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六篇雍也(139):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原文】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翻译】
【杨伯峻】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李泽厚】孔子说:“人应该生活得正直,那些弯曲生活下来的人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
【钱 穆】先生说:“人生由有直道,不直的人也得生存,那是他的幸免。”
【夜辰心得】
罔,指诬罔不直的人,即撒谎、欺骗、蒙蔽。
孔夫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第一个生,有出生的含义,但两个生都可以理解为生存。意思是,人生应该以直生存,那些不直的人只是侥幸免于灾祸。
观照现实,难道真是这个样子吗?历史上,好人往往不长命,恶人却能够颐享天年。如果不信奉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说,谁又能承受的了这样的事实呢?
前面,孔夫子说“祝鮀之佞”“宋朝之美”才能生存于世,这里为什么又矛盾的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到底应该怎样才能生存?
钱穆先生阐述了一个观点,“人群之生存,由有直道。罔者,诬罔不直义。于此人生大群中,亦有不直之人而得生存,此乃由于他人之有直道,乃幸而获免。正如不仁之人而得生存,亦赖人群之有仁道。若使人群尽是不仁不直,则久矣无此人群。《左传》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即謂此。”
这里,钱穆先生把人理解为人群、人类。人类的生存,是以直道为基础,因为有直道的人,不直的人才得以生存;因为有仁德的人,不仁的人才得以生存。如果人类全部成为不直的人,或者不仁的人,那么这个种族将会灭绝。
以前我不理解“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句话的逻辑点在哪里。后来发现这句话的关键在于“终”字。在一个历史时期,正义不一定胜过邪恶,可是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正义是必然战胜邪恶的。所以,人的一生,有许多以个人经历无法证明的真理,不是说真理不真,而是人的一生太短暂,我们也许只是方程推理演算的一个中间步骤而已。这就是个人的局限性,突破这种局限性需要放下自我,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以此来看,“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没有了直道,人类将会在欺骗、蒙蔽、残害、战争中走向毁灭。
蕅益大师批注中说,“卓吾云:不直的,都是死人。”这里的“死人”,我理解是以价值标准来衡量。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一个人如果始终活在虚假、欺骗、谎言的世界里,或违背本性苟且于世,或被欲望吞噬迷失自我,或随波逐流虚度此生,这些人看似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所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可以理解为直乃活,罔乃死。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