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继续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

  

  一、辨析题

  1.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武力。

  2. 政治改革以夺取政权为首要任务。

  3.两党制的国家只有两个政党。

  附:参考答案

  1.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武力。

  解答:

  这个观点是片面的。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除了武力之外还包括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政治权力是靠强制力去实行的,因此,武力主要应被看成后盾。

  以财富的多少或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来解释政治权力,是一个古老的、流传甚广和有说服力的解释模式;技能,一个经常可以见到的现象是,拥有大体相同财富或社会地位的人在权力上由于技能的差别而有很大差别;动机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权力动机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他的权力的大小;"知识就是力量",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权力的重要基础。

  2. 政治改革以夺取政权为首要任务。

  解答: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政治革命是以夺取政权为首要任务。通过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即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革命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统治的运动;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而政治改革是政治领导阶层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上而下地进行变革的渐进过程,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3.两党制的国家只有两个政党。

  解答: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两党制的国家,并非只存在两个政党。在政治体系中,尽管也有着一些小党存在,但是,只有两个主要的政党真正拥有选举和立法的有效实力,具有赢得政府权力的现实可能性,其他政党的规模和影响力都比较小,只能参与并影响政权,却不能单独掌握政权。这两个居于垄断地位的政党,以选举为基础,两党中赢得选举的政党(多数党)一般可以单独执政,而另一个在选举中失败的政党(少数党)则成为反对党;政府权力在两党之间轮流交替,二者都可以通过选举上台,一方执政,另一方就成为在野政府。

  二、论述题

  1. 试述政治家具有的主观条件要求、产生的途径及所发挥的作用。

  2.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3.试分析利益集团产生的原因及对政治的影响。

  附:参考答案(请根据答题要点适当展开)

  1. 试述政治家具有的主观条件要求、产生的途径及所发挥的作用。

  解答:

  (1)政治家是在现代政治中通过自身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控制权力,实现政治目的的人。成为政治家,首先其自身具有相应的素质与品质。

  第一,必须有一定的从政经验。这是对现代政治家的最基本的要求。现代政治家的产生不同于王位继承制,没有从政经验是不可能成为政治家的。

  第二,有一定的知名度。知名度一般与从政成就联系在一起,政绩能提高知名度,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政治才干的标准。

  第三,良好的个人素质。政治家要有远见、想象力、创造力;要有保持领导地位的能力,如宽宏大量,容忍反对自己的意见;在不妨碍总体目标的情况下,容忍同事的过失和缺点;有屈从他人的能力;在遭到反对时能沉着、不动摇;有应付事变的能力。

  (2)在政党政治时代,我们可以从政治家与群众的关系上来认识政治家的作用。

  第一,政治家掌握着核心权力,这意味着他是政治管理主体的统帅。

  第二,政治家在思想上起领导作用。政治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要有群众基础。由于利益的分野,各团体必然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在这个时候,政治家应该成为时代思想的领导者,善于把握好的时机并适应各种新的条件,不断地引导人们服从统一的意志。

  第三,政治家应起到创造作用。对于领袖来说,最重要的一条是创立一个即使在创始者去世后很长时间内仍能继续实行其道德观的机构。

  (3)在传统的政治体系中,录用政治家是遵循世袭继承原则。此途径可减少在继承权问题上的争夺,避免权力斗争。

  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政治家一般都是通过竞选或选举的方式产生。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家是通过选拔与选举方式产生。选举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有全国范围内的选举,也有政党内部的选举。中国政府首脑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通过革命的方式产生政治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代政治家都是通过革命的方式产生的。

  通过政变的方式。政变是指少数人经过秘密策划采取军事上或政治上突然袭击的方式夺取政权的行动。

  2. 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解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对立。面对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这种变化,氏族社会的原有公共权力及其组织设施制度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又不能胜任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协调新的利益矛盾的政治作用,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镇压和控制奴隶阶级的反抗,协调其他利益矛盾,需要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国家即是这种新的公共权力组织。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有关论述,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因此,国家不像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那样是全体居民的权力,而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基础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国家在实行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必须要履行特定的政治管理职能。不过,政治管理只是国家实现阶级统治的手段而不是其本质。国家阶级统治与政治管理的二重性正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在国家性质上的反映。

