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自治区道德模范提名奖个人事迹
第五届自治区道德模范提名奖
诚实守信类
刘钦华
刘钦华,男,汉族,1967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良圻原种猪场商品猪销售部部长。
诚实守信开创销售一片新天地。“以诚取信,以信取胜”一直是刘钦华做销售工作的服务理念。作为良圻原种猪场的商品猪销售部部长,刘钦华在开展销售工作过程中,始终以诚信、求实、创新、进取的经营方式,真诚对待每一位顾客,时刻把信誉和顾客的满意作为商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2015年10月初的一天,一位客户提前下了6车的订单,共计960头生猪,计划将生猪发往重庆,但到约定发货的当天遇到了大暴雨,根据惯例,生猪长途调运应避开恶劣天气。但应客户的强烈要求,经刘钦华多方协调和沟通,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冒雨将生猪准时发车到重庆,维护了企业的信誉。
2017年5月,正值五一劳动节假期,刘钦华接到了一位贵州客户的来电,客户在电话中十分着急,经仔细询问,刘钦华才终于将事情的原委弄清楚,原来该客户因操作失误,误将转给其他公司的货款95万元转到了公司的帐上。刘钦华急人所急,节假日期间经过多方沟通,找财务核准确认,找领导签字等,最终在第二天将该客户的95万元货款回退给客户,为客户解决了燃眉之急,及时确保了客户购销业务正常进行。
在供港猪销售方面,刘钦华以诚立身、信誉为本,严把质量关口,履行社会责任,良圻原种猪场作为广西最大的供港活猪生产基地,已连续7年供港活猪位居广西第一,所有生猪经海关检验检疫,批批合格,全部符合供港活猪要求。
2011年—2018年,发生几次强台风、大雪灾,凡乃台风、冰冻雨雪天气等原因造成香港猪源紧张,刘钦华在保证完成供港计划情况下,全力增加供港活猪,急人所急,全力以赴,力保香港市场尤其是节日市场活猪充足供应。
刘钦华管理下的商品猪销售部由于工作业绩突出,部门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荣获企业突出贡献奖。刘钦华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公司的优秀员工、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参与完成的《大型种猪场猪瘟控制与净化集成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荣获2014—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潘小波
潘小波,男,汉族,1983年12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永福县堡里镇欣欣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总经理。
他放弃高薪回乡创业,在创业中始终秉承“诚实守信”理念,带领群众共同创业增收致富,成为远近有名的青年创业致富榜样和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放弃高薪 毅然回乡创业。2006年,潘小波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在中兴通讯任职,先后在巴基斯坦、印尼等10多个国家工作。多年在外打拼,潘小波接触最多的就是当地的饮食,并由此开始关注国内生态农业发展,他利用每年回国探亲时间了解家乡农村农业发展,逐渐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对此,父母和妻子很是反对,回乡意味着砸掉年薪50万的“饭碗”,但潘小波决心已定,说服妻子和父母一同回到故土,开始了回乡创业的历程。
诚实守信,坚持生态养殖。“诚实守信是干事创业的根本。”这是潘小波一直坚守的初心。在创业的初期,由于经验不足,首批引进的20多头肉牛,在养殖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之前是饲料喂养的,四个月后出栏时,别人劝他当生态养殖的肉牛来销售,“我不能欺骗消费者!”他不为所动,坚持按普通肉牛出售,结果倒亏了几万元。潘小波汲取教训,从源头上严格把关,他建立起养殖档案,总结出一套生态肉牛养殖经,由于坚持纯天然喂养,他所养的生态肉牛深受客商青睐。2015年,出栏的150头肉牛被抢购一空,营销额达140多万元。很快,潘小波利用创业的第一桶金,承包了80多亩土地,利用牛粪生态种植永福富硒沙糖桔,备受市场青睐。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自己富起来不是他的初衷,推动整个村民富起来才是他的目标。潘小波创业成功后,周围村民纷纷前来取经。他逢问必教,毫无保留地向乡亲们传授经验,带领大家一起增收致富奔小康。通过他的带动,包括5户贫困户在内的15户村民跟他组成合作社,一起发展生态肉牛养殖。为了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他不仅让村民来牛场选牛,还帮助他们联系销售。合作社在他的帮扶下引进了牛肉干加工,并注册了商标“牛伯爷”,成为远近闻名的抢手休闲食品。
开设“村淘”,方便村民群众。2016年,阿里巴巴进驻永福招募首批“村小二”。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潘小波抓住商机,他的“村淘”店顺利开业。以往村民购买日常生活生产物品,都要乘车到集镇、县城甚至更远的城市,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他的“村淘”上买卖商品。2018年底,他建起“桂林银行波塘村金融服务站”,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小额存取款、代缴社保等便捷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一片赞誉。
“等时机成熟,我将发挥电商优势,把家乡的生态绿色农产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潘小波充满信心。2016年、2017年,他先后被市、县团委授予“乡村创业创富好青年”荣誉称号。
陶凤英
陶凤英,女,瑶族,1965年2月出生,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山界屯小学教师。
一诺值千金,巍巍大瑶山最能见证——为了兑现 “用自己的知识把孩子送出大山”的诺言,陶凤英足迹踏遍山路台阶;为了让校舍不透风不漏雨,她双手撑起一片天;为了让学生走出大山,她俯身作路,甘为人梯。
一诺致家长:把娃给我,我会教好他们。陶凤英从教第一年新学期开学,孩子们却不见来报到。上门问原因,多数家长板着脸回答:“家里农活正忙呢,孩子哪有空读书!再说了,读了书也不还是山里娃!”家长“上一天学不如做一天工”的观念,深深刺痛了陶凤英。任凭她上东家下西家地做家访,仍收效甚微。陶凤英思考再三,打算从家长的意识着手,从瑶胞喜爱的山歌入手。
“久没打鱼忘记河,久没拿笔忘记字”“瑶家儿女能上学,学习文化有出路”……阵阵歌声回荡深山,宁静古老的瑶寨变得热闹起来。全村男女老幼开始到学校凑热闹,群众称赞她能写能唱,有文才,是位“山歌老师”。
陶凤英回应他们:“山歌你们都会唱,怎么才能记下来呀?流行歌曲你们也喜欢,不认字的话那也唱不了呀!”朴素的话里,带着良苦用心,家长们意识有了改变。那个学期,适龄的12个孩子全都回到了教室,陶凤英向乡亲们承诺:把娃交给我,我会教好他们。这一年,她刚毕业。
一约给丈夫:你须和我一样,要爱学生。结婚之前,陶凤英就有约在先:“我爱学校和学生,你是教师的丈夫,你要和我一起爱学校和学生。”丈夫莫运斌点了点头。从此,修缮校舍的任务落在了这个丈夫的身上。
学生要用餐,没有厨房和厨具,她把学生的心声告诉丈夫,莫运斌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他挑着建房、建灶所需的工具,找来用木板,修理床铺、建好厨房、厨柜、切菜桌,安装好水电,修好教室门窗、课桌椅。
一心为教育:顺着这条道,走出大瑶山。大山巍巍,长路迢迢。陶凤英至今已经调动了9个“山头”。在深山教学点工作,她既是老师,又是管理员,既是炊事员,又是保姆。利用休息时间上山砍柴,帮学生中午热饭、煮饭、炒菜,给学前班儿童喂饭,帮学生剪指甲、梳头、洗脸、洗手,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们。教学点交通闭塞,上街买米、书本、教学用具,全靠步行肩挑。走在荆棘的丛林小路,越过莽莽森林往返至少16个小时,早上点着火把出门,一直到晚上月亮露出才踏进校门。春夏时节,暴雨频繁,瑶山经常突发山洪。为了学生上学、放学的路途安全,她将学生一个个背着渡过小溪。有一次,当她把学生安全背到对岸,在往回走途中,差点被突发的山洪卷走,幸好溪边有一根小树救了她。
