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来了!看有没有你所在的地区和学校入选!| 特别关注
原标题:40个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来了!看有没有你所在的地区和学校入选!" 特别关注
民小编说
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通过“三张清单”基本构建起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一是推进落实“学校权限下放清单”。聚焦学校办学最急需、校长教师反映最强烈的诸项管理权限,将副校长聘任、教师选聘、自主招生、经费使用等四个方面14项管理权限下放给学校,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二是全面实施“学校管理正面清单”,组织学校对下放的自主管理权限、重大决策事项和涉及师生利益的事项共计30余项,逐项梳理依据、工作流程、办理机构等,建立“一事一单一制度”,推动学校权限依法、民主、规范运行。具体包括学校授课时间调整、学生招录、内部机构设置、设备采购、学校发展规划制定、重要改革及建设项目等。
三是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为中小学列明42项禁止事项,设置行为底线。如对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习活动监管不严、违背有关规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违规向学生收取费用等行为纳入清单管理。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局)
13.山西长治:
电子学生证破题手机管理
为推动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抓弱项,补短板,山西省长治市出台《长治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涵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禁止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实行教师“县管校聘”等10个方面。其中,为配套禁止手机进校园政策而开发的电子学生证是十大行动创新之举之一。
智能电子学生证的基本功能是帮助学生与家长实现双向通话,解决禁带手机后学生与家长联系问题,同时作为学生在校的电子身份证件,实现出入学校的门禁考勤管理、校园消费、上课禁用、家校互联、SOS紧急求助、GPS定位等扩展功能。基于电子学生证建立学生安全管理平台,学校及家长可以对学生安全进行监管。在今年疫情防控中,结合测温设备,智能电子学生证还发挥了实时将测温数据自动上传、汇总、统计、分析的功能。
据了解,电子学生证管理平台将来可形成管理、安全、教学覆盖面更加全面的互联网+大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平台目前已涵盖所有区县,截至2020年12月已有学生用户11万、家长用户近30万,均对该平台给予高度认可。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山西省长治市教育局)
14.常州钟楼:
引入“光盘”奖励,倡导节约光荣
为了让孩子吃饱吃好、解决餐饮浪费问题,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在不断改进菜品的同时,通过引入食育课程、采取“大小餐盒”策略、建立自我管理组织等措施,取得了实效。
引入“食育”,源头引导。荆川小学是常州市钟楼区“食育”试点校。学校一方面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如“食之有礼”“食之环保”“食之健康”等;另一方面开展食物生长环境、营养价值、食物制作等教育,探寻食之趣味,进行勤俭、自立、感恩等品格教育。
采用“打卡”,倡导光盘。常州市怀德苑小学开展了21天“光盘”打卡活动。采用实时记录、盖章、称剩菜桶等方式帮助孩子做到光盘。同时采取“大小餐盘”制,学生根据胃口大小自主选择餐盘。活动开展三周后,“光盘”的学生比例逐步提高到80%。
餐饮“自管”,价值引领。常州市实验小学成立了少先队餐饮自管会,经民主讨论形成“节约粮食”评比方案。将“光盘行动”纳入学校守正德育课程体系。此外,每个班级都成立了“光盘行动”活动小组,从不剩饭、讲卫生、自觉清理桌面、摆正桌椅等方面评比奖励。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22期)
15.福建三明:
“教师第一”总体战实现教育绝地突围
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以“教师第一”为突围方向,创造了福建基础教育的“三明现象”。
2017年,三明市出台基础教育“1+4”正向激励机制文件,核增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教师超工作量发放奖励金,所需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该市三年新增追加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1.71亿元。
秉承“发展教育,教师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三明举全市之力、多措并举为教师队伍蓄能。一是探索跨层级调剂事业编制,建立“全市统筹、保障急需、动态流转、用后返还”教师编制周转池制度,彻底解决基层教师入编问题。二是启动市级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加强师范生培养。公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毕业后由县市区定向安排到辖区中小学任教。三是出台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拓宽教师来源。从2020年起新录用到该市乡镇及以下公办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本科毕业生,在履行相关协议和符合有关要求前提下,任教满一年后退返学费。四是将基础教育10个学科以及教育学类全部专业列入市级年度人才引进和招聘紧缺急需专业目录,简化招聘程序,直接面试考核,累计引进省内外紧缺急需学科优秀毕业生700多名。
2016年以来,三明市共招聘新任教师5866名,其中41.8%为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56.5%补充到乡镇及以下学校任教,依靠强有力的改革实现了山区小市教育的绝地突围。
(来源:《
