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教育发展大家谈|把握“双一流”建设契机 推动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

图说: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李志斌 校方供图

作为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始终将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要务。在“十三五”时期,学校通过第一轮“双一流”周期的扎实建设,持续在教育领域开新路、立标杆,以“华东师大方案”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提供新举措、引领新发展。

坚持师范为本 培养引领基础教育的卓越教师

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引领基础教育的卓越教师,在“十三五”时期,重构本科师范全过程,持续优化见习、研习和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全程跟进师德师风和情怀培育的书院式养成教育,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养成教育一体的教师教育模式。成立实体化教师教育学院,探索公费师范生“本硕六年一贯”培养,尝试“专业与教学本硕分段,养成教育持续不断”新模式。相关成果连续三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

同时,学校全力做好职后教师教育工作,高站位服务国家和上海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十三五”时期举办高层次培训班200余个,培训近十万名教师和千余名教研员。依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培训万余名校长,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上海市名师名校“双名工程”,探索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名师名校长培养模式。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学校持续举办教育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三区三州”专题培训、南疆地区中学校长国家级专项培训、学校“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等,助力西部贫困地区实施基础教育精准扶贫。

多学科交叉融合 引领基础教育变革

通过推进跨学科体制改革,学校在2018年率先组建全国首个“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打造由教育学、脑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启动“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大型队列研究”先导项目,初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儿童与青少年脑智评估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积极推进智能教育重大前沿研究布局。学校深入推进教育学与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数据科学、心理学、数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智能教育”新领域,设立智能教育方向博士生班,成立智能教育研究院;建立“华东师范大学-北德克萨斯大学教育技术联合实验室”,以设计为中心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实践与技术产品共同体建设;建立基于数据的学习者画像多维模型,开展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组织出版“人工智能与智能教育”丛书共24本。

深耕理论创新 助力构建中国特色教育话语体系

扎根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推进教育研究路径创新,助力中国特色教育学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以中国教育变革历程为经,以现代化思想为纬,总结提炼中国教育发展经验。如,袁振国主编《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丛书英文版发行;叶澜、李政涛团队“生命·实践”教育学学派推动基础教育创新发展,《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英文版正式发布;钟启泉、崔允漷团队形成具有全球视野又符合本土实际的特色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的系列新范畴、新论述;季浏团队“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研究成果在全国广泛推广。

学校积极传播中国教育声音,成功申办并筹办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学校创刊国家正式批准的首份教育研究英文期刊ECNU Review of Education,被赞誉为“已成为一份前沿学术期刊,并成为国际深度对话的平台”。学校还发起并定期举办全球教育学院院长论坛、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搭建世界教育研究信息与方法共享平台,引领教育实证研究转型。

凸显智库集群效应 服务国家教育决策

“十三五”时期,学校参与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等10余项,44名教师担任国家课程教材改革专家组组长或成员,编写道德与法治、数学等8类18套教材。学校深度参与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助力上海学生在PISA和上海教师在TALIS中的优异表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等智库共向国家、上海市提交专报、研究或咨询报告百余份,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重要智力支持。学校承担科技支撑教育现代化战略前瞻性研究专项,参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等编制任务,为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学校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端智库联盟,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入选上海市重点智库,承担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和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研究院领导小组办公室暨研究院总秘书处职责。

“十四五”时期,华东师大将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建设以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为特色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通过扎实的“双一流”建设成效,为新时代中国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创新驱动力。

李志斌(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