35年来,数不清有多少个孩子长大走出大瑶山,陶凤英依旧默默坚守在大山深处,信守着最初的承诺和那片初心。
吴秋婵
吴秋婵,女,壮族,199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田林县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副分局长。
她时刻牢记“诚信乃立人之本”的座右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任劳任怨,对职责诚信。吴秋婵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别人认为无事可干的岗位,她却总有干不完的活,而且干得有声有色。面对繁琐复杂、更新极快的税务知识,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全面提升自己为纳税人服务的能力。她在一个“与钱打交道”的征收一线岗位上,过手的税款总是成千上万。有一天,她在对所收现金进行盘点时,发现现金比所收税款多了800多元钱。她拿出税票与刷卡机数据、现金一一对比,发现是一位代开发票的纳税人在刷卡时,由于刷卡机故障,并没有打印出凭证,纳税人也没有开通银行短信提醒,大家都误以为刷卡失败了,纳税人又缴纳了现金。当时已经下班,但代开发票中很多人是乡下来的,她担心纳税人第二天来回不方便,马上打电话通知纳税人回来领取多交的税款。吴秋婵在办税服务厅等候了半个多小时。纳税人看到她时,紧紧握住她的手表示感谢,非要请吃饭,被吴秋婵婉言谢绝。平常的工作中,面对朋友提出的一些不符合政策规定与工作要求的涉税事项,吴秋婵都能主动、耐心地与朋友们解释税法规定要求,说明不能办理的原因。
温情服务,对纳税人诚信。她一如既往地诚信、快捷服务,为办税人员做好税收服务工作。她总能耐心倾听纳税人的问题和需求,对于不能当场解答的,她总是贴心地记下纳税人咨询的问题和联系方式,待明确后回电解答纳税人。她总能尽快在自己处理的环节办好。纳税高峰期,有一些叫了号却等到快下班还没能办理的纳税人,面对焦急的纳税人,她与同事们一起延时为纳税人服务,从不喊苦喊累。对于前来咨询办理流程和手续的纳税人,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详细解答每一项所需材料,只为了纳税人不用来回跑。
奉献爱心,对社会诚信。吴秋婵始终默默为社会奉献爱心,大学时她就加入了志愿者组织,积极地参加各类志愿活动,逢年过节,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关爱残疾儿童。工作之后,她始终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奉献之本,在爱心活动中体现税务干部的质朴和文明,彰显税务干部的素质和风格。在生活中,她关注了“爱心筹”“轻松筹”等公众号,对于一些困难群体,献出一份微薄之力。2016年,她获得百色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袁业华
袁业华,女,汉族,1962年12月出生,兴业县葵阳镇新荣村村民。
袁业华一生命运坎坷,丈夫、儿子接连患病,自己又身患残疾,生活接二连三的打击不仅让她的家庭变得一无所有,还欠下了十多万元的债务。但她凭着坚强的信念、超人的毅力,守信践诺,用十六年的时间还清了十多万元的债务,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诚实守信的正能量。
1984年,袁业华嫁给了新荣村新村自然村的庞家容,生下了女儿庞洁、儿子庞欢。1990年,她的双腿因为病情恶化,导致下肢瘫痪;2002年,丈夫庞家容患上鼻咽癌,治疗花了近3万元;2006年,20岁的儿子庞欢也不幸患上了脑瘤,经过手术、放疗等三个多月的治疗,病情虽然控制住了,却导致双目失明落下了终身残疾,花去近12万元的治疗费用。本该幸福美满的一家却因接二连三的变故导致频临崩塌。无情的灾难一次次冲击着这个脆弱的家庭,命运的波折,不仅让袁业华的家庭变得一无所有,还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债务。
面对家庭的困境,袁业华始终没有放弃,坚信只要肯努力,一切还会好起来。袁业华家里的房子在村中的圩中心,心灵手巧的她自学会了裁缝,并托人到外地购买了一台电动缝纫机,在简陋的泥房里,领接换拉链、缝补裤脚等小活,日常还叫人帮忙拉点水果回来卖。动完手术的丈夫庞家容因为身体不好,还有严重的肩周炎、颈椎炎和高血压,只能种点水稻、青菜和日常在圩上拾捡一些矿泉水瓶去卖。一家人省吃俭用,过着艰辛的生活。“妈,放心,我们一定会还清债务的。”懂事孝顺的女儿庞洁初中毕业后,就去广东打工为家补贴家用和帮助母亲还债。“她外出打工12年,每个月就留一点钱自己用,剩余的钱全部寄回家。有时候她生病了,都不舍得去看医生。”提起女儿从小受的苦,袁业华倍感很歉疚。
“不管生活多穷多苦,做人一定要诚信,欠人家的每一分钱我们都要还清。”有一年春节,坐在家门口的袁业华看见一个曾借钱给她的村民远远走过,她马上拿出钱让女儿追上去还给人家。这名村民说:“不用还了,你们家这么困难,留着自己用吧。”袁业华坚持让女儿把钱还给他。袁业华随身携带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每一位帮助过自己的人,无论是借钱还是借力,她都详细地记录下来,每还清一笔债务,就在小本子上打个勾。袁业华一边攒钱、一边还钱,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坚守着一份诚实的念,一还就是十六年!
“现在债务已经还清了,还有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社会上这么多的人关心和帮助我们,我们家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虽然一家人目前的身体令人担忧,乐观的袁业华面对未来还是信心满满。命运没有压垮这个可怜的女人,反而令她愈发坚强果敢,她的精神感染了无数人,帮助她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0年,在袁业华一家人的努力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村委的帮助下,通过“危房改造”,终于推倒了破旧的泥房,建好了新房。2018年,袁业华荣登“中国好人榜”。
见义勇为类
黄广林
黄广林,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容县电力有限公司石剑电站渠道管水员。
2018年8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数十家媒体报道了一个年仅18个月大的小女孩在野外迷失88小时却奇迹生还的新闻。奇迹的背后,是黄广林这位普通渠道管水员的坚持,他坚持搜寻小女孩,以生命的名义在与死神赛跑。
小女孩失踪已2天,搜寻在与时间赛跑。2018年8月27日下午,容县石头镇水口村一名18个月大的小女孩在附近的山里失踪了。时间就是生命,民警、乡镇村委干部及闻讯后自发赶来的群众展开了地毯式搜寻。遗憾的是,搜寻没有进展。上百人的搜救队伍一直坚持到深夜才从山上撤了下来。天公并不作美,当地下了一场大暴雨。这对于处在野外或者山区里的1岁半大、不会言语、刚蹒跚走路的小女孩,或许是一场致命的打击。
8月28日晚上,黄广林加入搜救队伍。山上树木茂盛、荆棘丛生,复杂的地形、多变的天气导致搜救工作并不顺利。当地公安机关增派了无人机、网络设备和警犬,但依然没有找到小女孩的一丝线索。
8月29日,黄广林一大早就赶到工作的地点。那是一条围着山蜿蜒而行的水渠。沿着渠道巡水一个来回就是10多公里。黄广林在工作途中也在关注寻找失踪的小女孩。
黄广林坚信,只要小女孩在渠道经过的山林里,他一定能找到。因为没有谁比他更熟悉这里了,他在这条5.2公里的渠道巡护将近10年,渠道的每一寸地方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小女孩失踪3天,黄广林坚持搜寻不退缩。8月30日,小女孩失踪已经将近3天了,营救72小时黄金时间马上就要过去。黄广林牵挂着小女孩的安危,不顾前天搜寻到深夜的劳累,天还没亮,就出发寻人。
那几天,当地一会儿烈日当空,一会儿又突降暴雨。黄广林一直在野外搜寻,他不是被淋个浑身湿透,就是被烈日炙烤得大汗淋漓,还被山蚊和各种不知名的小虫叮咬。
黄广林决定坚持到最后一刻。他暗暗下定决心,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决不放弃!他不知摔了多少跤,身上被茅草割伤被荆棘刺伤,但都不在乎,他只有一个不息的信念——寻人。