16.四川成都:
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发“余热”
四川省成都市通过名优退休教师带动一批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让乡村孩子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2010年,成都市面向全国公开招募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将其命名为“常青树——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计划”。该计划是以退休教师为突破点,全域协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薄弱地区流动的系统性构筑。计划创新老教师岗位设置,选拔具有教育管理经验的名优校长作为“学监”,全年驻守各设岗区(市)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关注和指导整个学区教育,侧重培养乡村中小学优秀校长,并负责整个学区常青树计划团队的组织和牵头工作。选拔具有教育教学和科研经验的名优教师作为“导师”,全年驻守乡村学校,根据“导师”专业优势和乡村学校需求设置导师工作室,培养乡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青年教师。
10年来,已有400余名“银龄”教师奔走于村小课堂,服务成都远郊9个区(市)县,设立38个导师工作室,惠及教师近2000名。据统计,“常青树计划”实施以来,成都市边远薄弱学校多名中青年校长(教师)成长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教坛新秀,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上千项。
(来源:《
17.浙江台州:
“静校行动”全力为学校减负
近年来,手机应用进校园有泛滥倾向,给教师和家长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对此,浙江省台州市出台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各部门职责以及如何规范进校园活动的审核程序,并规定每年每校的活动项目不超过5项。要进入校园的教育活动(包括APP和各类竞赛),需要事先经过教育局审批,明确每个学期前20天之内完成审批,应急性、临时性活动需要经过教育局把关。方案实施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普遍认为,这一方案为学校在制度上设立了“防火墙”,还学校以宁静,让教师回到本位,让教育回归本质。
(来源:中国台州网)
18.山东寿光:
打造全链条终身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但县域层面受城乡差异等因素影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存在薄弱环节。山东寿光集聚各方力量拓展教育资源覆盖面,着力构建从学前到老年的全链条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学前教育向0-3岁延伸,力推公益普惠。成立婴幼儿养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19个婴幼儿养育服务中心,采取线上线下、医教结合形式,定期开展公益家长大讲堂。政府统筹刚性落实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农村学前教育实行“镇村一体化”管理,公民办幼儿园实行“五统一”管理,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92.75%。
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实现优质均衡。把学校建设作为地方发展“一号工程”,实施学生接送、农村中小学塑胶操场、安全饮水、取暖改造等“四大工程”,通过“名校办新校”“一校长多校区”等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坚持“面向人人”构建“家校社”育人新模式,如羊口镇杨庄小学建设村庄学习小组,同村学生互助成长,按小组召开家长会,破解农村家教难题。
普通高中实行划片招生,打造良性发展生态。高中根据生源地实行“划片招生+一考多取”,让学生各归其位,学校齐头并进。坚持多元化办学,将课堂教学与品行教育、社团培养、各类活动相结合,科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着眼学生长远发展。
职业教育实施“校园3+”,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职教中心、潍坊科技学院两所职业院校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校园+田园”“校园+企业”“校园+社会”职业教育新模式,成立1所市级社区学院、15所镇街社区分院、127个社区服务中心教学站,打造教育培训四级网络,依托校园面向社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技术人才、新型劳动者,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7期,中教传媒智库)
学校案例
19.“时代楷模”张桂梅
张桂梅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级中学校长。12年间,她帮助1800多名女孩圆梦大学。
1990年毕业后张桂梅随丈夫来到云南大理任教,1996年丈夫去世后,她自愿调到地处边远的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中心学校。又先后在华坪县民族中学、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工作。为了改善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先后捐出40多万元助学。其间她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等多种疾病,却依然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将病痛置之度外,直至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去医院——她腹腔切出的肿瘤已经超过2公斤。