  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可是,在形式上却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尽管如此,国家存在的社会形式并不能代替它的阶级本质。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阶级关系产生后,取代了天然血缘关系的基本纽带作用,并促使社会成员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为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使得他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实现其公共权利和义务,地区来划分就被作为出发点。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国家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一,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即常设的暴力机关,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不过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其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并以它为主要凭藉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以及对付外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由全体居民构成,主要用于对付外敌,氏族社会内部则主要以道德强制力维持秩序。其三,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则不具备国家暴力的系统性和精巧性。

  在上述三方面差别中,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是最根本的,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在划分居民和暴力组织方面的差别,不过是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的自然延伸和特定表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以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3. 试分析利益集团产生的原因及对政治的影响。

  解答:

  (1)利益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基础。

  第一,利益多元化是产生利益集团的根本原因。人类政治--社会--文化的每一步发展,都会在一个国家内引起利益的分化。因此,经济利益的对立,阶级之间的利益分野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利益分化。在此基础上,人们的利益还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的分化。利益的分化过程也是一个利益的聚合过程,这个聚合过程便是各种利益集团的形成。

  第二,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鼓励和便利了利益集团的发展。西方各国普遍实行分权制衡的政治制度,虽然各国的分权制衡程度不一样,但立法、司法和行政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分立与制约的关系。这种权力相对分散的制度,为利益集团的活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利益集团可以向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分别施加影响。不仅如此,西方主要国家的议会也是一个权力分散的机构,议会内的各专门委员会享有很大的立法权和决定权。议员对利益集团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第三,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政治文化是利益集团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崇尚个人权利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并认为每个人都有权追求自我利益,实现自我价值。公民言论自由、集会、请愿等权利通过政治制度中的分散性、政党竞争而表现,从而形成了公民的结社权。这种个人权利观念和个人利益观的进一步扩展,便直接导致与国家权力相对应的集团利益或群体利益的产生,最后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

  (2)利益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在资本主义社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如下:

  第一,集中各种利益。西方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的社会,这决定了利益集团的首要作用是代表和集中各种利益的作用。利益集团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组织。共同的集团利益促使具有共同态度的人组织起来。

  第二,政府的助手。利益集团在接近议会和行政机关的过程中,事实上在起着重要的工作人员的作用。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要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它们收集情报,并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各个方面提出论点来支持或否定议会或行政部门的观点。

  第三,制约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制衡不仅来自政府内部,还需要政府外力量的制约,这就是以社会力量来制约政治权力。在多元化的西方社会,利益因素驱使利益集团向政府施压,这种压力有时会改变政府或统治阶层的政治偏向。

  第四,利益集团的弊病。一方面,利益集团是政治不平等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政治不平等的因素。社会民众基于共同的利益要求成为利益集团,这种利益要求产生于特定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基础、政治身份、社会地位、意识形态取向,而最根本的是一定经济地位。另一方面,利益集团的活跃降低了政府的威信,造成政府内部的分裂。

  三、案例分析题

  附:参考答案(请根据答题要点适当展开)

  1、市民社会于近一、二十年间的复兴与拓深,几近形成一股可以被称之为全球性的"市民社会思潮"。当然,所要复兴者并不是同一的市民社会概念:他们或援用洛克的社会先于国家因而国家受制于其对社会的承诺的观点,或诉诸孟德斯鸠以及承继了孟氏的托克维尔的分立自治及相互制衡的观点,或采用将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观点融入其思想的黑格尔的观点,或引证马克思将黑格尔观点头足倒置而形成的基础(市民社会)决定上层建筑(含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观点,以及主要接受黑格尔观点并对马克思"市民社会-国家"框架进行修正并在"基础-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命题之外的上层建筑内部提出一个关键的次位命题即"市民社会-国家"关系的观点,或依据哈贝马斯那种凭藉非马克思思想资源但却对市民社会做出民主阐释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等等不一而论。在一部分学者看来,主要是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初显并于二十世纪中叶炽盛的形形色色的"国家主义",这在现实世界中表证为国家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向度对市民社会的渗透或侵吞。为对此种猖獗的"国家主义"做出回应,人们开始诉诸市民社会理念,试图对国家与社会间极度的紧张做出检讨、批判和调整,以求透过对市民社会的重塑和捍卫来重构国家与社会间应有的良性关系。