小女孩失踪第4天,小女孩获救。8月31日一大早,黄广林穿上雨靴,腰里别上柴刀就出门搜寻。8时30分,他听到一处渠道上方的荒草中传来“吱吱”声,好像老鼠被蛇咬的声音,可仔细一听又没了。当时雾气迷蒙,什么也看不清,正寻思回去,但声音又传来了。黄广林在荒草茂密荆棘密布的地带反复探寻,赶紧打电话叫村民过来一起搜寻,终于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小女孩!她两只小脚却被两根细小的山藤交叉缠着,头耷拉在一侧,斜躺在草丛中,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是:半米之外就是水深超过1米水流湍急的渠道!三天两夜的搜救,以生命的名义进行的爱心接力,小女孩终于得以脱险。
黄元加 黄若强 韦明登
黄元加,男,壮族,1970年1月出生,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桑里村塘下队农民。
黄若强,男,壮族,1975年9月出生,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桑里村塘下队农民。
韦明登,男,壮族,1986年1月出生,都安瑶族自治县澄里镇六里村上岭队农民。
2014年8月22日19时许,一名男青年韦某某因债务纠纷,在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镇桑里村韦明登经营的修理店附近,持尖刀挟持女子蓝某。男性行凶者将女子从一门店的卷帘门下拉出,用一只手扣住她的脖子,一只手拿着尖刀往女子脸上划。女子拼命挣扎,大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
当时,天色已经渐暗,路上行人并不多,女子的呼救声首先传到了正在修理店里休息的韦明登和隔壁的黄元加两人耳朵里。黄元加出门循声望去,见隔壁修车店的韦明登正冲上前去,大声喝令行凶者放下尖刀,停止不法侵害。
但行凶者不予理睬,仍然扼住女青年不放,韦明登为防止他有进一步伤害女子的行为,便奋不顾身上前夺取行凶者手中的尖刀。行凶者一边继续扼住女子,一边和韦明登拉扯,拉扯中,韦明登被尖刀划破手掌,血一下就流了出来。这一下让黄元加反应了过来,他立即回屋拿出一条凳子,想用它打掉行凶者手中的尖刀。这时,行凶者突然摆脱韦明登的拉扯,拿刀扑向黄元加,黄元加在慌乱中想躲闪,但刚跑几步就摔倒在地。持刀行凶者用尖刀胡乱往黄元加身上猛刺并大声吼道:“捅死你、捅死你……”场面更加混乱。
住在对面的黄若强听到响动出来。看到这场景,他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冲了上来。为了制止行凶者不停挥刀刺向黄元加,黄若强奋不顾身地抱住了歹徒,韦明登也上来支援。在搏斗中,黄若强被持刀行凶者狠狠地刺中一刀,背部被划出一条长约10厘米的伤口,但他仍然坚持奋力招呼旁人并不断与行凶者搏斗。韦明登也在试图制住行凶者,而黄元加已动弹不得,鲜血浸湿了他的衣裤。附近的居民听到响动也纷纷出来,行凶者意识到寡不敌众撒腿就跑。黄若强紧追上去,在路人的协助下,在澄江镇卫生院附近与赶来的民警将行凶者牢牢控制住。
当晚,浑身是血的黄元加和黄若强、韦明登被送到县人民医院急救。黄若强、韦明登处理好伤口后就回家养伤了,但黄元加在博斗中身受重伤,左胸、右臂和背部一共被刺中了6刀,失血过多,经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黄元加后来回忆说:“当时没有想太多,就想着不能出人命,救人要紧,人命关天啊……”
黄元加、黄若强、韦明登3人见义勇为、舍己为人、惩恶扬善的高尚情操值得学习,他们不怕牺牲、挺身而出、勇于与不法行为坚决斗争的崇高品质值得弘扬。他们临危不惧,为维护群众的人身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刘串德
刘串德,男,汉族,198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桂林市火炬中学教师。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在6年的时间里,先后救起过4名溺水者,危急时刻用行动诠释了一名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师德,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崇高品格,塑造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他的英勇事迹分别被网易新闻、新浪新闻、桂林日报、桂林生活网和漓东微报等媒体广泛报道,传递了时代正能量。他就是桂林市七星区火炬中学教师刘串德。
奋不顾身,执着善念的党员情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串德不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014年暑假,他在七星区兰乔圣菲游泳池救起过一位溺水的女孩。2016年8月,他又分别在不同的时间、不同河段救起两名溺水儿童,避免了两个家庭的悲剧。2017年8月,在柬埔寨旅游期间,他在酒店游泳池再次救起一位溺水的中国游客。在每一次遇到的溺水事件中,刘串德都能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沉着冷静地进行救援,传递了时代正能量。
平民英雄,日常炼就高贵品质。刘串德是一个“多面发光体”,他身上有很多闪光点,不仅爱岗敬业、扎实奉献,还积极助人,乐善好施。
刘串德是一个热心、细心、有爱心的人。他团结同事,爱生如子,教学风格独特,是同学们眼中最美的老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串串爸爸”。
2012年他主动申请调到辖区最偏远的学校——火炬中学任教,担任学校总务主任、科研主任和综合教研组组长。
在教学中,他开朗,涉猎广泛、语言诙谐、方式灵活,深受学生喜爱,被誉为“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刘串德先后被评为桂林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先进个人、桂林市优秀信息技术教研员、桂林市校舍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并荣获多项指导老师奖,他撰写的论文、课例、教学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现场课荣获自治区级奖5项、市级奖15项、城区级奖3项、校级奖11项。
刘远广
刘远广,男,汉族,198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银行北海分行西场支行客户经理。
2019年2月5日(春节)上午7:03,正在营业厅二楼休息的农行合浦西场支行客户经理刘远广听到楼下自动柜员机报警器报警及打砸响声后,来不及穿鞋就迅速下楼,在楼梯口顺手拿了一把锄头防身。在自动柜员机门口,一名身穿牛仔裤、格子衬衫、红色打底衣,戴着口罩的男子正拎着锄头准备离开,看到刘远广靠近时,抡起锄头吓唬不许靠近。刘远广沉着冷静,一边手持锄头与歹徒对峙,一边寻找制服歹徒的时机。趁着男子骑上电动车双手无法抓握锄头时,刘远广奋力扑出,把男子连人带车推倒在地。男子拼命反抗,企图逃跑,刘远广不顾安危,奋力控制。经过几番扭打,刘远广使尽全身力气抱住男子的头,并用身体死死压住。经过的群众协助报警并找来绳子将歹徒捆绑,为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创造了有利条件。7:38警察抵达将犯罪嫌疑人带离现场。
为控制住歹徒,刘远广多处软组织挫伤、第5腰椎轻度滑脱。有人问刘远广,生死关头是否感到害怕,他摇摇头说:“哪有时间想那么多”。刘远广临危不惧保护集体财产、奋不顾身与歹徒斗争的英勇行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谈起刘远广,身边的人纷纷说起他生活中的各种好。工作勤恳负责、尊老爱幼,服务周到。2018年11月,有位老人急需钱治病,但行动不便,又忘记了取款密码。刘远广上门核实情况,按照银行的相关规定,为老人办理了授权委托书,与老人子女到营业厅重置了密码取出了现金。工作中刘远广勤恳细致、一丝不苟。作为农行西场支行的客户经理,刘远广扎根基层,专业高效地为客户服务。
刘远广一直热心助人、见义勇为,曾从劫匪手中救下一名被劫女士。2012年,一名女士在自助柜员机取款,乔装打扮尾随的男子趁其不备用镰刀架在女士脖子上,将其劫持,情况十分紧急,场面非常混乱。正在营业厅指导客户办理业务的刘远广闻讯快速赶来,观察周边环境,分析解救对策。说时迟那时快,趁该男子放松戒备时,刘远广一个箭步,迅速将该男子踢倒在地。该男子倒地后仍穷凶极恶地挥舞着镰刀反抗,刘远广用尽全身力气跟该男子扭打,经几番搏斗,终于甩开了歹徒手中的镰刀,将他制服,但刘远广的小拇指在搏斗中受伤,永远也伸不直了。
危难时刻,刘远广临危不惧,弘扬社会正气,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彰显了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的大无畏精神!