2002年目睹13岁的女孩因无法继续读书而辍学嫁人,她深切意识到,在当地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于是她立志要在当地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为此,张桂梅四处奔走,不顾他人的误解和白眼筹集经费。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08年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学校不收任何费用,也不管学生原来的成绩如何,都可以来上学。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女孩走进学校,她一次次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做工作;为了让女孩有更美好的未来,她“变身”严厉的张校长,与孩子一起吃苦、奋斗、磨炼意志;为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她四处寻找优秀教师,努力把最好、最适合的教育带给山村女孩……
她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改变山村女孩的人生,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为此,她几乎把个人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个目标,她把所有的资金和绝大部分工资,甚至别人捐给她治病的钱都用在了学校和学生身上;她还把骨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3种疾病带来的痛苦抛在脑后,一心扑在孩子身上。
她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20年12月中宣部授予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7期)
20.东北师大附中:
教育帮扶“1+1深耕计划”
在地方政府的牵头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立“1+1深耕计划”,全体教师长时程精准帮扶一支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其重点工作如下:
做好“送”的工作: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学科送课下乡,为乡村学校学生现场讲课,组织乡村教师评课研讨;组织一次全方位送培下乡,为乡村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教研指导;集中组织一次送教下乡,为乡村教师现场备课、命题、制作课件等。
做好“请”的工作:每学年组织一次乡村教师全学科驻校短期培训,一次骨干教师影子培训,一次中层管理干部跟踪培训,一对一配备学校领导担任导师。
搭建互动平台:教研平台——每学年组织一次联合教研活动,乡村教师与城区教师同台授课、共同研讨;培训平台——每学年组织一次专题培训,组织乡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开展以课堂教学改进为主题的培训;德育平台——每学年开展一次德育交流活动,为乡村班主任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平台。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21.清华附小:
816节直播课助力“停课不停学”
2020年1月29日,教育部发布“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但线上教学对多数学校都是个未知领域,全国各地急需线上课程资源。为此,教育部开通了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和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为全国1.8亿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提供服务。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从2月17日起,组织全体教师每天通过中国教育电视台直播教学,共承担春季学期小学阶段全部816节课教学任务。全国每天收看直播课的用户达2500万,直播及点播总量超过6.54亿次。为了保证每一节课的高质量和适应性,他们变教学为导学,变课堂“三环节”为课内外打通的预学、共学、延学三阶段,变单元逐课教学为大单元主题教学,形成“情境调动、问题驱动、工具撬动、平台互动”学习动力系统,创新直播教学新模式。他们还建立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教师进修学校”,在校党总支的统一指挥下,由特级教师带领建立了25个一体化协同备课团队,资深教师捆绑年轻教师组成“第三方专家”咨询顾问组进行课前诊断和课后点评。
正是一批像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这样的优质学校和一批优秀教师在抗疫期间勇于担当,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停课不停学”目标才得以顺利完成。
(来源:《
22.武汉长春街小学:
破解线上教学新问题
面对学生注意力不持久、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学习效果难追踪等线上教学的独特问题,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学习中心课堂”研究,以教学上的多重改变,适应了线上教学形式,保证了教学质量:
改变学习方式和组织形式,变整体学习为分组学习,组建三类学习小组,化整为零,满足学生线上个性化学习需求。
改变答疑方式,教师用“问题单”提前归类,变全体答疑为分层复式答疑,实现针对性强的控时答疑,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也缩短了学生在线时长,有利于视力保护。
变统一评价为分层评价,设计相应的阶段性A、B卷独立作业供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让更多孩子“跳一跳”达成进步。
改变跟踪方式,实时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漏洞,结合分层辅导答疑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解决教学的个性化问题。利用周作业设计,弥补学生整体知识缺陷。
在教学内容上,学校还将疫情作为课程资源,组织各科教师找准学科知识与疫情的紧密联系点,将作业内容与居家隔离生活结合起来,将作业形式与亲子陪伴结合起来,将作业实践与关爱生命结合起来。
