟说,2012年10月,他陪儿子来到42中对面的枣庄市立二院,精神科医生诊断秦某“患有精神分裂症”,并做了一些干预治疗。

  其间,儿子和秦敬伟细说了不少学校的事。2011年1月份寒假前,秦某到学校取成绩报告单,王晓伟给学生发传单,介绍上清华家教辅导班,并单独找到秦某,希望他能去,考虑到家里拮据,秦某没答应。

  后来,初二班主任曾小伟也要求秦某组织同学上他家参加辅导班,秦某最后没完成任务,为此还很内疚。

  这些尚未得到学校证实。

  秦敬伟开始找校长和老师反映儿子的问题,上百次通话记录,他一一写在笔记本上,满满五本。

  再次碰到王晓伟“体罚”儿子后,秦敬伟闹到了学校,“王晓伟当面也承认了。”秦敬伟说,他无法忍受学校老师明知秦某已经精神状态不佳,还要刺激他。不过王晓伟的妻子赵敏称,王晓伟只是对教学抓得严,对秦某一直是照顾有加,并不会故意难为他。

  秦敬伟说,今年3月,医院再次诊断秦某患有精神分裂症后,他为儿子办理了休学手续,并以教师的行为导致秦某出现精神问题为由,将包括王晓伟在内的三位班主任告上法庭。

  法院认定王晓伟等人的体罚,促使秦某产生了焦虑情绪,但“只有加重病情的情节”,为此判定学校承担20%赔偿责任。

  秦敬伟说,8月份一审判决后,双方均不服,他觉得学校应担全部责任,而学校则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于是双方均提出上诉。

  文化程度不高的秦敬伟用一切能想到的方式来“维权”。42中对面的摊贩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多次见到秦敬伟到学校里闹。上课日,他赶在学生和教师没到校前,“对着学校破口大骂,等学生来了,他反而不骂了,自己走了。学生放暑假,他就对着空无一人的学校大骂。”

  休学让秦某的生活陡然迷失了方向,9月23日,休学半年的他重新走上去42中的路。

  这天清晨6点40分,吃了碗馄饨,王晓伟才从距学校7公里的家中骑自行车出来,而秦某早已经到校门口了。

  7点10分,离上班签到还有20分钟,王晓伟出现在校门口,骑着电动车的秦某从背后将他连捅两刀。

  秦敬伟很快赶到学校,看到儿子正被警察带走,稍后,王晓伟抢救无效死亡的消息也传了回来。除了错愕,到现在,他都不明白为什么。

  专家说法

  孩子心理问题不能病态化

  本报深度记者 刘帅

  9月28日,对于枣庄弑师案,上海交通大学编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秦某患有特殊疾病,本身比较自卑,也比较敏感。在他看来,家长、学校和教师都往往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而忽视其心理问题。而孩子所有问题最核心的是心理问题。

  “虽然过去多次强调重视学生心理问题,但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当一个孩子绝望、充满仇恨时,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不是自杀,就是杀害其他人。这一点在秦某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熊丙奇说。

  剑桥大学盖茨学者、社会学博士胡扬告诉记者,国内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将心理问题“病态化”,谁去看精神科谁就会被看作甚至自认为“有病”。精神病医院诊断秦某有精神分裂症,其他人就以异样眼光看待他,导致他从自我心理上和社会心理上隔离,然后出现情绪积压,心理上的进一步隔离,促使他走上脱离社会的行为——违法行为。

  “作为人,都有欲望的积压、期望的幻灭、内疚这些最根本的情绪,这些情绪并不是病,但都需要疏解出口。”胡扬介绍道,“部分学者认为,罪犯和正常人的唯一差别在于,正常人能部分地控制其犯罪驱力,并在对社会无害的活动中为这种驱力找到发泄机会。”

  在英国生活多年,胡扬告诉记者,英国的中学设有心理办公室,而这个心理办公室不仅服务于学生,也服务于教师。教师要对诸多学生负责,有时也不能较好地处理自己的压力,时常有情绪失控的情况。这时他们需要找情绪疏解出口,而这就是心理办公室设置的理由。“但国内很多学校,比如枣庄42中,可能就没有心理课。这种局面一时难以改变,但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将心理问题病态化也是家长和学校应该做的。”胡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