覃泽美
覃泽美,男,壮族,1992年12月出生,鹿寨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校团委书记。
覃泽美一毕业就来到这所“活力校园”任教,并深深爱上了教师这份职业。他以校为家,年轻的身影经常活跃在校园中。只要师生有需求,他总是笑呵呵地帮助;只要学校有需要,他总是服从安排,努力完成每一项任务。他谦和周到,被学生亲切称为“小美老师”;他爱岗敬业,心存侠义,为校园安全筑起一道防火墙。
2016年10月20日下午3时许,一名用木棍肩挑编织行李袋,手持一把镰刀的中年男子欲闯进鹿寨县第一初级中学,被在校门口执勤的校保安人员拦下,要求其履行登记手续。但该中年男子不予理睬,反而与保安人员发生争执,并放下行李扯出木棍寻衅滋事。保安人员一边阻止该男子闹事,一边紧急报警。正在办公室备课的覃泽美老师听见异常的喧闹声,赶紧小跑赶来。看到现场情况非常危急,木棍即将打到一名保安头上,他不假思索拿起存放在学校门卫室应急的钢叉,及时挡住了欲滋事的男子。面对渐渐失控的陌生男子,覃泽美仍耐心劝导他放下手中的镰刀和木棒,但该男子不听劝阻,不停地挥舞手中的镰刀和木棍,步步紧逼覃泽美老师和保安人员,也一步一步地向教学区域逼近。当时下课铃即将拉响,如果事态不及时得到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迫在眉睫之际,覃泽美果断出击,用钢叉叉住该男子的脖子和肩膀,用力一推将该男子叉倒在地上,并随即第一个扑上去控制该男子。该男子虽然摔倒,却仍顽固地挥舞手中的镰刀。覃泽美老师心无杂念,一心想着制服歹徒,保卫师生。歹徒的镰刀落下,在覃泽美的头顶部划开8厘米创口,鲜血流到脸上,他没有被吓到,依然紧紧地控制住这名可能伤害学生的男子。他心里没有个人安危,只有学生安全。在覃泽美老师和保安人员的合力制止下,成功将该寻衅滋事者被牢牢控制,随后被及时赶到的城南派出所民警带回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覃泽美老师英勇无畏,不顾个人安危与歹徒搏斗,确保了全体师生及校园保安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师生们说,覃老师就是学校的“守护神”。
伤口愈合后,覃泽美老师回到校园,潜心教学的同时,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校园护卫队的行列。他和队员们无畏风雨,并肩作战,出色地完成每一天的值勤任务。学生放学时,他会组织学生有序离校,一路保护学生的安全。值勤是苦的,累的,但是在他心中,这是责任。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青年老师加入到护卫队的行列,为师生的安全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敬业奉献类
谌贻照
谌贻照,男,侗族,1966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日报驻柳州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
他30余年来一直潜心在基层一线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采访足迹踏遍了柳州市苗山侗寨的山山水水和各大企业的车间一线,采写了很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
2017年8月12日清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突发特大洪水。谌贻照得到消息后于当日上午10点从柳州驱车8个多小时,翻山越岭赶到灾区现场。当晚七点半,他在广西日报柳州站官方微博发出灾区干部群众抢险自救的图文后,乡里电力、通信、交通全部中断,自此他与外界“失联”长达数十个小时。这数十个小时里,他在抢险一线用手机进行图片和视频拍摄,在涨水的河边,在被淹的楼房上,在内涝的乡村街道上,一幕幕干部群众奋力抢险救灾的珍贵画面迅速被记录下来。为了将灾区实情及时传递到山外,他两次从杆洞乡这处“孤岛”往外突围:第一次,因天黑无法穿越太多塌方,艰苦跋涉近8个小时,失败而归;第二次,他仅带两台手机往外突围,冒险越过40个塌方区,趟过湍急的山间洪流和泥泞,终于见到前来接应的救援人员。在到达山乡客栈后,他加紧整理制作短视频发给广西日报新媒体部,及时推送出《柳州融水突围记》报道,把失联30多个小时的杆洞乡灾情和现场新闻传递给外界。这篇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融媒体短视频一等奖,这是他走基层铸精品获得的第二个中国新闻奖。
在中宣部组织的全国性基层采访报道“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每年谌贻照都深入苗山侗寨采访。2019年1月19日,谌贻照顶风冒雪驱车数百公里,来到融水苗族自治县大苗山深处的杆洞乡高培村大寨屯采访贫困户,广西日报今年首篇“新春走基层”报道《贫困户韦庆好的开心事》和短视频报道一炮打响。
年过半百的谌贻照在基层采访一线主动从传统媒体向融媒体突破,在一次次实战中,将自己成功历练成“写得了大稿、拍得了图片、编得了两微、剪得了视频、出得了镜头”的全媒体型记者。在中国记协组织下,他多次跟全国的新闻同行交流自己践行“四力”、成功转型的经验。
谌贻照在家是位孝子。当他从采访一线归来,都会下厨做几道拿手菜,捧出九旬母亲最爱吃的贵州风味酸汤鱼、酸汤猪脚和凉拌鱼腥草。家里总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脚下粘泥土、心中有阳光。谌贻照说:我只有在基层采写沾满露珠的新闻,心中才感到自信和从容。只有如此,才能厚积薄发,在关键时刻打硬仗、打胜仗!
黄桂林
黄桂林,女,壮族,1963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贵港市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
“爱岗行道义,敬业写春秋。”这是贵港市信访局局长黄桂林办公室里的一副对联。14年来,她协调处理信访案件超过1000件,收获200多面锦旗,见证了她的敬业奉献之心。
只身赴会化矛盾。2012年冬天,贵港市政府对市中心城区某路段150多间“双违”建筑依法拆除。房子被拆后,部分群众每天在现场拉出横幅,还筹划组织3000人到自治区上访,事态有一触即发之势。
“老周,听说你喝酒很厉害,今天我想看一下你酒量到底有多大?”黄桂林提着两桶米酒,每桶20斤,孤身“赴会”,她就这样进了群众的“家门”。连续两天,每天都提两桶米酒过来跟大家喝,只字不谈工作。之后她走访群众33次,召开协调会13次,协调地方及有关部门向困难群众提供帐篷、三年的廉租房以及群众的经济补偿……
这个轰动一时的“双违被拆除”群体事件从事发至今,没有一人到邕到京上访。
情理兼顾解心结。赵某是湖南省人,2005年从部队转业安置到贵港市某单位。2014年,在清理“吃空饷”期间,赵某因长期旷工被辞退。2016年的一天,赵某被人发现晕倒在路边,送医后不治身亡,经诊断为猝死,尸体一直存放在市殡仪馆。赵某去世后,其妻子、女儿等人多次上访。
黄桂林带专案组先后两次赴湖南赵某老家协商,凌晨2:00轮到黄桂林讲话时,她说:“平时,姊妹有个感冒发烧,我们都要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如果住院,大家还要想办法一起筹钱渡过难关。如今,你们老弟突然去世了,怎么不难过……”说到动情处,黄桂林哽咽了,现场大家都哭了起来。
“黄局长讲这话像人话,像个干部模样。”黄桂林讲完后,赵某的大哥、二哥站起来说话,“这样的领导干部我们愿意跟她谈。”黄桂林马上趁热打铁,与赵某的大哥、二哥继续聊,一谈就是一个通宵。天亮的时候,群众的心亮了,气顺了,思想也通了,之后信访人签订了协议书。
爱岗行道义,敬业写春秋。黄桂林坚持每天写民情日记,至今已累积有20多本超过10万字。日记的内容用红笔或黄笔标注,有情况介绍、法规佐证、“一心二情三法四清五调六督”的工作法。
正是这一本本民情日记,促使贵港市一系列信访改革措施陆续推进、落地生根。律师参与接待上访群众、信访公开听证评议、诉访分离等方法均在全区率先推出。她先后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还荣获广西信访工作二等功。2018年12月,自治区信访局发出通知,号召全区信访干部向黄桂林同志学习。
李水英
李水英,女,瑶族,1963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贺州市平桂区公会镇茶坪村小学退休教师。
她用尽一生的心血和精力,照亮大山深处的孩子前行之路,用大爱托起孩子们的梦想;她不仅把自己38年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还把接力棒交到了后辈手中,感动亿万网民,2018年荣登“中国好人榜”。
李水英任教的公会镇茶坪村小学,位于贺州市境内绵延百里的莽莽大瑶山腹地,山高路险、百转千回、沟壑纵横,来回一趟,让人惊心动魄、终身难忘。在没有修通水泥路之前,出一趟山外几乎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
一条难行的山路,一段艰苦的人生岁月,从青春年少,直至年过半百,38年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之路,李水英一直没有停歇。
1980年7月,17岁的李水英从原梧州地区八步师范学校毕业,主动回到家乡——深山老林里的茶坪村小学工作。学校条件艰苦,教师没有地方住宿,李水英就把教师安排到自己家里住,最短的住了3年,最长的住了12年。
李水英对学生的大爱,让许多村民和孩子们终生难忘。茶坪村是深度贫困村,从参加工作开始,尽管自己工资微薄,李水英却一直慷慨地资助困难学生,还经常把自己孩子的衣服给学生穿。学校实行寄宿制后,她又当起了孩子的妈妈,帮孩子们洗衣服,晚上起来帮孩子们盖被子,悉心照顾生病的孩子。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水英既是学校的语文教师,又兼任学校报账员。从学校到镇上,30多公里的陡峭山路,人迹罕见,野兽出没。每次出去报账,山高路远,独自一人艰难前行,至今回想起来,李水英都不禁潸然泪下。
从2005年起,组织任命李水英为茶坪小学校长,直到2018年退休。当上校长后,李水英不停去找村党支部、村委商议,去向镇教育办、区教育局汇报、请示,争取改善学校环境。从2013年起,学校陆续建起围墙、大门、篮球场等设施,一栋三层六间教室的教学楼和一栋三层6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建成使用,学生们终于告别了危旧平房校舍。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成为绿水青山中一抹特别的红,朗朗读书声在山里回荡着,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建设新学校时,需要一块较宽敞的土地,李水英毫不犹豫把自家的土地腾让了出来,分文不收,并动员家人带头,发动村民出钱出力、义务投工投劳建设学校。在一些老师调离学校、没有新老师愿来、严重缺人手的情况下,她只好把在外打工的女儿、小叔、侄女、媳妇、弟媳动员回来,加入到充实而又清贫的学校工作中来。
茶坪村居住着300户1640人,其中有近1000人都是李水英的学生,茶坪村已有30多人先后考上了大中专院校,走出大山,实现了梦想。
2018年4月,李水英光荣退休了。但难以割舍对家乡、对孩子的爱,她决定今年9月份,重新回到三尺讲台,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与孩子们在一起!