(来源:《人民教育》记者基层调研)
23.常德一中:
卓越党建引领建设卓越学校
如何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党建工作对学校发展的引领?湖南省常德一中开展了“我是党员我来带头,我是党员我来帮你”等活动,促进学校发展。
创新管理模式。学校通过“党委会研究、校务会落实、教代会监督”模式,层层落实党建工作;通过支部建在科室和年级组,以支部建设助推科室、年级组建设,实现党建与学校管理的融合互进。
强化引领示范。全体党员签名承诺“我是党员我来带头,我是党员我来帮你”,带头学习、带头实干、带头奉献,党员成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引领者。
以各项学习及活动营造良好党群风气。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全员集中学习、银杏读书社交流学习、湘鄂省级示范性高中研讨学习等活动,融合党员与群众的学习活动,弘扬良好的学习风尚;通过作风建设年活动、师德师风观察点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等系列活动涵养教师德行,同时通过师德师风先进人物事迹提升学校整体风气。学校于2020年荣获“工人先锋号”称号。
(来源:《人民教育》基层联系点)
24.成都七中:
理想信念教育为卓越人才培根铸魂
成都七中以全域德育思维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将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化、常态化和机制化,实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增进德育实效。
在育人主体方面,学校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双培养”机制,把优秀骨干教师发展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优秀教学骨干,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全校范围深入开展关于优秀学生标准的讨论,实现全员育人。
在德育载体方面,以各学科课堂为主阵地,以各类德育课程为重要载体,实现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化。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学校分别开展侧重点不同的理想信念教育,如初一年级争做“最红红领巾”活动、初二年级“青春·梦想”活动、初三年级“理想·拼搏”专题团会活动等。
在时间维度方面,从每学期、每学月、每星期,再到每一天,精心设计学校、年级或班级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并根据不同学月重要节日、纪念日制定相应的教育主题,将“理想、奋斗、责任、担当”作为教育主线贯穿于学生校园生活始终。
在空间维度方面,学校、家庭、社区通力协作,构建多维一体的育人体系,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志。
(来源:教育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25.上海大同中学:
落实“六育人”,链通知与行
上海市大同中学在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方案过程中,以融合统整的理念构建了“链通知行”德育课程链,贯通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必修选修,将学科德育、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整合,形成了四大系列12个模块内容体系,旨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发展。
学校以“四体两翼”为德育课程链实施路径,即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为“四体”对接“规则立身”(理想信念、时代精神、修身明理)、“生涯导航”(国际视野、生涯发展、课题研究)、“文化传承”(校史寻源、课程育人、感受经典)、“幸福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责任担当)四大系列课程链12个模块,统整学校德育课程资源,打通德育各环节,形成德育合力,实现德育资源的横向衔接;以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为“两翼”,为课程链的实施提供更多平台和载体以及更强大的支持系统。学校对德育课程链的总目标进行分解并制定分年级目标,实现互相衔接,分层落实。
学校“链通知行”德育课程链被列为区域德育特色共享课程,学校德育课程开发模式已被多所中小学共享,形成了可复制的经验。
(来源:教育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26.徐州一中:
“六全路径”推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以“六全路径”作为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抓手,带动学校育人方式的整体转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六全路径”即学生自接到录取通知书始,高中三年时间里,全体学生选修足额学分的校本课程,全体学生每人参与至少一项社团活动,全体学生参与至少一项“小课题研究”,全体学生每人学会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全体学生每人完成100课时的劳动和志愿者服务,全体学生能参与编、导、演自我认知发展嬗变的心理剧。
以“六全路径”的亮点——学生心理剧为例。全体学生需要自组团队,自选编、导、演角色,剧目选择的问题必须是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真实的问题,编、导、演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助、互助、他助(师长等)的过程,也是全员育人的过程。这一过程还伴随同伴合作、情感交流、异性相处、矛盾处理等问题解决,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集体中,以不同的角色体验来尝试感悟,调整自己,学习成长。
“六全路径”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校园里自信自如、具备良好交往品质的学生多了,学生自主意识、集体意识日渐增强。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8期)
