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幼儿园园长朱素静:拒绝“清单式”童年 父母高质量陪伴是最好的早教

  朱素静和孩子们在一起.jpg

  图说:朱素静和孩子们在一起 主办方供图(下同)

  幼升小,一个在家长群中持续热门的话题。“在宋庆龄幼儿园,我们坚决不提倡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阶段所应学习的内容。这种所谓的幼小衔接,是我们坚决杜绝的。”在上海团市委、上海市少工委日前举办的名校长公益大讲堂(第五季)首场讲座中,上海市园丁奖获得者、宋庆龄幼儿园园长朱素静态度十分鲜明。

  朱素静直言,孩子们需要的并不是一个被各式各样培训班塞满的“清单式”童年,父母是否能在人生起始阶段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否让孩子从高质量陪伴中获得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才是决定未来人生走向的关键因素。

  师长的责任是发现每个孩子不同的潜能.jpg

  图说:师长的责任是发现每个孩子不同的潜能

  即使是小蜗牛也会向前走

  一个从小被判断为“多动症”的孩子,长大后竟然成了英姿飒爽的空军飞行员。这是发生在宋庆龄幼儿园一个小男孩身上的故事。和很多孩子一样,小男孩做作业时,周围任何风吹草动,他都能注意到。朱素静分析,男孩从并不是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是天生的“分散型注意力”,于是,老师们根据他的记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游戏。小男孩在老师的鼓励和陪伴中收获自信,也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意思的是,长大后的他在参加空军训练时,他的“缺陷”变成了优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就要求家长们,筛选出不同特征的孩子,耐心给予不一样的教育。”朱素静推荐家长去读一读故事《牵着蜗牛去散步》 。“有些孩子走得快,有些孩子走得慢,家长要千万相信,他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吸收。他会观察到,露珠是什么样的。或者他曾经走过这一段路的时候,停下来感受一下大自然吹过来的风,是暖的还是冷的?家长要做的,是关心他关心的东西,刺激他接下来应该刺激、发展的内容。”朱素静希望家长少一些横向的比较,拿今天的孩子和昨天的他自己比就好,要相信,蜗牛终有一天会跑到他想到达的终点。

  名校长公益大讲堂(第五季)开讲.jpg

  图说:名校长公益大讲堂(第五季)开讲

  看看问题是否在自己身上

  每天早上,宋庆龄幼儿园都会要求孩子自己用消毒液洗手,然后到医生妈妈那里接受晨检。朱素静看到,几个简单的举动,生动地透露出家庭教育的不同类型——放手型、等待型、自由生长型,呵护型、包办型,呵斥型……有些孩子会主动积极、有条有理地完成每一个步骤,而有的孩子因为家长很着急,拖着他的手,先做这个、先做那个,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脾气倔一点的孩子更是拒绝听从指令。

  “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身上看到我们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可以看到孩子发展的社会性、独立性,做事情的顺序是否清楚?做事情是否会主动应对?自己是否会判断?是否有逻辑思维,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事情是否认真执行?”朱素静强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最有效的示范。

  作业习惯比作业量更要紧

  朱素静介绍,在宋庆龄幼儿园,每个年级都有“作业”,例如,全校每个孩子每天回家必须有10分钟阅读时间,大班可能更长一些。但值得提醒的是,作业的量在幼儿园阶段并不需要关注的,但是学习习惯是必须要培养的。

  “为什么要布置回家作业?为了培养独立的学习技能,提供家长支持孩子学习的机会和建立家校对话的关系。”朱素静说,幼小衔接阶段,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做好充足的准备,去适应小学生活。宋庆龄幼儿园 ,也有一些作业需要父母配合完成。最后的作品是否完美,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接到任务后是去“万能的淘宝”买现成材料应付了事,还是自己寻求创意和方法,和孩子一起合作设计、动手完成? 家长面对一项任务时的态度和方法,展现出的智慧和思维逻辑方式,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处事方式。

  “真正拉开差距的并不是孩子的智商,而是后期应该养成的习惯。比如,认真、坚持、自律、高效、阅读。”从教26年,朱素静颇有感触。她也提醒家长,“情绪管理”也是孩子从小就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这可能会对幼小衔接起到深远的影响。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