梁晓
梁晓,男,汉族,198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北海市公安局南康派出所副所长。
提起梁晓,铁山港区老百姓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他敢想敢做敢当,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而立之年已是荣誉满身。
讲政治、敢担当,危难关头不退缩。从警以来,梁晓同志政治立场坚定,对党绝对忠诚,不断强化“四个意识”,自觉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他敢于担当,面对危难不退缩。2015年7月23日,一名男子从一栋在建楼房上跳下,情况十分危急。现场出警的梁晓同志丝毫没有考虑个人安危,箭步冲上前,徒手接住男子,同时伸出左脚垫在了他头下,避免了其头部直接着地,挽救了该名男子。由于巨大的冲击力,梁晓被砸倒在地,左脚四根趾骨粉碎性骨折。
梁晓受伤住院后,驻地群众自发前往医院看望慰问,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铁臂哥”“边防钢铁侠”。他的事迹受到社会广泛赞誉,15家中央驻桂及区内主流媒体聚焦报道,国内300多家网站转载报道,网络点击率超亿次。
有本领、忠职守,力为辖区保稳定。梁晓同志始终牢记宗旨使命,忠诚履行职责,用一颗赤诚的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践行着一名边防警察对党、对人民、对社会的承诺。一直以来,梁晓同志始终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恪尽职守,埋头苦干,全力维护辖区安全稳定。他是个有名的“工作狂”,“5+2”“白+黑”是他的常态。他工作能力强,作风扎实,近年来,共参与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10余起,为群众追回被盗汽车12辆、摩托车27辆、电动车49辆,被盗耕牛6头、黄金42克,其他物品82件,为群众挽回损失80余万元。他还是一个化解矛盾纠纷能手。他细心观察、善于分析,总结提炼了一套高效可行的工作经验,有效地调解了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
有爱心、真爱民,百姓冷暖装心里。梁晓同志十年如一日,立足本职,安心警营作奉献,他对群众感情深厚,时刻心系群众,主动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近年来,梁晓同志主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500余件,帮扶苦难儿童5名,帮助孤寡老人、困难群众85人,为45名“黑户”群众解决户口问题,送证上门374本。
因工作突出,梁晓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三次;2016年5月获“广西青年五四奖章”称号,同年7月被评为全国公安现役部队“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5月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
荣誉属于过去,前行彰显本色。正值壮年的梁晓英姿勃发,步履坚定,奋战在捍卫人民生命财产最前线。他正用青春和汗水,践行着“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庄严承诺。
朱新文
朱新文,男,汉族,196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任博白县顿谷镇党委宣传委员、副镇长。
朱新文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6个乡镇任职工作,长期奋斗在基层一线,一做就是31年。在三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中,他任劳任怨,即使家庭遭遇严重困难时也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在旁人看来,他就是个好领导、好党员、好干部。然而,大家眼中的“三好干部”人生永远定格在了53岁,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顿谷镇共有10个建制村,贫困人口989户共5037人,脱贫任务较为艰巨。由于朱新文长期奋战在一线,与群众接触密切,顿谷镇党委、政府于2017年5月安排他分管扶贫工作。对此,朱新文没有任何怨言,刚接手扶贫工作的他立马便着手制订全镇扶贫工作计划。为使工作计划科学合理,每周朱新文都会带领全体信息员进村入户3次以上,对贫困群众进行摸底调查,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群众的生活需求,力求精准掌握每一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为了方便工作,朱新文把办公室当了成卧室,在办公桌旁摆放了一张折叠睡椅,实在累得不行的时候就躺在折叠椅上打个盹儿,而他在镇政府的宿舍则因长期未居住而蒙上了灰尘。
作为分管扶贫的镇领导,顿谷镇各村屯的贫困户提起朱新文都是连连称赞,自接手扶贫工作以来,这位贫困户心里的“暖心人”不断地为贫困户谋福利,寻发展。“这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顿谷镇乾弄村廖其亮得知朱新文去世这一消息时,沉痛地感叹了一句。廖其亮是贫困户廖荣标的大哥,廖荣标夫妻俩都属于精神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的3个孩子都由其80多岁的老母亲抚养。在走访中,朱新文获知其家庭情况后,马上发动了县里的爱心公益组织到其家中开展慰问,捐资捐物,并为他们落实残疾补助等各项政策,让他们都能吃饱穿暖。
自参加工作以来,朱新文把有限的生命时光几乎都倾注在工作和群众上,留给家人的几乎都是匆匆的身影。“我印象中,父亲一直都是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我妈在手术室里害怕得哭起来的时候,我爸还在忙扶贫。”儿子朱珏宇悲伤回忆道,“他经常对我说,毕竟家里就这几口人需要他,而在顿谷镇,则是有几千名的贫困户等待着脱贫。”即使妻子患重病、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心脏支架手术住院20天,他也因为扶贫等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而没有请假照顾。面对妻子因病长期治疗欠下20多万元的医疗债务困难时,他也不曾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2019年1月22日朱新文同志因长期高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倒在扶贫工作岗位上,1月24日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54岁。2019年3月,中共玉林市委追授朱新文同志“玉林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孝老爱亲类
黄胜利
黄胜利,男,汉族,1970年2月出生,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黄丽窝村委广和村村民。
黄胜利性格善良淳朴,为人热心体贴,是村里有名的“孝顺仔”和“热心肠”。黄胜利有“两不高”“两高”的特点:个子不高,文化不高,手艺高,情义高。他不离不弃,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着他年老多病父亲。他有求必应,热心帮助邻里解决生活不便。他持家有方,家庭和睦,是铁山港区“身边好人”,成为身边孝与爱的美谈。
黄胜利的父亲生前患有贫血、高血压、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俗话说“人老还童”,这话体现在黄胜利父亲身上却另有一番含义。老人家常常会意识不清,表现得像个顽皮淘气的孩童,他时常会把家里有用的东西拿去扔掉,又会把外面垃圾捡回家,还时常出门不知归路,日夜分不明,不时又吵吵闹闹,骂骂咧咧,让全家人既操心又无奈。黄胜利没有一丝嫌弃与厌烦,他像哄小孩一样去劝他、哄他、慢慢引导他,直到老人像玩累的孩子般慢慢睡去。
2014年,黄胜利父亲被确诊为罕见的天花疮病,疮疱满身,痛苦无比,之后又导致脑萎缩,瘫痪在床。父亲病重,黄胜利虽然很难过,但他知道,为人子,更应该是父亲的精神支柱。此后,这个坚强的汉子一个人扛起了服伺父亲的全部重担。他不远千里,寻医问药,为更好照顾父亲起居,他调好手机闹铃,将一天24小时细细分解。为减轻父亲疮病痛苦,他每天给父亲腐烂疮口消毒敷药。为给父亲补营养,他起早贪黑去到菜市场买菜熬粥。按摩翻身、洗澡抹身,清理大小便……一天下来,已是疲惫不堪。
给老父亲换洗完毕,一抱到床上又拉了一身屎尿,黄胜利笑了笑,重新给他换上;老父亲胃口不好,吃饭突然喷他一脸脏,黄胜利笑了笑,又立马换菜品;老父亲半夜翻身尿床,黄胜利不敢贪睡,半夜几番起身照顾……他已不记得自己如此这般度过了多少个寒冬酷暑和不眠之夜。委屈与汗水换来美好与欣慰,他觉得,“父母安在,一切辛苦皆值得”。每当太阳升起时,人们总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面带微笑的中年男子,推着轮椅,轮椅上的老人着装整洁,神情悠然。路过的人都说,这是广和村最温暖人心的画面。