  尽管迄今为止在中国还没有出现一个清晰的、可使用的市民社会概念,但是"国家与社会"的视角仍然有助于说明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变化。第一,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占有已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社会很大程度可以利用这些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发展出独立于国家的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形式。第二,伴随着社会资源占有与控制的多元化,个人独立性相对扩大,表现为个人受组织、身份的限制趋于减弱,寻求自身发展的选择余地不断增加,个人财产权利、言论权、发表权、隐私权以及其他权利的状况较以前有所改善。第三,随着从旧体制摆脱出来的新的社会力量和角色群体的发展壮大,在政府行政组织之外开始了民间社会的组织化过程,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非盈利团体和非行政化的盈利性经济组织日益成为国家不能忽视的社会主体。

  问题:1.在一部分学者看来,市场社会只是对"国家主义"做也的回应,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是什么?以及我国的阶级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试评述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国家的定义?

  解答:

  1.从马克思主义划分的国家历史类型及其更替可以看出其发展规律性,这就是说,国家的历史类型及其变更和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包括国家历史类型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同现存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要求对这种生产关系进行变更。经济基础的这种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国家政权从旧有阶级转移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的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就被新的国家类型所代替。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个阶段由此结束,这一运动的新的阶段由此开始,国家的类型也就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我国的阶级社会主要是指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它们的特点为:

  (1)奴隶制国家的主要特点:

  第一,在经济统治上,奴隶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

  第二,在政治统治上,奴隶主阶级对奴隶阶级采取赤裸裸的残暴手段进行镇压;

  第三,在思想统治上,奴隶主通过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奴隶。

  (2)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特点:

  第一,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

  第二,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

  第三,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第四,在思想上,封建地主阶级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

  2.(1)社会共同体说。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是许多家族及村落的联合体,它是为了达到完美的和自治的生活而组织的。古罗马的西塞罗认为,国家是由许多社会团体,基于共同的权利意识及利益互享的观念而结合成功的组织体。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国家是许多人依据法律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在当代西方政治学家眼中,国家通常都是被看作特定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从这些论述中可见,社会共同体说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国家看作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在一起生活的群体。这一说法仅仅涉及了国家的表面社会特征,同时,它也没有把国家与氏族、部落等社会群体区别开来。

  (2)国家契约说。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发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家伊壁鸠鲁。16-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市场交换和契约行为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学家如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从自然法的角度完善了社会契约学说,使之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国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社会契约学说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并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由于人们在自然状态中生活不方便或不安全,因而相互订立社会契约,交出自己的部分权利,由此组成了国家。由此可见,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按照理性原则形成的社会契约。

  社会契约学说实际上反映着资本主义的利益交换方式和交换关系。可是,由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都只是历史的虚构,因而关于国家的社会契约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3)国家统治说。在研究国家的过程中,不少政治学家看到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统治的一面,并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国家,这方面的代表主要有法国政治学家博丹、奥地利政治学家巩普洛维奇、意大利思想家狄骥等。

  国家统治说虽然指出了国家的统治特征,可是,它并没有指出这种统治的本质内容及其社会基础,因而也就没有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

  (4)国家要素说。国家要素说一般有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所谓三要素说,是认为具有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所谓四要素说,是在人民、领土、主权之外再加一个政府。

  国家要素说所描述的只是国家的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同时,由于它从国家的构成要素出发定义国家,因而混淆了国家与"国度"之间的区别。

  除此之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这些学说或是把国家的产生归之于上帝的意志,或是用生物或其他自然现象来机械地比附国家,因而不仅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而且引起了人们对国家认识的很大混乱。

