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张桂梅”刘玉瑞:小时候“淋过雨”,长大后总想给别人撑伞

  记者 巩悦悦 高广超

  因为小时候“淋过雨”,刘玉瑞长大后总想给别人撑伞。

  12月21日,随着全国100位“美丽青年乡村教师”名单的发布,山东沂南县孙祖小学教师刘玉瑞荣获青年“张桂梅”称号,深藏在他心底的那些小秘密也逐渐被身边人知晓。从教11年来,他累计为300余名贫困学生申请到爱心物资,同时以受爱心人士委托的名义默默资助多位沂蒙山寒门学子完成学业、走出大山。

  看到困难学生结对失败

  他自掏腰包“隐身”资助

  在资助困难学生这件事上,刘玉瑞就像一头“倔牛”,十驾马车也拉不回。

  2011年,刘玉瑞如愿成为沂蒙山的一名乡村教师。他最初所在的石门小学,是沂南县最偏远的乡村学校之一,学校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较多。感受到山里孩子特别困难,刚刚加入到沂南县义工协会的刘玉瑞,决心通过项目为特殊家庭的孩子争取资金。

  “把学生的困难信息收集上来之后,我来整理、分批报送,然后志愿者去入户走访,把相关证明材料发给基金会,最后基金会把相应资助直接打到孩子的家庭账户里。”刘玉瑞介绍,每一个孩子的资助标准是1000元,他如今已经整理报送了1309个孩子信息,有126个结对成功。

  学生资料的整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

  白天上课,下班饭后,刘玉瑞就坐在电脑前忙碌起来。资助贫困学生公益项目需要收集、审核,并录入学生信息,刘玉瑞自告奋勇把这份“枯燥”的活儿揽了下来。从姓名到身份证号,从家庭困难情况介绍到学生心愿,他要逐字审核修改。

  “录入信息关系到学生能否获得资助金,由不得一丝懈怠。”但在整理学生信息的过程中,刘玉瑞又常常被五花八门的资料搞得“头大”,“有的表述不清,有的留错联系方式,这就需要重新联系老师和家长核实,必要的还得去学生家里走访。”

  在这期间,因为要及时向基金会提报受助人户口页照片、打款的银行卡账户信息等资料,刘玉瑞还多次被家长误解过,有时甚至被当成“诈骗分子”辱骂。

  “有一次是妻子正在产房生产,我躲在洗手间里给家长做通的解释工作。”即便遭遇过很多不理解的情况,刘玉瑞还是想尽办法取得家长信任,“差最后一步就能打款到贫困孩子家庭账户上,我不想放弃任何一个结对机会。”

  夜深人静整理档案的时候,每当看到和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困难学生,刘玉瑞总是忍不住掉泪。

  “越是这种时候,我越要好好整理,争取帮助贫困学生实现结对目标。”刘玉瑞认为,虽然结对成功后,1000元钱并不算多,不能从根本上为困难家庭解决问题,却能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刚开始,除了家长误解,刘玉瑞还不被家人理解,“妻子常常担心我的身体吃不消”。

  “我知道看似不多的1000元对困难家庭意味着什么。”刘玉瑞不断把困难孩子的遭遇说给妻子听,“听到不幸家庭的遭遇,妻子被感动了,她逐渐理解了我做这份工作的意义。”

  有了家人的理解支持,刘玉瑞的劲头更足。短短两年时间,他组织志愿者走访摸排贫困学生的足迹就遍布了各乡镇,累计为全县1309名贫困学生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上报了47批申请材料。

  因为长时间熬夜和电脑辐射,刘玉瑞的眼睛里长出一个泡。在家人的坚决要求下,他才到市医院检查。看到眼前的病患,医生很不解地问他是干什么工作的,怎么把眼睛弄成这样?刘玉瑞谎称“玩游戏累的”,只让医生开了几支眼药水就回家了。

  当看到一张张拨付到受助家庭账号的银行流水单,听到一个个受助学生考上大学的消息时,刘玉瑞再开心不过。但他同时也为没有结对成功的困难学生揪心着。

  看到一些特别困难、却没能结对成功的家庭,刘玉瑞就挑选出其中最亟须帮扶的孩子,挨个和家长取得联系。怕伤及受助家长和孩子的自尊心,他以受爱心人士委托的名义给受助孩子家长微信转账,仅2022年就默默为资助困难学生捐款一万多元。