27.华南师大附中:
学生发展指导渗透高中全课程体系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极大的升学压力,也是他们要作出人生选择的重要时期,而生涯规划指导往往与高中生的具体学习、生活关系不大。
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尝试将学生发展指导全面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领域。学校研发了一套基于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学生发展指导测评体系,打造了一支具备基于数据分析进行学生发展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建构了一套符合校情学情的“五指导三助推”全面渗透式课程体系。“五指导”指课程内容涵盖“理想、心理、学业、生活、生涯”五个方面,在学生的生涯觉醒、自我探索、外部探索、目标建构、行动力提升上下功夫;“三助推”指课程推进要历时高中三年,各有侧重:高一助推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以“志远”;高二助推学生走向人生舞台以“求真”;高三助推学生践行人生目标以“致知”。
学校为全校133门选修课程和43个学生社团编辑了“职业兴趣代码”,配套“兴趣与能力卡牌”,积极研究符合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转化为“学生发展指数”,对学生的生涯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当前发展情况,便于教师因生制宜进行指导。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28.保亭中学:
解决农村学生回家没书读、不读书问题
为了解决农村学生回家没书读、不读书的问题,海南省保亭中学将学校图书馆的10万册藏书放置到学校其他场所,实施“开放式自主阅读”。
学校开设并编写了名为“阅读与成长——开放式自主阅读”校本课程,设立阅读课、自主阅读和能力训练3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详细的教学内容、方法、目标,并根据不同年龄段采取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阅读课和自主阅读课每周一课时,主要讲授选书和阅读的技巧与方法、注意事项等。能力训练则通过一系列课内课外活动加以保障,通过开展读书笔记展、读书报、经典诵读、汉字听写大赛、征文等活动,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项目实施5年来,学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16年前,该校初一学生每学期人均阅读量仅2.6本,一年后提升到16.2本。2017年,学校荣获全国阅读示范学校。学校高考升学率逐年攀升,更多中考高分生愿意留在县中读书。
(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21期)
29.临平城东中学:
精细精准,作业管理不再难
初中是学生学业两极分化的关键时期,浙江杭州余杭区临平城东中学以作业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一是明确作业管理规范。学生课后及时上交课堂笔记或课内练习作为常规作业,体现听课质量。对作业上交情况严格统计,作业质量纳入期末评优评先考核。根据学生学力的不同,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选择性作业三个层次。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和难度。作业讲评前置于每堂课的初始环节,上课先讲作业,倒逼作业设计质量的提升,作业讲评以学生互讲互评为主。
二是在统一作业中融入个性化内容。学校运用网络平台的选题功能和自动化批改功能,推送个性化作业,杜绝作业抄袭。在批好作业的前提下,教师用纠错系统生成每个学生的错题集。错题平台可自动推送解析供学生学习,解决统一作业讲评中个性化不足的问题。
三是大数据平台服务教师精准化教学。通过采集学生全过程的作业数据以及“集体网研+资源开发”“当堂检测+及时评价”等,精准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实现作业精准设计和精准评价,服务精准化教学。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21期)
30.梓桐镇中心小学:
为乡村学生减负
为解决农村中小学生负担逐年加重的问题,浙江省淳安县梓桐镇中心小学打出了一套强有力的“减负组合拳”。一是保证学生运动和休息时间。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大课间活动。除广播操等常规项目外,还有体验VR眼镜、乐高机器人、足球训练桩等新型项目。晚上准时熄灯,教室不留学生夜读自习。二是推行“睡前阅读半小时”和“听广播做好梦”等身心放松计划。学校为此增加了学生寝室的照明灯,添置了广播设备,购买了多套睡前故事。三是施行“作业一本通”计划。通过学科协调、家校携手、控制教辅等方式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教导处每周对作业布置进行监督,控制各学科作业量。四是为每间宿舍6名学生配备1名“教练”。“教练”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代理父母,也是成长路上的同伴,协助化解学生的心理负担。五是“减负”同时还要“增趣”。这所农村小学为学生开设了14门趣味课程以及“田园少年宫”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来源:《浙江教育报》2020年7月8日)
31.艾瑞德国际学校:
四园联动,让劳动教育更“主动”
针对“有教育但缺少劳动教育,有课程但缺少劳动教育课程,有劳动教育课程但不系统,有劳动教育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河南省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国际学校经过9年的持续探索,构建了四园联动劳动教育校本体系。
该体系包含四部分内容:“价值链”厘清了劳动教育内涵、目标等;“实践场”重点研究校园、田园、家园、社园四个场域如何协同联动;“课程谱”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整体设计;“机制轴”包含组织运行、教师发展、班级管理、学生活动和家校共育五大机制。
