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ICC报道|慢性心衰论坛:“心”诊疗,“心”康复

  

  2021年10月27日,第32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隆重召开,受新冠疫情影响,大会采用了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尽管参会专家和代表们只能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交流,但大家的参会热情并未受到影响。

  10月29日,备受关注的“慢性心衰论坛”如期举行,众多心衰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线上论坛,带来了一场慢性心衰“心”理念的饕殄盛宴。

  本次慢性心衰论坛由广东省人民医院黎励文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杜昕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论坛的学术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慢性心衰管理的多类热点话题,包括心衰患者的预防与康复、心衰诊疗新概念、心衰患者远程管理、心衰患者综合管理、心衰患者的规范化治疗。

  心衰患者的预防与康复

  对于慢性心衰而言,心衰的预防及康复均有重要意义,一个在于“防”,治疗“未病”,一个在于“复”,帮助患者重返正常生活及工作。

  第一场学术活动就心衰患者的预防与康复这一重要问题展开讨论,为参会代表们提供新的视角。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郑杨教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惠芳教授主持了本场活动。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曹鹏宇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邓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杜昕教授以“心衰患者的预防与康复”为主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

  曹鹏宇教授以“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康复指导原则”为讲题,指出运动耐量的保持是心衰治疗的重要目标,强调了改善肺功能及骨骼肌功能的重要性,具体阐释了心衰患者骨骼肌和呼吸肌功能障碍的机理以及具体康复方法,提出了“首先是评估,然后是治疗,核心是治疗,基石是评估“的指导思路。

  邓伟教授以”抑郁与心衰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干预措施“为讲题,通过临床心衰合并抑郁风险呈逐年上升趋势、合并抑郁的患者预后较非抑郁患者差而引入,指出临床工作中,心衰与抑郁症重叠的体征和症状使抑郁症的诊断难度增大,详细介绍了心衰患者抑郁的系统筛选、诊断工具以及药物、非药物治疗方法。

  郑杨教授和唐惠芳教授与参会的各位专家同道进行了热烈讨论,指出心衰是一组临床综合征,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心衰患者的康复既是心脏的康复,更是全身的康复。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仍需要个体化的评估、细节的把控,需要临床医生从理论到实践,与康复医生协作,使患者收益性最大化。同时还需要做到身心结合,高度重视患者心理状态。

  

  随着“新冠”疫情的大流行,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流行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密不可分的关系,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和流感作斗争,并且这场斗争还将持续下去。

  杜昕教授以 “流感与心血管疾病”为题,指出临床实践中,通常会低估流感导致的心血管死亡,虽然目前国外指南对心衰患者注射流感疫苗给予了高级别的推荐,但中国心衰患者的流感疫苗接种率仍很低。

  为了评价接种流感疫苗对心血管患者的预后影响,杜昕教授介绍了正在进行的PANDA研究及目前的研究结果,展示了一项重要且容易忽视的干预靶点。

  郑杨教授和唐惠芳教授与杜昕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指出目前对流感疫苗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心衰患者会因感染流感而导致心衰加重,甚至死亡,这样的预防措施会给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PANDA研究意义深远,或可改写指南,但还需要更多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做支持,前期也可对再住院患者常规检测流感病毒IgM及IgG,进行再入院与感染流感相关性的描述性研究。临床医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理念,提高对流感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认识。

  第二场学术活动中,由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凌教授和武汉协和医院卢永昕教授主持,中华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教授、南方医科大南方医院许顶立教授、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凌教授和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王江教授结合最新指南与文献,以“心衰诊疗新概念”为主题,带来了关于心衰诊疗过程中的新热点及新方向的精彩讲座。

  张健教授以“心力衰竭新的分型及意义”为题,从心衰临床状态的变化轨迹入手,对比了心衰的旧定义与新理念,针对心衰的新定义和新分型为我们阐述了有关心衰指南的更新,指出了既往定义的局限性,以及新分型及分期所带来的临床指导意义。

  许顶立教授以“新型利尿剂在慢性心衰容量管理中的作用”为题,指出合理使用利尿剂是其他治疗心衰药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详细讲解了完整的容量管理流程,可采取多种有利尿作用的药物联用的方法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李凌教授以 “慢性心衰治疗新药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题,介绍了慢性心衰治疗的新药物,讲解了不同新药物的特点及其适应证。

  王江教授以“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希望在前方”为题,结合最新指南及专家共识,讲解了HFpEF最新的分类、评分体系、诊断流程及治疗策略,总结了HFpEF存在的争议及尚未解决的问题。

  随后,李凌教授和卢永昕教授与各位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两位教授指出,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心衰,容量管理都是治疗的基础。对于顽固性水肿的患者,可考虑应用新型利尿剂,这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更新关于新药物进展的相关知识。

  明确HFpEF的诊断,需结合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在缺乏详细超声心动图数值的情况下,临床表现仍为重要诊断依据。HFpEF涵盖众多病因,对不同病因HFpEF的个体化治疗,仍是未来的挑战。

  

  第三场学术活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徐验教授及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艾力曼马合木提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庆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徐东杰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董蔚教授、北京医院王华教授以“心衰患者远程管理”为主题,带来精彩的学术讲座。

  张庆教授以“可穿戴设备在心衰患者管理中的作用”为题,对比了传统方式和可穿戴式监控方式,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可穿戴设备在身体活动量、心率/心律、心输出量、容量监测与管理等四个方面的指标及作用,并提出现阶段该应用的局限性。