  没有不透风的墙。

  一次,刘玉瑞资助外校困难学生被发现,家长反复追问他的单位,声称“一定要报答你”。实在没办法,刘玉瑞就把家长删除了,“我做这些是自愿的,不需要回报。”

  下班后做的这些工作,刘玉瑞从来不说,身边的同事很少有人知道。但从其他渠道了解到后,个别同事也随他加入到了志愿服务工作中来。看到更多年轻同事自愿为困难学生捐款,刘玉瑞的心也更加坚定了。

  每月都要献爱心

  “看到了忍不住帮一把”

  宁肯受委屈也要帮困难学生,和刘玉瑞幼年的苦难经历有关。

  “我初中就没了父亲,放暑假和母亲打工推水泥,手都被磨出了泡。在家干农活的时候,我用小三轮车运麦子,一车小麦很沉,但我咬着牙从地里运了出来。从小学费都是东拼西凑……”

  刘玉瑞的片段记忆,拼凑出了他并不轻松的求学时光。

  因为出身寒门,他在求学路上得到过部队和家乡资助。最难过的时候,以前交书本费、学费都要问亲戚朋友借,就连上大学的钱也是东拼西凑来的。

  “从小到大就感觉到生活很辛苦,大家给我的爱心很多,我觉得应该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一颗感恩的种子慢慢在刘玉瑞心里生根发芽。

  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偶然一次看到“为大学生捐款”的传单,他就在心里默念,“我现在还是学生,假如我有钱了,一定捐。”

  深知知识改变命运,刘玉瑞知恩奋进,上大学时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奖学金。当拿到8000元奖学金时,他立马拿出4000元交给院系,用来帮助家庭同样困难的学生。剩下4000元,他还清了国家助学贷款。

  大学毕业后,刘玉瑞和沂蒙山的很多年轻人一样,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结婚生子,他的生活一天天步入正轨,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仍处在困难境地的学生们。不同的是,妻子也和他一起关注起了困难孩子。

  “看电视的时候,一看有给困难家庭捐款的新闻,妻子都是忍不住扫码支付。”说到这里,刘玉瑞很是感慨。而他也从没闲着,从给朋友圈里的水滴筹献爱心,到为女童建设希望小屋捐款,再到每月固定向“助学爱心基金”转账,他说“看到了忍不住要帮一把,一份心意,没人强迫”。

  刚添了宝宝,刘玉瑞经营的小家也并不算多么富裕。但他认为,相比小时候的遭遇,自家的生活已是越来越好,因此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仍处在困境中的家庭,“我做的工作虽然普通,但这并不妨碍我发光发热。当帮到别人的时候,觉得自己不再是以前那个有想法没有行动的少年,能实现助人的转变就是一种成长。”

  今年5月4日,以“寻找100位‘青年张桂梅’”为主题的“美丽青年乡村教师”寻访活动正式发起,截止到8月31日,共收到了全国范围内3262位教师的报名表。经过专家评审和公示环节,100位“美丽青年乡村教师”暨青年张桂梅名单正式“出炉”。山东共有5位乡村教师入选,刘玉瑞是其中之一。

  记者了解到,100位“青年张桂梅”当中,有的9年家访了600多户孩子,累计路程达20000多里;有的接力家族“送教长征路”,60年里培送的学生近10000人;有的8年记录了100多万的从教日记和30000多张照片……

  100位“青年张桂梅”,100种不一样的面貌。

  坚守乡村教育40余年的张桂梅校长寄语本次活动,“我们需要也期盼有更多教书育人的青年来到大山,扎根乡村,带着乡村孩子‘起立’,为他们掘出一条通往山外的路。”

  刘玉瑞的榜样正是“燃灯校长”张桂梅。

  “张桂梅校长身患多种疾病,但她帮助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她真的是燃烧生命来帮助别人。”在刘玉瑞眼中,张桂梅是扎根乡村,他是扎根乡村为学生服务,他们在发光发热、帮助学生的方向上是一样的,所以张桂梅就是他的榜样。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在刘玉瑞看来,帮助别人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