四园联动让劳动教育无处不在。校园:营造校内劳动环境,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清洁区承包制,打造“无保洁工”的学校。田园:建校初即建设了“田园校区”,成立“少年农学院”,开辟班级“一亩田”。家园:家政作业单、“家务作业包”常态化走进学生家庭,研制了家校劳动教育手册。社园:设计“让城市在爱中醒来”等社会劳动主题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
目前,四园联动劳动教育模式已辐射全国10个省份,在15所学校推广,受益学生3万余人,形成学生校本实践手册12本。
(来源:河南教育宣传网)
32.星河实验小学:
五大劳动课程群架起“劳动桥”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将劳动教育作为沟通“五育”并举的桥梁,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群树德、增智、强体、育美。
一是小帮手·家园生活课程。孩子自己制订家务劳动清单,让家务劳动更有乐趣,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二是小主人·校园责任课程。针对不同年段的孩子开展责任岗、责任田、责任区劳动教育。如学校开设“小豆丁餐厅岗位课程”,每个孩子都有一天时间为全校师生提供美味午餐、配置食量、打扫餐厅、消毒餐具等,在校园里有始有终地完成一项劳动任务。三是小农夫·田园体验课程。学校每个孩子在四年级都会经历水稻、小麦两季从播种、耕种、除草、抽穗到收割、打谷、加工的全过程。四是小工匠·职园启蒙课程。学校通过衣工坊、食工坊、住工坊、行工坊等,让孩子从家政、厨技、农艺、非遗、创客等维度进行劳动体验,并开发了“学三十六技”劳动课程、“访三百六十行”活动。五是小创客·创园生长课程。学校为每个年级确定一个为期一学年的长线创新劳动主题,“做学玩创”一体。
学校将劳动教育课程群分为三个层次,普及型劳动课程占60%,如家务劳动等;旗舰型劳动课程占25%,如学会研究垃圾分类;定制型劳动课程占15%左右,如研究垃圾智能分类系统。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期)
33.麻田中心学校:
在山区里办一所“摔跤”学校
江西省萍乡市麻田中心学校是一所山区农村小学。学校积极响应“一县一品”工程建设,以摔跤这一传统项目为突破口,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注入了活力。
学校把“摔跤进课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将每个班级的体育课安排两节连堂上课,每个班级每周都能上一次90分钟的摔跤专项训练课。另外,学校对大课间和课余体育活动课重新安排,确保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
学校根据申报省级摔跤课题方案以及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订了学期总活动计划、周活动计划和每日各班级专业队的具体安排,编写了摔跤校本教材。举办摔跤艺术节,带动书法、美术、舞蹈等兴趣小组发展,体育类课程日渐丰富。
学校还建立健全了摔跤传统项目工作的管理体制,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学校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体育教研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
14年里,这所村小走出了上百名摔跤运动员,56人被省、市级体校选中,1人闯进国家队。学校还挂起了3个“国字号”招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9月11日)
34.明珠小学:
增加“户外运动”擦亮眼睛
从2017年起,上海市崇明区明珠小学开展了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为重点的“光明行动”。
学校在确保每个10分钟课间及“四课二操二活动”(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锻活动课;每天1次广播操、2次眼保健操)常规户外活动的基础上,每天再增加30分钟左右的大课间户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走到阳光下、亲近大自然,舒缓眼睛、保护视力、愉悦人心。
为吸引学生走出户外,学校通过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分散式”即每周3天由各个班级分别开展30分钟大课间活动,内容有足球、篮球、田径、跳踢、轮滑等传统体育项目以及造房子、推铁环等民间特色体育游戏项目;“集中式”即每周有2天全校统一组织30分钟特色大课间操活动,具体有进出场队列、武术操、功夫扇、竹竿舞(操)等内容。“光明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全校学生的近视率逐年下降。
(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35.浙江万里教育集团:
激活学校内部治理“中间层”
学校内部治理体制机制难题的破解,很大程度取决于怎样激活中层干部。浙江万里教育集团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是建立中层干部任期制度和述职制度。干部任期内,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自身岗位特点制定任期目标。三年任期结束时完成述职,接受全体教职工的民主评议。建立中层干部任期制度和述职制度,使中层干部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真正成为广大教职工的学习伙伴和协调人。
二是建立领导干部横向学习制度。学校校长群体和各中层领导组成互动式学习小组,围绕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结合具体的中心工作进行交流、研讨,每学期举行两次活动,使中层干部对学校的整体工作心中有数。
三是试行轮值校长制度。轮值校长制是指由各部门主任轮流担任一个月的校长工作。轮值校长除了完成常规性工作外,还必须主持一次行政例会,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及学校发展提出1-2个议案,这是一种“带职锻炼”培养干部的制度,也是一种民主管理的有效方式。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10期)
36.郑州二中:
班主任岗位成“香饽饽”