2017年11月,黄胜利父亲病逝,享年87岁。如今的黄胜利,更加珍惜跟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天。“人都会有老的时候”,当人们称赞黄胜利是个孝子时,他只是淡淡地回答道。这朴实无华的话语里,流露出的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经久不息的“孝”与“爱”。
黎秀成
黎秀成,男,汉族,1967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贵港市覃塘区三里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
24年前,大零村黎村屯两位70岁孤寡老人黎锦铎、黄碧珍夫妇丧失劳动能力,没人照顾。当时黎秀成的亲生母亲已经71岁,而儿子未满2岁,家境虽然不好,但他依然坚定承诺赡养两位老人,从此开始了一场超越血缘亲情的孝道生活。
无私认养,承当责任。认养老人后,黎秀成的肩上便多了两份沉甸甸的责任。由于两位老人的原住所破旧,既没有卫生间,也没有自来水,生活环境很差,黎秀成便把二老接到了家中同吃同住,与妻子悉心照顾。“两位老人原来住在离我家一公里外的地方。一开始,村里人都说,你要养他们,送饭送菜可以了,不必接来一起住。但我想,不住一块又怎能照顾好他们呢?还是接来住一起好。”“照顾老人要用心、细心和耐心。”这是黎秀成的心得体会。由于两位老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时常出现一些不良习惯,但黎秀成却从不责备老人,总是默默地在背后帮老人收拾清理,并耐心地教育子女尊重老人、体谅老人,全力做到让老人来之安心,住下开心。
老人生病,尽心照护。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清明前,黎锦铎突然卧床不起,胸闷发烧。黎秀成马上把老人送往医院医治,诊断结果是患脑梗塞、哮喘病、胸膜炎,医生告诉他,老人治愈机率渺茫,但他还是日夜陪护老人在医院治疗。
2016年12月10日,已经90岁的黄碧珍突然腰骨疼痛,动弹不得,黎秀成赶紧把她送到医院治疗,诊查结果是患了腰骨质松病,白天他妻子到医院护理,晚上则由他在病房里陪护,连续10天他每天只能眯眼打盹1小时左右,一直到老人疾病痊愈出院。
孝心传递,大爱照耀人间。24年来,他始终坚守承诺,不离不弃,老人在他和家人的照料下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在老人的心里,早已把他当作最亲的人。更可贵的是,他从没有拿过认父、认母的五保养老金、集体土地和个人责任田的租金等所有收入。妻子被这种大爱精神感动,和黎秀成一起无怨无悔照顾两位老人这么多年。一双儿女也在他们夫妇的言传身教下,非常孝顺,让老人在心理上真正的融入大家庭。村里人也被他们一家的孝老爱亲感动,都纷纷称赞。
孙保燕
孙保燕,男,汉族,196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几十年间,孙保燕恪守孝老爱亲之德,力行“勤廉、朴实、宽容”之举,对长者尊、对亲人爱、对学生善,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为人师、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孝老爱亲故事。
陪伴是对老人最长情的告白。把挚爱留给父母,让幸福陪伴老人。十多年间,孙保燕尽心服伺身患帕金森病多年并逐步痴呆的岳母和93岁的岳父,不嫌湿脏异味及时给老人清理,保证老人衣着干净。他和妻子克服出行困难,带着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硬是走过了桂林周边的大部分景点和乡村,圆了岳父母“感受自然美景,体会现今社会的繁荣昌盛”的夙愿。老人家总是恋旧的,为了尊重岳父生活习惯,孙保燕放弃了装修好的新房子,陪老人住进老旧、无物业管理的小区,一住就是几十年。老人咀嚼食物困难,他就放弃自身饮食喜好,做老人膳食或把食物剁碎,保证老人吃好。面对话多唠叨且听力严重下降的老人,他总是对妻子和孩子说要耐心倾听和解释,尽力保证老人开心。孙保燕用他朴素的孝心,保持着岳父母的童心,以自己崇高的道德素养演绎了人间纯真的孝德情怀。
和谐是对家风最真实的传承。家庭是船,事业是帆,帆儿随船行,船儿扬风帆。在家里,孙保燕是个模范丈夫,“惧内”是出了名的。妻子双手易生冻疮,他就主动做起家里的“洗碗机”。妻子大哥家经济拮据,他主动给予经济支持,帮助妻子大哥家两个孩子完成了学业。夫妻的包容和理解,成就了对方的事业,妻子曾获得桂林市劳动模范;孙保燕也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化工人”,广西优秀专家,广西高层次人才,桂林市首届“十大杰出创新人才”,桂林市首批“漓江学者”等多项荣誉。家庭的和谐美满感染了孩子,孙保燕的儿子从小就品学兼优,深受邻里喜爱,长大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获得了法国ENSA和牛津大学两校硕士学位,现就职于高盛银行(UK)和花旗银行(UK)。
奉献是对美德最有效的阐释。“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教书育人”。孙保燕努力地做着“一等人”,也努力地做好两件事。作为教师,孙保燕恪守师德师风,爱生如子,从学习到思想,不吝时间和经济付出,为学生成长成才尽心尽力。他积极参加专家智力扶贫,2年走访了5县12村。他积极为桂林申报中国传统村落提供图像支持,促成桂林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89个,占广西总数的85%。
一份孝亲敬老的爱,一份关爱家人的情,一份立德树人的责诠释着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师表的全部价值。孙保燕教授以孝道和奉献为荣,将自己的爱心一点一滴地倾注到家庭和学生身上,他用赤诚之心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善行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2018年,孙保燕家庭获评“广西最美家庭”。
韦永华
韦永华,女,壮族,198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分公司水电队商务副经理。
与军人丈夫结婚10年来,她用无悔的付出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全力支持丈夫的国防事业,爱国拥军,建功新时代。2009年,韦永华与袁刚在网上认识后相恋完婚。领证当天,原来她打算和丈夫一起吃一顿浪漫的晚餐,再去看一场浪漫的爱情电影庆祝。可不巧的是,袁刚接到任务要赶回部队,新婚第一天,韦永华就在孤独中度过。
在生活中,韦永华总是尽自己所能对公婆好,细心观察公婆的喜好,为公婆制造惊喜,每到节日都会给老人送些小礼物。一次,公公在谈话间无意中提到了年轻人背的腰包非常时尚,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韦永华默默地记在心里,公公生日的时候,韦永华细心挑选了腰包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公公,媳妇的贴心举动让老人家十分开心。婆婆喜欢留长发,还喜欢扎麻花辫,韦永华就在母亲节挑选了一个靓丽的发圈送给婆婆,婆婆收到礼物后,“责怪”韦永华:那不是浪费钱嘛!可当外人问起时,老人总是乐滋滋地说:“是我媳妇买给我的!”韦永华的真心付出,也赢得了公婆的真心对待。她工作忙,经常加班加点,公婆都会给她准备好夜宵。
2011年年初,韦永华发现自己怀孕了,正当全家人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时,公公突然感觉身体不适,被查出直肠癌晚期;由于婆婆也身患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病症,而且还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不能过于受累。爱人袁刚正巧在外地进行为期一年的轮战训练,全年都无法回家。韦永华和公婆商量,决定暂时对袁刚隐瞒这件事,由她照顾患病的公公。公公住院长达40天,除了上班,怀着身孕的韦永华就是家、办公室、医院三点一线,每天照顾时间长达6个小时。
好不容易熬到女儿降生,为了赶紧上班赚钱,也为了她热爱的工作,刚出月子,韦永华就立刻回到了工作岗位。为了不让二老担心,韦永华都是等到晚上把小孩哄睡,并且照顾两位老人睡下后才到书房加班。曾经为了完成一件工作,她连续三个晚上通宵干活。
在同事朋友眼中,韦永华是名真正的“女汉子”,做事干练,脚踏实地,待人真诚。工作多年她先后获得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巾帼建功岗位能手、优秀员工等称号,每年的工作岗位考试均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在她的照顾下,爱人少了家庭琐事的困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袁刚在部队先后两次荣获三等功,荣获南部战区十大感动基地人物,被评为优秀机关干部、优秀党员、保障工作先进个人等。
吴可春
吴可春,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钦州市浦北龙鑫驾校教练员。