  2、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中共中央日前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

  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农工党中央主席桑国卫、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无党派人士陈竺先后发言。他们认为,"十一五"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赞同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并围绕具体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同志们一直十分关心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大家对文件稿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对修改好文件稿很有帮助,我们将认真研究和吸收。

  据统计,目前非中共人士担任副省级领导的数量达到"新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局班子有非中共领导干部20人,3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现职非中共副省级干部30人,15个副省级城市都有非中共人士担任副市长。如此集中,大规模地吸纳党外人士担任政府要职,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政坛新景观、新亮点。

  问题:1.中国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内容和机构、途径及方式有哪些?

  2.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涵义。

  解答:

  1.中国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内容有:第一,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第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第三,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第四,参加国家政权。

  中国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机构、途径及方式有以下四种: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像材料中所给出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人士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座谈会;第四,各民主党派人士出任政府领导职务等。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在国家内可以合法地存在许多政党,这些党有参政的权力,但没有执政的权力。代表官方的执政党与其他党派之间不存在竞争的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协调,其他党派也可以推荐自己的代表人物加入政府,承担一定的政治职能。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允许他们参政、议政。在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

  第二,其它的合法政党以某种形式与中国共产党联合。中国的民主协商制度,去除了政党之间的竞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过程中,统一战线一直是党坚持的三大法宝之一。根据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曾与国民党有过两次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共同合作。抗日战争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争取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虽然在有些问题上,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有不尽一致的地方,但是多数都始终坚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方向。尤其是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八个民主党派,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前夕,就已经正式的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宣布与各民主党派永远共同前进的政策,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策。所谓"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就是共产党同民主党派要长期合作共事,在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可以监督各民主党派,同时各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中国共产党;各党派互相提意见、做批评、互相监督、一视同仁。"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新发展,他要求披肝沥胆、赤诚相见、分忧分劳、真诚合作、共同前进。

  实行多党派合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更为科学和正确,使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更为有效;有利于发挥各民主党派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充分调动各种积极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利于了解和协调社会主义中的各种利益要求与利益关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巩固。

  3、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是1949年后中国社会吸纳精英最主要的场所,也是年轻人接受政治社会化的最主要场所。学校的显著特点是空间的封闭性、成员的年轻性和流动性。在这里受到的各种干扰因素相对较少,因而非常有利于"新人"在单一的环境、鲜明的节奏、庄重的仪式和严密的纪律中接受规训。此外,人们在那里学习都是暂时的,一进去就有一个如何面向未来的出口问题,而这个出口的走向往往又与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所能获得的身份或者所积累的政治资本直接相关。这就使得学员的政治"表现"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所以,人们更容易在靠拢组织、服从领导、遵守纪律、学习模范、争当先进、献身集体等活动中,迅速完成国家所期待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而在农村,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更多地是通过"相互凝视的技术"来完成的。因为对传统村庄而言,由于流动性极低,个人的生产与日常生活完全被束缚在一个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一个村庄的农民彼此间的关系如果不是亲密的话,至少也都是紧密的。在村落世界中,可以说是几乎完全没有私生活的地方,彼此的熟悉度很高,相互的比照也就很普遍。例如在人民公社时期,诉苦和批斗会全面流行,政府鼓励农民把藏在心里打的算盘变成公开展示,这种强烈的现场感,对农民政治觉悟的提升和政治观念的形成产生巨大震撼力。

  问题:1.试述关于政治社会化概念的不同争论有哪些?你如何认为?

  2.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试述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解答:

  1.对于政治社会化的不同理解导致对该概念的争论,代表性观点有:第一种观点,戴维·伊斯顿等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第三种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

  上述观点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内涵,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我认为第三种观点比较适合。因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很显然,这两个过程的主体和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将政治社会化定义为上述某一方面是不科学的。相反,把政治社会化界定为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过程,倒能兼顾上述两方面的内涵。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是社会成员在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其主要途径包括:

  (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

  (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一方面学生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

  (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另一种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

  (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

  (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