在一些学校,出现了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的现象。河南省郑州二中从2011年开始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坚持班主任工作优先,效果显著。学校的主要经验如下:
一是建设班主任工作组织系统。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负责领导和指导工作。整合政教处和团委成立学生发展中心,负责班主任工作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加强示范引领;二是建立班主任工作支持系统,明显提升班主任各项待遇,建立副班主任制度。班主任除可享受津贴和绩效工资外,晋升、入编、进修、评优评先也仅在班主任(包括副班主任)中产生;三是建立班主任工作竞聘系统;四是建立班主任工作行动系统;五是建立班主任工作研修系统,帮助班主任队伍提升;六是建立班主任工作评价系统。
如今,班主任工作已成为学校最受关注的岗位,班主任骨干岗位每年的竞聘十分激烈,比例保持在1∶3以上,班主任成为学校最优秀、最具有引领性的先进群体和多数群体。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班主任研究中心官微)
37.成都高新区实小:
“人人有为,人人重要”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四川省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坚持教师“人人有为,人人重要”的人才观,不断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不仅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改进依据,同时也作为奖励依据。
在绩效分配方面,学校大胆改进,每月除基础绩效奖励外,设超工作量奖励、班主任及名师奖励等;每学年除奖励绩效外,还专设了单项奖、特色奖、“金紫荆”校长奖等。学校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创设了十余种荣誉载体,如课程专家、教学能手、服务标兵等,教师的专业主张、教学特色、个性与风格在评价和激励中不断被释放出来,职业认同、专业自信不断增强。
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学科标准工作量常模。从2018年开始,学校打破原有课时系数计算,建立起不同学科的标准工作量常模,将教育教学专任岗位与辅助岗位工作量分离,适当加大教育教学超课时奖励比重,凸显学科质量地位,辅助岗位单设岗位津贴,鼓励能者多劳。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3-4期)
38.树人景瑞小学:
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往“实”处走
为帮助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角色,解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问题,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开展线上专题课程学一学、主题研讨议一议等活动,更新教师理念;制定《景瑞小学一师一优课课堂有效诊测量表》,建立教师云档案,教研团队深入课堂进行数据观测,伴随式采集教师教学、研修数据,精准指导教师改进,打造优质课堂;构建教师研修资源库,所有教师随时取用。每学期末,教研组集体梳理下学期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完整教案;每周集体教研,开展学科组大教研,解决信息化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每日微教研,备课组每天30分钟开展小教研,完成复备;每学期轮番开展全体教师参加的信息化教学“展评课”和“录像课”活动,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标准。
目前,全校教师均获得国家级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学校《“兰韵”智慧学习模式构建实践》获第二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来源:《
39.方志敏中学:
学生参与,“菜单式”家长培训受欢迎
为解决家长学校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提升培训效果,近年来,江西省弋阳县方志敏中学组织了名为“相约星期六”的家长学校活动。
学校利用星期六组织开展“菜单式”培训。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列出“主题菜单”,让家长有针对性地选择参加周六的培训学习。培训环节包括专家讲座、名师案例分析、现场答疑。针对青春期或学生对父母管教有争议的内容,还增加“面对面”环节:学生来到活动现场,当面向家长提出争论焦点,比如为什么不让自己放学后打篮球,家长与学生在现场进行沟通,表达各自想法,专家和教师从中调解,促使双方形成共识,化解亲子矛盾,也让参加培训的其他家长深感受益。
“相约星期六”活动对改变家长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家长、教师和学生三方增进了默契和互信,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来源:《人民教育》记者基层调研)
40.新镇小学:
“一家·一课程”创新家校合作新样态
江苏省昆山市新镇小学“一家·一课程”家校共育的核心理念是尊重每个家庭的特殊性,创造个性化的家校连接。
学校面向全体家长开展“发现我的教育经验”活动,鼓励家长反思陪伴教育孩子的经历,再聘请专家指导梳理,帮助家长从教育孩子的点状经验中提炼出家庭教育的一般原则;在“他经验互助”阶段,学校启动“从一家来、到千家去”的课程建设路径,鼓励每个家庭分享自己的经验,吸引更多家庭参与学习讨论,形成微型课程组,让好的经验形成“经验流”。
具体做法包括:组织不同类型的家长参与开发同一主题的课程,形成同一课程多个版本,让全校每个家庭都能够从同类课程中找到自己愿意学、学得会、用得上的资源,同时鼓励每个家庭自主超越,在小范围内交流异质经验。
专家认为,“一家·一课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构建了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创设了新型的家校合作生态。
(来源:《
总监制:翟博
总指导:陈志伟、周飞
总策划:余慧娟
研制:任国平、程路、董筱婷、魏倩 (人民教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