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保险业新机遇:风险教育拓长期市场,企业数据趋真实促保证保险发展
原标题:疫情下保险业新机遇:风险教育拓长期市场,企业数据趋真实促保证保险发展
疫情之下,各行各业均在承担这场突如其来的风险,为风险兜底的保险业,面临压力也恰逢机遇。人身险方面,受限于线下渠道,传统的开门红节奏打乱,新单业务受损,但同时,在助推行业销售、理赔等环节向线上迁移,而产品设计漏洞暴露的健康险,将进一步完善,在现实教育场景的推动下,迎来发展机遇。
财险方面,旅游相关保险产品冲击明显,车险、企财险短期新单业务增量或受影响,但长期来看,在线下渠道依赖较小的前提下,不会产生较大波动,相反,疫情对家庭、企业形成的经济损失,更有利于抗风险意识的提升。此外,当前背景下,企业贷款融资需求增大,贷款保证保险逢机遇,业内指出,泡沫消去,企业真实情况暴露的前提下,有利于保险机构认清风险,发展产品。
线下渠道受阻助推业务加速“上线”,现实场景教育助推健康险
首先,寿险业,目前正逢保险机构开门红酣战之际,而疫情对线下销售渠道的影响显而易见,线下渠道受阻,个险代理人产能下滑,打乱开门红的传统节奏;团险方面,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承压,对于团险业务也将有所影响,进而影响保险机构一季度新单保费。
“影响确实存在,但其实现在保险机构都在‘自救’,尝试以各种途径恢复销售、理赔等各个环节的日常经营”,新一站保险网总经理国婷丽向蓝鲸保险透露出行业的积极信号,“比如通过微信等电子方式线上协同运作,在推进保险机构与消费者沟通习惯、销售习惯等方面的变化,这是一种应势而行的动作”。
长期来看,事实上“危”中藏“机”,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向蓝鲸保险提出,“疫情、灾害事故都会增加人的风险管理意识,增加对健康保险的需求意识,风险转嫁的思考”。
“其实近几年行业,包括消费者已经在更重视于保险本质,在逐步打消此前消费者与保险行业之间的信息差,更理智的看到保险产品,此次疫情其实也是一个现实的切入点,使消费者在面对切实的风险甚至损害时,意识到风险保障的价值”,国婷丽持有相似观点,“反向来看,其实也在助推行业进一步回归保障”。
券商也秉持这一观点,瑞银证券指出,中国存在巨大的保险缺口,原因之一即是居民没有受到充足的保险保障方面的培训,中长期看,此次的疫情能够使得居民提高风险方面的意识,增加对保险的配置,从而加速缩小中国的保障缺口。
“机遇”主要体现于健康险领域,据蓝鲸保险了解,目前不少保险公司临时扩张保险责任范围,将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加入到重疾险赔付责任之中;或以其他灵活的方式,如投保公司重疾险的用户,因此次疫情身故,将给予一定额度的慰问金。
“这对于行业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机会,但其实也反馈出行业整体在产品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保险业内人士张明明向蓝鲸保险指出,“大多数的重疾险不包括肺炎赔付责任,但严重程度及致死率均较高,在其他重大疾病定义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需要保险公司正视这一问题”。
那么针对此次冠状病毒,是否有条件及必要推出单病种保险?在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看来,目前暂不具备单独新型冠状病毒单病种保险产品的环境,“难度之一体现在时间,新产品需要注册新条款、测算费率、备案,要耗费大约1-2个月的时间;同时若是针对此次疫情的单病种保险,有借疫情炒作的嫌疑,形成监管压力。因此建议险企贴合原本的保险产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扩大保障面,提升保障能力”。
车险稳定旅游意外险冲击明显,保证保险面临双面处境
财险方面,似乎面临更为直接的影响。
疫情之下,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收到明显冲击,旅游意外险、货运险等险种经营受限,尤其是对于主打此类险种的保险公司与平台而言,影响明显,蓝鲸保险在业内了解到,旅游相关保险产品销量下滑最为明显。
但从行业整体来看,业内指出,此类险种在财险业务中占比相对较小,因此对财险行业整体保费规模影响有限。
那么财险业务中占比较大的车险、企财险业务如何?“车险、企财险业务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疫情发展,如果疫情能够在短期能得到控制,对上述险种不会有较大影响,此类险种多为一年期、三年期,远大于疫情周期,新单方面可能略有影响,但长期来看,并不会对整体规模产生较大消极影响”,徐昱琛向蓝鲸保险分析指出。
“正负影响都有,出行管制、企业停业,对于产险公司的赔付率有利,但业务发展、理赔服务会受到影响”,张明明提醒道,其实这与渠道也有明显关联,“尤其是依靠代理人、互联网渠道建设、线上理赔建设能力不足的公司,业务发展受影响较大,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互联网渠道。”
值得肯定的是,贴合此次疫情,家财险、企财险等领域,对于居民与企业,同样构成教育场景,国婷丽向蓝鲸保险指出,“基于此次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对于多数用户而言其财产的重要性与唯一性,用户会更加注重提高家庭、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尤其是企业,面临内部管理与外部经营的双重压力,会逐渐意识到保险保障的必要性,当然这也与消费观念与习惯相关,这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提升,但疫情确实提供有助于风险意识的加强”。
此外,在财险险种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保证保险。事实上,早在疫情之前,监管已屡次提出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帮助小微企业顺利融资,目前环境下,企业融资需求,或更为迫切。
“这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形式受损的背景下,担保性质的保证保险发展越快,相应的违约的风险越高,赔付率就越高”,王绪瑾提醒道 。
“保证保险本质在于信用风险的把控,专业性较强,市场潜力巨大,但对于险企风控能力的要求较高,近些年相关险种也数度踩雷”,徐昱琛同样指出风险。
国婷丽的看法则更为积极,她指出,“在目前的环境下,反而企业的情况,即资产、经营数据,会更真实的暴露出来,而对于面向小微企业的贷款保证保险而言,企业项目的真实性、客观性尤为重要,有助于险企更加明晰的进行判定和甄别,认知潜在的风险”。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目前的融资增信是雪中送炭,本身也是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所在”,国婷丽进一步指出,“其实在当前关口,仍然有意识去融资,坚持经营的企业,其韧性、决策力都值得肯定,从长远眼光来看,此类企业,也值得‘投资’”。
整体来看,虽然疫情对于长期寿险、旅游险等险种新单业务造成一定的短期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提升风险保障意识的教育效果明显,同时助推行业发现产品漏洞,进一步回归保险保障;健康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也将迎来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