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风情】你可知东辕门街与西辕门街?
在清代贡院亦即旧皇城的大门外,沿着墙垣是有街道的,大门东边的叫东辕门街,西边的叫西辕门街。进入民国以后,因为西辕门街的皮革加工作坊较多,就被改称为“皮房前街”,而东辕门街的名字则一直使用到建国初期。
辕门原本是古代军营大门的名称。古代军队出征时,将帅的指挥部大多时候都在野外临时搭建的军营中,军营不可能是砖木结构的固定建筑,只能是较大的帐幕。为了显示将帅指挥部大门外的威严,往往都是将当时军队中最为重要的军事装备战车排在两边,让车辕朝上搭成拱形,作为临时性的大门,这就叫“辕门”。
我们今天在古典小说与戏曲舞台上还可以经常听到这一称呼,比如“辕门射戟”“辕门斩子”等。虽然在宋代以后军队中的战车已不如过去那样重要与普遍,但是“辕门”这一称呼不仅在军队中保留了下来,连官府的大门也可以叫做“辕门”。
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绘成的成都地图上,在贡院南大门外就清楚地标着大门两侧的东辕门和西辕门。大门两侧墙外形成的街道,当然也就叫东辕门街和西辕门街。因为紧靠皇城,所以在成都人的口中,也被叫做“皇城东街”与“皇城西街”。
1953年,在皇城(当时的皇城里面是成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南门前面的三桥正街、三桥南街被拆除,扩建为初期的人民广场。广场两边的东辕门街和皮房前街也经过了扩建,并改名为人民东路与人民西路。人民东路就是原来的东辕门街,人民西路就是原来的皮房前街,今天都成了再次扩建之后的蜀都大道的一段。
▲ 西北中学迁川后首任校长金鼎铭
1937年,在我国伊斯兰中有很高声誉的北平西北公学(始创于1928年,原名清真中学)从北平辗转迁徙到成都(同时有另一部分迁徙到兰州),决定在成都继续办学。1938年就在当时的西辕门街上开办了私立成都西北中学,创办的领衔者是当时著名的回族名将白崇禧,董事长是成都回族的著名人士马毓智,主持校务的是金鼎铭与韩怡民。
▲ 1945年1月西北中学初八班的毕业照
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轰炸,1939年初迁到西郊回族聚居区土桥办学,而西辕门街上的校舍在1939年秋就被日寇完全炸毁。西北中学初办时只招收回族学生,以后则无此界限。
1946年学校从土桥迁回西辕门街,建国以后迁往小河街修建新校,人民西路建成后才把校门开在人民西路。由于教学质量稳定,该校一直是成都的著名中学之一。1960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升学率名列全省第一,在当时被称为放了一颗“文教卫星”,成为“全国红旗学校”。1982年,西北中学成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
如今,贡院已拆,皇城已毁,东辕门街与西辕门街蜕变为高楼耸立的人民东路与人民西路,西北中学也已迁至武侯区。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若已获授权,请注明“来源:成都方志”。
编辑:汪 洋
校对:南波万 李胜利
监制:毛声文
审核:唐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