8年多,2800多个日日夜夜,吴可春坚持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的妻子和90多岁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不离不弃,做饭洗衣、端屎端尿、按摩擦洗……他用实际行动书写人间大爱,用相濡以沫谱写了人间真情。
1983年,吴可春和邻村女孩李少珍因《庐山恋》这一场电影而结缘。结婚36年,夫妻俩一直恩爱有加,相敬如宾,并育有一儿一女。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11月20日,早上六点的时候他发现妻子李少珍不省人事,深度昏迷,经送县人民医院抢救,确诊为高血压3级,并有脑出血的情况,极度危险,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妻子昏迷期间,为了唤醒她,吴可春还专门跑去市场上购买了一台收音机,天天放音乐给她听,妻子在昏迷了二十多天后突然苏醒了,那时连医生都说是他用爱创造了奇迹。
在医院治疗了三个多月后,因为经济拮据以及家里有个老母亲要赡养,吴可春只好接妻子李少珍出院回家照顾。在家里,妻子虽然醒了,但除了会点头摇头外,其它什么都不会。吴可春坚持天天帮妻子刷牙、洗脸、喂食、倒大小便、擦身子等。为随时监测妻子的血压情况,吴可春学会了量血压,学会了按摩,经常陪妻子聊以前开心的事情,专门为妻子订了几份杂志,有空便读给她听。把妻子打理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养得白白胖胖。虽然辛苦,但眼看着妻子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一天比一天好,吴可春觉得一切都值得。
在丈夫的悉心照顾下,妻子李少珍终于不负所望,自己拿着拐杖能站起来走路了,虽然不能打理家务,也不能说话,但生活勉强能自理。为了生计,吴可春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工作养家。为了不让妻子在家寂寞,他每天都带着妻子李少珍去教练场。学员练车的时候,他都把妻子抱上教练车副驾驶座上,形影不离,妻子成为了“陪练”,这也成为教练场上一道感人的风景线。
2016年4月的一天,九十多岁高龄的母亲不幸在家中摔断了腿,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医生告知,母亲因年纪过大且体弱多病,进行手术风险很大,建议采取保守治疗,回家静养治疗,于是照顾母亲的担子又落在吴可春的肩上。为了让母亲更好地恢复,吴可春每天都要按时给她喂饭、喂药,帮她翻身、洗漱、按摩、烫脚,陪她聊天。母亲虽经精心照顾,但最终还是撒手人寰。
这么多年来,吴可春面对家中一个接一个的困难,面对妻子、母亲、儿子,病的病、残的残、“去的去”,心中充满着苦与痛,生活也充满着累与忧,但是负起孝老爱亲的责任,他义不容辞。
吴可春的事迹,在浦北县的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了当地的美谈和榜样,感动了所有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2015至2017年,吴可春先后被评为“浦北县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的“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助人为乐类
陈文
陈文,男,汉族,1964年12月出生,北海诚德镍业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自动化仪表科职工。
陈文用热情的双手,滚烫的爱心,35年如一日坚持免费修理电器分文不取,专做“赔本生意”,直到青丝变白头。在他的心里,天天都是3月5日“雷锋日”,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他拥有一身过硬的电气、电子修理技术。工作时,他是公司的仪表技术骨干,承担着仪表维护的攻关任务。下了班,他又免费为大家修理电器。陈文在入职北海诚德镍业有限公司之前,是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电仪厂的一名普通职工。从1983年参加工作开始,陈文便踏上“学雷锋之旅”。拥有一手娴熟手艺的陈文用行动去帮助能够帮助的人。他边自行购买工具边义务为远近的街坊邻里修理家电,从未收取分文。因为他技术精湛、为人热情,为家电“医治”总能手到“病”除,不仅厂里的职工来找他修理电器,就连附近的居民也纷纷把有故障的电器送来给他修理,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誉。2018年3月来到北海诚德信息管理部工作后,厂里很多职工都是住在宿舍里,如果哪间宿舍的灯具坏了,把手松了,只要拨打陈文的电话,他都会欣然前往。陈文在参加工作后的35年间,经他修理过的电器不计其数,志愿服务累计时长近30000小时。在北海诚德镍业有限公司入职后,陈文参与开展志愿活动累计40多次。陈文很享受帮助他人的过程,助人为乐已成为习惯。
随着时代的进步,陈文的手艺也在不断更新,他还学会了修电脑、组建局域网、装修改水电。下班后,陈文总是埋头在一堆需要维修的电器当中,虽然现在随着家电售后服务的不断进步,大多数家庭的家电维修都得到了保障,但是陈文维修电器的义举却没有中断过,只要有需要,他总能随叫随到。
陈文的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扬。2011年,热心助人的陈文获得“南宁市道德模范”提名奖,还先后获得“邕城10位活雷锋”称号、2012年南宁市能帮就帮十位模范人物、2014年自治区优秀志愿者及南宁市五星志愿者、2015年《行善立德,简单快乐》“志愿者心德”三等奖。2016年在南国早报联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发起的“关爱广西志愿者行动”评选中,荣获“十佳志愿者”称号。中央代表团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对其进行走访慰问,得到各级党政组织的深切关怀。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相互传递的。现在,陈文他还收了两个徒弟,他的心愿就是让衣钵传承,让爱心传递,让“助人为乐”成为社会自觉。
冯涛
冯涛,男,汉族,1978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玉林市公安局宣传科干部、玉林市幸福义工协会会长。
从1996年开始,冯涛同志无偿给孤寡老人、孤儿、残疾儿童照相,共计1930人次;2008年至今,共组织了100多次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到高等学院和中等教育学校、中小学及幼儿园进行公益演讲120多次,受教学生5万多名;由他带头组建起来的“幸福义工”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19个独立服务队伍超过8000人的庞大组织,服务范围遍及玉林全境。
爱是一种坚持,二十年来,冯涛坚持救人180多次。1996年,南江转盘救老人,城北下水救农妇,三车相撞救少女,苗园路救重伤车夫,勇斗匪徒腹部连中三刀;1999年,江滨路对面,两名大学生因恋爱不成,男方将女方割喉,路过的冯涛冲上前去制止,追至二桥时,凶手持刀跳下河中,冯涛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跳到河中,将其制服;2006年,欧景花园附近,冯涛同事被一群暴徒围攻,危及生命,冯涛坐摩托车经过,果断跳下车将同事推开,同事脱险,冯涛却因此遭到匪徒的围攻受伤失去知觉,送到医院抢救……一次次走在生命的边缘,一次次的执着努力,冯涛用他的生命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我希望有一天公益能成为一种时尚,所以我选择高调做公益、低调做人。”2007年起,冯涛开始关注玉州区福利院的残疾儿童,长期组织义工和青年志愿者,到福利院和特殊教育学校为孩子服务,那儿的孩子几乎都认识他。2011年10月23日,冯涛扶起晕倒路边的孕妇时,正逢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不久,有人不禁问他担不担心救人被误会?冯涛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如果能用误会换回一个人的生命,我宁愿被人误会”。2016年,玉林市一位叫小军的小朋友患了白血病,治疗小军的病已经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小军的妈妈找到冯涛求助。在冯涛的努力下,发动社会捐助,筹到7万多元善款。
“个人的公益行为犹如星星之火,我不但要做公益人,更要做公益推广人,让公益事业成为燎原之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是冯涛的梦想,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自参加工作以来,冯涛已经做了近20年的义工。每天8小时工作之外,冯涛还通常会带领团队去看望老人,晚上10点还要在电脑前整理当天活动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在网站上更新公益宣传的内容,有时要忙到夜里一两点才睡。