  徐东杰教授以“心衰患者居家管理的可行性探讨”为题,结合最新研究及指南,从心衰患者居家监测的逐年演变过程着手,与各位专家一起探讨了心衰患者居家管理的可行性,指出科技的发展为心衰的居家管理提供了可能性,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方向。

  董蔚教授以“远程监测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及未来展望”为题,对无创式及植入式设备进行监测和管理进行对比,分析了可穿戴设备的利弊,阐明了远程监测在心衰患者中应用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不同监测方法的有效参考范围、植入风险和并发症等是未来研究方向。

  王华教授以“心衰患者的自我管理”为讲题,详细讲解心衰患者自我管理的要点及患者教育中的注意事项,并以北京医院心衰中心的建立为示例,介绍了建设模式,包括护士参与心衰管理的优化、心衰患者规范化护理教育及评价、线下活动、教育网络平台、微信群随访管理等方式,王教授强调,有效自我管理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更好,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更低,心衰患者自我管理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需要团队协作的努力。

  

  最后,徐验教授和艾力曼马合木提教授与各位专家教授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可穿戴设备是移动健康的领域,带来常规临床诊疗之外的临床数据采集,在心衰中具有潜在的价值,但很多证据仅限于一些观察性或小型随机对照研究,仍需更多基于真实世界的有效数据。

  两位教授总结,心衰患者从之前的“重治疗、轻管理”,到现在的患者自我管理逐渐成为重要的环节,心衰居家管理任重而道远,仍需要顶层设计进一步探索,需更详细的监测指标来进行更精准的危险分层。

  

  第四场学术活动,由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侯平教授和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宋春莉教授主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瑶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黎励文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陈晨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京敏教授以“心衰患者综合管理”作为主题,带来多维度的讲解。

  张瑶教授以“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肾功能恶化的处理”为题,介绍了贯穿于心衰诊疗的全程的肾功能评估,通过分析心衰患者肾功能恶化的原因以及真性及假性肾功能恶化的鉴别,阐述了心衰患者肾功能恶化的识别及处理原则及方法。

  黎励文教授以“心衰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现代管理”为题,分别从流行病学、心衰合并糖尿病的心衰管理及血糖管理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回顾了各类药物在心衰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循证医学证据。黎教授总结,心衰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新四联药物均为基本治疗方案,而心衰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可稍放宽。

  陈晨教授以“心衰患者的营养评价与支持”为题,分析了心衰患者营养管理的必要性,详细阐述了骨骼肌质与量的评估方法、各种营养评估工具以及干预措施等要点,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周京敏教授以“贫血的筛查和纠正”为题,介绍了心衰患者管理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贫血,通过文献的复习,系统性的梳理了相关知识点,如贫血及铁缺乏的筛查、贫血≠铁缺乏、绝对性与相对性铁缺乏的鉴别以及各治疗方法的评价,周教授总结,“贫血恶化心衰预后,但治疗贫血不能改善预后;铁缺乏症恶化心衰预后,静脉铁剂改善预后”, 纠正铁缺乏是心衰治疗的新靶标,临床医生应常规筛查铁缺乏症。

  最后,侯平教授和宋春莉教授及各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讨论。心衰作为一个临床综合征,治疗靶点不仅仅在于心脏功能本身,合并症的治疗同样深刻地影响着心衰预后,在本场学术活动中,四位教授分别从肾功能、血糖、营养和贫血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及重点关注方向,提醒临床实践中应密切关注,进而为患者带来最大化获益。

  

  

  

  第五场学术活动中,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严激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项美香教授主持。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丁文惠教授、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黎教授以“心衰患者的规范化治疗”为主题,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

  杨杰孚教授以“射血分数降低心衰的新四联治疗:证据回顾”为题,介绍了心衰药物发展史,分析了有关心衰指南的演变过程,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详细阐述了HFrEF的新四联药物治疗的推荐级别、实际应用中起始、滴定方法以及随访要点。

  丁文惠教授以“如何达到β受体阻滞剂的目标剂量”为题,提出了HFrEF应尽早使用新四联药物,详细介绍了β受体阻滞剂启动和滴定的具体方案,在急性失代偿HFrEF患者中如何滴定β受体阻滞剂,指出HFrEF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呈剂量依赖性,应尽可能达到目标剂量,分析了药物不耐受的原因及处理,谨慎及禁忌使用的情景。

  李黎教授以“螺内酯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过多还是不足?”为题,以我国MRA使用率远高于欧美国家引入主题,回顾了MRA的发现历程、醛固酮的作用机制、各药物的药理特性及其在HFrEF及HFpEF中的临床研究,分析了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障碍,重点阐述了低血压、老年人群等特殊人群的处理,提出高风险人群低剂量继续治疗优于停药的观点。

  最后,严激教授和项美香教授及各位教授由点及面、层层递进进行了探讨,心衰的治疗方案不断地更新,老药新挑战、新药新证据以及药物联合应用的顺序及滴定方法,均需要我们紧跟热点话题,聚焦新证据、新指南,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工作。

  

  本次长城会的慢性心衰论坛,全流程、全方位地呈现了慢性心衰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规范治疗、远程管理,以及合并症管理及心衰预防、康复,吸引了广大心血管同道共同线上参与,取得圆满成功。期待明年线下相聚!

  作者:郑诗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金秋十月,“空中”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