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以下免进博物馆”?别急着拒绝孩子
原标题:“14岁以下免进博物馆”?别急着拒绝孩子
“我想仔细观看一件文物细节,旁边钻过来好几个小孩,一个大人在旁边解说。大人一说话,几个小孩就跳着搭腔,脑子都要炸了。”一位前往上海博物馆看展的市民何先生,将这段经历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网友对于“建议博物馆14岁以下免进”的争议。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被“熊孩子”吵扰的经历:不单单是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就算是在高铁、公交、商场等这样开放性场所,一些孩子的嬉闹追逐也经常让人不胜其烦却无可奈何。因此,当类似关于“熊孩子”的话题出现时,总能引发不少人的共鸣,冲上热搜。
争论中,有人认为“低龄孩子并不适合需要观看门槛的博物馆展览”。要知道,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的场所,而人们选择到博物馆、展览馆去,大多也是为了陶冶情操、拓宽视野,这不恰恰是孩子需要的吗?
当然也要看到,孩子们叽叽喳喳,确实可能影响到其他人的沉浸体验,“熊孩子”在博物馆内追逐打闹破坏秩序,造成展品破坏的案例也并不鲜见。但是,单纯因为低龄儿童会吵闹、自制力稍差就剥夺他们进入博物馆的权利,并不是平衡两者关系的最佳方案。
这样的“一刀切”不仅明显缺乏政策和法规依据,并且有违博物馆的社会公益性质,也让孩子失去了受教育长见识的机会,更有悖孩子们身心成长和认知事物的发展规律。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而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样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性。或许他们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看不懂历史远久的展品也听不懂讲解员的讲解,但就算是“不看门道看热闹”也能够丰富他们的感性认知,激发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这些成长进步的价值不应被低估。
以“孩子看不懂”或“可能损伤文物”为由,武断地将小朋友们拒之门外,是惰性思维的表现。现如今,成年人观展人次的大幅提升得益于越来越多策划精良的展出,而面对好奇、好动又好问的孩子时,是否应该多一些“我们策展时是否从他们的需求考虑过”的自问。
上海博物馆设计的寻找“博物馆里的动物园”活动,孩子可以按图索骥在博物馆中打卡动物细节;成都博物馆按大人和孩子的身高设计了不同高度的显微镜,参观时高低有序,互不干扰……这些来自各大博物馆的有益探索,带给了孩子们更多元化的体验。
与其让孩子和博物馆对立起来,不如让孩子爱上去博物馆,而真正引导孩子融入博物馆的,是家长本身。相比于“熊孩子”,那些身后不作为的“熊大人”似乎更让人唏嘘,要知道,不论是知识还是礼仪,博物馆都应该成为大人和孩子共同学习的场所,而不是遛娃打发时间的消遣之地。
让博物馆与孩子对话而不是对立。我们期待着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而这中间的微妙平衡,也需要社会、家庭和博物馆等机构共同的探索。(朱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