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教育培训行业商家们的“三十六计”

商场如战场的比喻由来已久,在教培行业的“战场”上,总有消费者一不留神就掉进了商家的“陷阱”中。商家的经营计策着实让消费者摸不到头绪,仿佛成了一个又一个解不开的谜团。本文将结合以往消费者的受骗案例,揭秘教育培训行业商家们的“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表现形式:虚构与海外院校合作

计策链接:留学中介利用“瞒天过海”之计虚构海外合作院校的手段,很难让消费者识破。这种屡试不爽的好方法机构自然不舍得放弃,江华(化名)就不幸成了这一计谋的受害者。

案例回顾:“学生专科毕业后,可免费进入德国公立大学学习”、“一次性投资10万,读个硕士给父母看看”——这诱人的宣传语是广西某中介举办的“赴德国留学大型免费咨询会”的主打口号。该机构还承诺:“保证B类(高中毕业及同等学力)学生在德国某语言学院学习一年德语后直升莱茵职业专科学院”。听到有这样的“好处”,江华的父亲交了11万元的学费、中介费后,与该中介签订《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委托协议书》,江华的被骗之旅就此开始了。

江华与6名广东学子一同飞往德国科隆,抵达后却被安排在科隆市郊一栋正在装修的旧楼里;所谓的教室是几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楼内楼外到处是垃圾。后来,学生们了解到,这家所谓的“语言学院”只是一家私立学校,教学和生活环境与中介公司宣传的内容相差很大。更让学生们没想到的是,一年的德语学习结束后,他们未能按约定直接升入莱茵职业专科学院,他们的申请全部遭到了该学院的拒绝。该学院称从未做出过接收中国学生的承诺,是那家“语言学院”欺骗了中国学生。

三十六计之“浑水摸鱼”

表现形式:假借名校招牌

计策解读:“浑水摸鱼”为三十六计混战计中的第二计,比喻趁混乱时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一些中介机构利用消费者渴望上名校但却对教育体制不熟悉的盲区,与消费者玩起“文字游戏”以混淆视听,从而钓其“上钩”。中介机构在名校附近租用大学的场地,然后打着名校涉外项目招生的旗号大肆招揽生源。小王就是因为这样的噱头被“钓上了钩”。

案例回顾: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小王在高考招生宣讲会上看到了一所国内著名院校的招生宣传——“不论你的成绩如何,国内两年名校学习后就可升入海外著名高校并获其文凭”,这样的字样让小王感觉好像抓到了继续升学的“救命稻草”。于是缴纳了高额学费后,小王开始了他憧憬的求学之路。

可上课没多久小王就发现,自己上的并不是宣传中所说的国内名校,仅仅是中介机构招来的教师在名校的场地内进行教学而已。其实,这是中介机构利用学生和家长对国内名校的信任,在招生时大打的一种名校招牌策略。殊不知,名校招生仅仅是噱头而已,谋取利益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表现形式:任意更改教师和教学地点

计策解读:“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这也是培训机构常用的手段之一,不靠谱的培训机构除了无法保证教师资源和教学质量外,甚至连教学地点都任意更改。

案例回顾:北京的罗先生就曾遭遇过类似闹心事,他所在的听力班外教频繁更换,短短十天的暑期班,外教走马灯似的更换了8位,连上课地点也换过两次,教学质量极差。

据了解,早期大部分培训机构没有正规的资质,有些培训班甚至是有了学生后再去找上课地点和上课教师;学生缴费后无培训协议也无收费发票;课程、课时、上课地点不确定——如此情况下,其上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培训机构“偷梁换柱”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事后家长只能“吃哑巴亏”。

三十六计之“走为上策”

表现形式:培训机构一夜“蒸发”

计策链接:“走为上策”是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所谓“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不少培训机构发觉事情将要败露,便会选择这一计策。

案例回顾:2005年,上海的周小姐报名参加了当地一所著名英语培训机构虹口分校的口语强化班,半年学费便高达6000元,然而仅仅几节课后,该分校竟然卷款走人。北京“文路教育”培训学校、上海凯恩英语培训学校等多家培训机构都曾一夜间人去楼空。

如果教学质量有争议,学生还可以和培训机构交涉,甚至诉诸法律,但如果培训机构“人间蒸发”,消费者恐怕只能落个有冤无处诉的结果了。

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

表现形式:夸大宣传效果

计策链接:“无中生有”用来形容凭空捏造,是机构擅长的计谋之一,为了招揽客户,他们肆意夸大培训效果,致使许多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

案例回顾:2006年某著名英语培训机构被北京的张先生告上法庭。张先生要求解除与被告签订的英语课程注册合同,并退还学费一万多元。原来该机构在前期宣传时夸大了课程效果,并写入合同;但开课之后,原告发现实际教学质量与合同内容严重不符,为了讨回高额学费,张先生无奈将其告上法庭。

培训效果是投诉和纠纷的最大原因,一些机构或培训班为了招揽生源,肆意夸大培训效果,冠之以考研笔试保过班,数学、英语保分班,办公软件或网页制作包会班等等。但学员交了巨额培训费、在培训结束后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由于缺乏协议约束、维权意识不强或者维权渠道复杂,很多消费者往往选择了沉默。

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

表现形式:格式化合同

计策解读:“金蝉脱壳”比喻用计脱身,这是诸多留学中介惯用的手段之一。常有留学中介主动帮助学生编造假材料,却在合同中写明“如情况不属实,后果自负”的条款。事发后,留学中介便可以拿合同脱身,费用却照收不误,留下消费者一个人来承担中介造假的恶果。

案例回顾:小秦给某留学中介交了3万元的中介费后,又交了10万元的“海外服务金”,该机构承诺不仅可以为小秦申请到学校,还可以用这笔钱“买”到奖学金,并保证奖学金的发放途径一定是从学校发出的。

小秦也清楚,在国内申请美国的研究生GPA(大学成绩平均分)要在3.0以上,也就是80分。而申请奖学金,除了优秀的外语成绩以外,GPA至少也要在3.0以上才有可能性。考虑到自己的申请条件不是很好,想到有奖学金容易通过签证,小秦便同意了中介的建议。在向中介交纳了“海外服务金”后,小秦顺利地“申请”到了7000多美元的奖学金,并且中介还给她包装了一份“完美”的个人材料。

然而今年7月份,当小秦去签证时却被拒签了,原因是签证官综合面试时对她材料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尤其是对奖学金。最后签证官以小秦的资金来历不明为由拒签了小秦,还留下了不良记录。事后小秦找留学中介去沟通,中介却拿出了交钱时签订的写有“如情况不属实,后果自负”字样的合同,以此为由没退钱,小秦只得一个人吃了“哑巴亏”。

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

表现形式:承诺不兑现

计策链接:“笑里藏刀”常用来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这一计策在培训教育行业应用广泛,工作人员在宣传时往往满脸堆笑地做出各种承诺,事后却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

案例回顾:某大学的大四学生许竞(化名)在某培训机构的大力推荐下报了一门课程,原本怕实习、准备毕业论文会和上课时间冲突,但因为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保证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完成课程可以退还剩下的费用,并在合同中给予注明,许竞便打消了疑虑,全额交了学费。但后来当他真因为个人原因向培训机构提出取消课程并退款时,工作人员的态度急转直下,不仅以各种理由搪塞、拖延,最后甚至避而不见,令许竞十分气愤。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培训机构正是看准这一点,表面上诚意满满,暗地里却另有一套做法,只等学生和家长交钱之后就会现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