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所中国内地高校跻身全球百强,专家:不必迷信大学排名

  进入9月,各大高校陆续开学,第二轮“双一流”评选也进入收尾阶段。

  根据规划,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如今距离2017年首轮名单公布已经过去4年,今年将是新一轮评选酝酿工作的重要节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60所高校官宣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竞争十分激烈。

  由于“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并未对外公开,各类世界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就成为观察“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发展情况的重要参照。

  目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大学排名(U.S.News)同为较具关注度的世界大学排名。其中,ARWU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19年公布榜单。该榜单涵盖国际论文、N&S论文、高被引科学家、教师获奖、校友获奖、师均表现等指标,从中也可一窥近20年中国高校学术发展水平及其在全球的排位变化。

  

  图片来源:软科

  不过,多位学者此前呼吁,应警惕大学排名“指挥棒”效应。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不久前撰文指出:“大学排名并不属于科学评价,不应该成为判断大学优劣或国家高等教育实力的标志。”

  

  全国格局

  近日,2021年ARWU最新名单公布,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中,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共有157所大学上榜,比2020年增加13所。

  其中,7所中国内地高校跻身全球百强,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这个数字仅次于美国、英国,与澳大利亚并列全球第三。

  

  图片来源:软科

  具体来看,清华大学排名第28位,较上年提升1位,并连续两年名列全球TOP30,距离亚洲第一的东京大学只差4个位次;北京大学排名第45位,较上年提升4位,居全球TOP50之列。

  清北之外,4所华东高校亦稳居全球百强——浙江大学排名第52位,距离TOP50仅一步之遥;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59,首次进入TOP6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63,首次进入TOP70;复旦大学排名第77,首次进入TOP80。

  值得关注的是,中山大学是今年新晋TOP100的新面孔。其在最新ARWU榜单中排名第89位,首次入围全球百强同时,也刷新广东高校世界大学排名新纪录。

  将范围扩大到入围榜单的世界前1000高校,全国上榜高校数量最多的5个省份分别为江苏、北京、广东、山东、上海,占比超过全国一半。

  

  再来看“双一流”高校情况。2021年前1000名榜单中,共102所“双一流”高校上榜,比去年增加3所,占全国157所上榜高校的65%。

  而从前500名高校来看,“双一流”高校的带头作用更加明显——今年共59所“双一流”高校入围500强,占全国72所上榜高校比重达82%。

  与此同时,“双非”院校也在崛起。榜单显示,今年共55所“双非”院校入围,比去年增加10所。其中13所名列世界500强,42所排名位于501-1000之间,后者数量与“双一流”高校并驾齐驱。

  其中,深圳大学在“双非”院校中排名最高,还有3所成立不到10年便成功跻身世界1000强的高校值得关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西湖大学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发展差距

  拉长时间线,自2003年以来已连续发布19年的ARWU榜单,也是观察中国高校发展历程的一个参照。

  张端鸿分析指出,中国高校在声誉、论文发表引用等指标方面确实有明显进步,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中国大学近年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行动中取得的成效。

  数据显示,2003年ARWU榜单首次发布时,共有9所中国内地高校入围世界500强,排名最高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仅位列全球第201-300名之间。此后数年,清华大学曾短暂入围世界200强,但名次并不稳定。

  2010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时入围世界200强,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则在2012年同步跻身世界200强,上榜高校达到4所。也是在这一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历史性突破4%,也是自1993年国家层面提出这一目标后首次达成。

  2016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首次跻身ARWU世界100强,排名稳步上升。此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陆续入围世界100强。

  到2021年,全国已有157所大学入围ARWU世界1000强,72所世界500强、7所世界100强。

  据软科统计,2018以来,中国内地高校ARWU上榜数量每年增长率分别为7.3%、9.1%和9.0%,成为全球上榜高校增速最快的国家(地区)之一。

  

  数据来源:软科

  分地区看,梳理近19年各省份上榜ARWU高校数量,2003年,全国9所入列世界500强的高校,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吉林、山东7个省份。

  不过,这些省份在此后长达十余年的激烈竞争中逐步拉开差距。

  2021年,北京、江苏各有13所高校入围前500名榜单,并列全国第一;上海保持稳步增长,从2003年2所增加至2021年7所;浙江、安徽、吉林三省均无明显变化,上榜高校数量(1所)仍与2003年保持一致。

  

  广东和山东则在近两三年进步明显,2018-2021年,两省上榜高校分别增加6所、4所。湖北、陕西亦增长较快,2003年至今分别实现从0到5、从0到3的突破。

  

  “评价指挥棒”

  这背后,离不开各地不断加码投入。实际上,近年来,“进入四大主流世界大学排名前300名、200名、100名”“入选ESI全球前1%、1‰”“入选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名、前50名”等提法已成为不少高校追逐的关键指标。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撰文指出:“ 中国大学近年来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名次多有提升,与排行榜本身所采用的指标体系有一定关系。由于排行榜对学校声誉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一些高校围绕大学排行榜指标办学,直接照搬排行榜指标并逐级分解分派到教师头上,并将其作为考核教师的指标。”

  这甚至引发大学“刷排名”争议。

  比如,2020年U.S.News发布的亚洲数学学科排名中,曲阜师范大学超越北京大学等名校排名第一,引发广泛关注。根据U.S.News官方信息,曲阜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在“论文引用”排名靠前。有媒体查询知网信息后指出,“2020年间,曲阜师范大学在外文期刊上频繁发表数学相关研究,有时可达一天两、三篇,其中‘水分’令人生疑。”

  应该看到,无论哪一种高校排名,都有其缺陷和不足,其指标体系无从全面反映大学的全部,指标排名并不完全与办学实力相匹配,甚至存在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高校的情况。比如在很多高校排名中,一些人文社科领域实力雄厚的高校表现却并不突出。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曾发文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这些排行榜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注重外延指标、投入指标,而非内涵指标,“这样的排行榜是很容易误导人的”。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去年10月公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

  眼下,新一轮“双一流”评选结果公布在即,于高校而言,排名可以作为不断改进提升的参考和镜鉴,但不应在其中迷失教育的初心。

  记者|程晓玲

  编辑|刘艳美 何小桃 易启江

  校对|段炼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每日经济新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