冯涛同志于2013年被自治区文明办授予“全区优秀志愿者”称号、2016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2017年荣获全区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奖、2017年荣获全区第二届岗位学习雷锋标兵称号。
李有军 李文强
李有军,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退伍军人,防城港市民间防艾组织“温馨之家”创办人,东兴市温馨之家健康促进会会长。
李文强,男,壮族,1991年12月出生,李有军之子,东兴市温馨之家健康促进会秘书长。
不辞辛劳参与艾滋病防控。李有军父子积极开展“温馨之家宣传大篷车”“健康流动加油站”进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安置点、工地、渔港活动,进行防艾知识巡回宣传,面对面宣传干预。他们制作的禁毒防艾动漫宣传片被纳入全市324个行政村的远程教育网播放,“青春零艾滋”动漫宣传片被列为全市初高中学校播放内容。在市强制戒毒所建立“互通健教基地”,在防城港市沿边沿海校园陆续建立了“中越青少年互通健教知识室”,建立了志愿者与学生同伴教育长效机制,定期开展青少年学生“防毒防艾”现场警示教育。7年来,李有军、李文强和“温馨之家”志愿者的足迹遍及防城港市的城乡、工地、学校,在延绵230公里的中越边境线上,从十万大山深处的乡村到北部湾渔港,共开展各类大型活动230多场次,收回调查问卷15万多份,播放禁毒防艾动漫宣传片260多场次,有效提高了各类人群的防艾知识知晓率。
关爱特殊群体,挽救涉毒人员。设立“温馨之家工作室”,发放“温馨之家健康家园联系卡”,建立“QQ群”“微信”,开通“咨询服务热线电话”,为在戒人员及家属提供咨询与关爱服务,初步建立“戒毒机构、志愿者、在戒人员及家属”的联系机制,建立“墙内墙外”的帮教体系,使吸毒人员在戒毒所及回归社会后都能够得到关爱,最大限度的减少复吸现象。
探索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新路子。开设边民、农民工、学生及家长心理健康、道德与法制教育等夜间课堂,培训了28名同伴教育员、20名“心丝带”心理志愿者,成功拯救5个有危害社会行为的问题家庭,3名欲轻生的同学,帮助6名中途辍学的初中贫困生和学困生重返校园。
助人为乐精神带动影响社会风气。7年的时间不算短,在戒毒防艾这个特殊、危险的领域参与志愿活动,坚持下来不容易,他们乐于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基层干部和群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到“温馨之家”中,目前已拥有志愿者360人。他们的事迹获得各界认可,群众亲切称呼为“边关禁毒防艾父子兵”。李有军荣获广西防艾突出成绩个人嘉奖,李文强获得“全区优秀志愿者”和“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广西青年五四奖章”。《温馨之家走出群众健康教育新路》被评为全国群众工作优秀案例,青少年防艾和禁毒教育项目分别获第二届、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刘伦富
刘伦富,男,汉族,197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广西钦州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副团职干事。
入伍20年来,刘伦富不忘初心、矢志强军,独立或参与执行重大任务32次,出色完成任务。他乐善好施反哺社会,经年一日扶贫济困,累计无偿献血7000多毫升,捐款捐物6.7万元,崇德向善40余次,荣立三等功3次,获全国无偿献血铜奖,被授予自治区拥政爱民模范、助学兴教先进个人以及广西军区优秀大学生干部、钦州市首届敬业奉献模范等荣誉。
无偿献血,燃点生命曙光。在有些人眼里,无偿献血是普通的事情,但刘伦富长期坚持了下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累计献血超过7000毫升。2017年秋,刘伦富从网上得知,有位家庭困难的患者生命垂危、亟需用血,迅即捐献400毫升,挽回了患者生命。事后,患者家人欲找恩人当面酬谢,却被采血人员告知“查无此人”。类似这种救人水火、婉拒回报的情况有多少,他早已记不清。有一回献血当天加班至深夜,翌日又参加30公里徒步战备拉动,高强度演训,刘伦富虚汗如雨,战友建议乘坐一段收容车再走,他却笑笑说“没事,我还撑得住”,坚持咬牙背着背囊走在队伍前头。
救弱助残,托举人间大爱。“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听闻周边7名环卫工人都比较困难后,刘伦富登门掌握实情,自掏腰包慰问,并嘱咐在医院工作的家属为他们看病提供帮助。2013年清明节途经钦陆公路,突遇一位老人骑车摔得头破血流,刘伦富赶忙停车跑过去将老人唤醒、扶起,并拨打120,直到送上救护车才离开。有人问被讹怎么办,刘伦富同志淡然一笑说:“就算被讹我也认了,不然谁来扶这个社会的良知和勇毅啊。”家属回忆:有一次探家挤火车,碰到一个小儿麻痹症大姐挤不上去、急得大哭,他一把将行李丢给我,连人带包扛起大姐从车窗塞了进去……
扶贫立志,播撒幸福因子。作为扶贫骨干,刘伦富唯恐辜负习主席“绝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的心愿。足迹遍及军分区帮扶的王猛村每个角落,提出可行性建议12条,争取帮扶经费60万元,把每分钱都花在修缮水渠、整治村容、慰问村民等“刀刃”上,王猛村成功摘帽,贫困户人均收入从2000多元增至4400多元。施扬少夫妇年迈、儿子无固定工作,刘伦富为其送去鸡苗,又结合活动代销近4000元成鸡,令其热泪盈眶。平时捐款捐物,刘伦富从未缺席。坚持给驻地学校义务文学讲座10多场,捐赠个人散文、诗歌集100多套、价值7000多元,传递文学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宋国祥
宋国祥,男,汉族,1927年6月出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柳州市第四十六中学退休教师。
1987年,宋国祥从铁三小(现市四十六中)退休。热爱教育事业的他,待在家不到1年,从1988年起,就主动应聘到柳南区4所学校任校外辅导员,定期到校给孩子上写作课,辅导写作知识。这份没有任何报酬的工作,老人一直坚持了近30年,由他辅导的一届又一届学生已经毕业成才,但孩子口中的“宋爷爷”却仍然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后来,宋国祥迁居到鱼峰区驾鹤街道晶远社区。经过社区推荐,宋国祥成为市二十五中校外辅导员关工委委员。每个学期的开学、期中、期末,宋国祥都会到校给孩子上写作辅导课。
宋国祥开放式的写作课,受到孩子们的广泛欢迎。他以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为主题,鼓励孩子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写起,既可写山写景,也可写人写事,甚至是对父母、老师的看法,哪位老师好,哪位老师不好,受到批评有哪些委屈等都可以作为写作题材。只要孩子们能动脑动笔,就会得到他的鼓励。而孩子们的每一篇文章,他都会用心修改附上评语。
为了鼓励孩子们写作,宋国祥还帮他们将仔细修改过的文章寄送到《柳州晚报》等报刊,近十多年来,市二十五中由宋国祥老人帮忙修改寄送给各报刊的学生文章就达3000多篇,共有1350篇被采用刊发。孩子们的这些文章,宋国祥总是细心收藏,欣慰见证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宋国祥有许多小粉丝,每当他出现在学校,孩子们总是高兴地欢呼:宋爷爷来了!对于孩子们而言,宋国祥不仅是一名辅导写作的老师,更是一位知心爷爷。通过孩子们的文章,宋国祥关注到孩子们的成长烦恼和心理健康,及时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成长中的各种烦恼。
“我学习不好,总是受到老师的批评,我想辍学回老家。”一名孩子在文章中透露出消极情绪。了解相关情况后,宋国祥找到孩子,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告知孩子只有坚持学习,未来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成功消除了这名孩子的辍学念头。
在宋国祥看来,孩子在文中所有的烦恼,都是天真、幼稚、可爱的。作为关心下一代的志愿者,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帮助他们疏通思想,为迷茫的孩子指明人生方向。
2002年,宋国祥了解到小区有几位高中毕业的孩子因高考失利没考上大学,心灰意冷不想再上学了。宋国祥一个个找到孩子家长,并与孩子谈心,鼓励孩子面对失败,鼓起勇气第二年再参加高考。他自掏腰包为孩子购买复习资料,督促孩子学习,悉心为孩子辅导功课。第二年,由他辅导的6位孩子全部考上了大学。
如今,宋国祥已经92岁,仍然坚持做校外辅导工作,在他看来,这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宋国祥表示,只要他还能走、能说、能干、能写,就会坚持做下去,因为走进学校,与孩子们相处,就是他晚年生活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