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省各地人大工作亮点回放
编者按 2022年,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履行法定职责,积极发挥人大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作用,为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福州:评选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
2022年12月28日召开的福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报了“2022年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评选结果。
这十件实事项目覆盖面广、群众关注度高。福州市人大发动9510名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积极参加,采取问卷调查等方式,从73件2022年福州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中,评选出10件符合条件且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实事。长乐一中党委书记、市人大代表郑其强说:“在10件实事中,位列第一的是‘中小学新建7所、改扩建10所,新增学位18000个’。这件民生实事确实办得百姓满意,获评当之无愧。”
开展评选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是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行动。早在20世纪9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就曾发动全市人民评选市民最满意的实事项目,创造性地拓宽了民主参与、民主表达、民主监督渠道。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评选人民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活动,是赓续传承,更是守正创新,实现了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链条全过程的民主监督。
评选工作在福州市委的领导下,由市人大常委会具体组织实施。为开展好这项工作,市里成立了评选工作领导小组,项目主办单位开通30多部咨询电话和意见反馈电子邮箱,主动接受各级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咨询和监督。评选期间,市人大常委会还组成5个视察组,赴各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实地视察,收集并交办各类意见建议700余条,市政府充分吸纳,促进2022年实事项目的圆满收官。
评选结果将作为确定2023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重要参考,主办十件实事的市直单位将享绩效加分。
从2020年在全省各设区市人大中率先开展票决为民办实事项目,到如今的评选群众最满意的十件实事,福州市人大常委会构建起了“群众提、人大决、政府办、代表评”的机制,实事项目的征集筛选、表决确定、日常监督、结果评价全过程都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实践,凸显了人大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担当新作为。(李白蕾)
厦门:“小切口”立法暖心守护“白衣天使”
全国首部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专项立法——《厦门经济特区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若干规定》于2022年12月1日起实施。这是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立法先行先试作用,通过“小切口”立法的形式,坚持“管用几条写几条”的立法思路,在全国率先立法,为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作了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
规定共19条,围绕保障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安全、关心关爱其身心健康、维护其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突出问题导向,构建全流程安全防护体系,体现了立法的温度、精度和深度。
亮点一:明确适用范围。坚持应保尽保的理念,对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暴露的概念作出界定,明确法规适用对象,并梳理职业暴露的具体损害情形。
亮点二:落实主体责任。明确各方职责要求,层层压实主体责任,一是规定政府应当将职业暴露防护纳入相关规划,加大投入;二是要求卫健部门加强监管,制定专门政策措施,强化服务指导协调;三是明确医疗机构做好风险管控,健全工作制度,保障资金和人员投入,指导督促医疗卫生人员有效防护;四是明确医疗卫生人员加强相关培训考核,做好防护;五是确定相关行业协会应配合开展培训、宣传。
亮点三:完善预防措施。要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提供与防护相适应的工作环境,配备防护设施设备、用品器具;为高风险岗位的医疗卫生人员提供免费接种疫苗和健康体检服务;对医疗卫生人员给予关爱,支持缴交相关保险、允许因身体健康原因暂时离岗;保障医疗卫生人员在接受突发事件调遣时的知情权。
亮点四:加强应急处置。规范应急处置预案制定,明确处置部门或人员;要求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制定诊疗流程指引,帮助需要诊疗的医疗卫生人员更准确快速获得诊治;做好人文关怀,配合协助申请工伤待遇并予以妥善安置,适时开展心理干预疏导。
亮点五:强化监管责任。保障医疗卫生人员投诉、举报权,强化卫健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责,明确未按要求提供防护用品器具、疫苗接种服务行为的法律后果。(张彬彬)
漳州:以法治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好不好,事关漳州高质量发展。
2022年,漳州市人大常委会自我加压,把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依法监督质效,用监督推动地方立法,促进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去年3月针对营商环境考核18个指标中4个弱项,要求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进行逐一对照自查、整改;去年7月组织开展了营商环境薄弱环节优化提升情况的跟踪监督,到4个指标落后的牵头单位和4个考评靠后的县(区)现场督导,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去年8月按照市委“改进作风 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座谈会的部署要求,开展营商环境指标动态监测和营商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专题调研;去年9月跟踪督查营商环境攻坚提升12345行动方案按序时进度落实的情况;去年10月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满意度测评集中视察活动,10月25日,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的报告并开展满意度测评……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督促整改—现场督导—专题调研—跟踪督查—专题视察—满意度测评”,以实际成效让人大监督工作更有韧劲、更有刚性、更有质效。
在市人大常委会一系列“硬核”举措的推动下,全市实施290项营商环境提升改革创新举措,进驻省网上办事大厅事项数5.9万项,推行“房地分离”“安商一体化”“拿地即开工”“交地即交证”,政务服务非常满意率保持全省前列,城市信用综合指数排名稳定在全国30位左右。
在用足用好人大监督权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以持续跟踪监督成效推动地方法规制定,优先安排涉及营商环境的立法。2022年11月24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通过《漳州市政务服务条例》,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漳州市在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制定是漳州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的重要举措。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紧扣“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以《条例》实施为抓手,为全力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的“便利漳州”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方铭志)
泉州:促进文旅经济发展加快“海丝名城”建设
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是省委赋予泉州的重大使命,也是泉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擘画泉州未来发展的三大美好愿景之一。
为凝心聚力抓好“海丝名城”建设,2022年年初,泉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丝名城”建设的决议》,提出要从强化思想认识、加快战略突破、广泛汇聚力量三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海丝名城”建设。
为推动决议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将决议执行情况列入2022年监督工作重点,结合市委“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战略与《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立法工作,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进展等推动“海丝名城”建设的不同主题,通过专题调研、代表建议办理、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监督工作。
2022年11月10日,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市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促进文旅经济发展、加快海丝名城建设”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促进文旅经济座谈会。与会人员从保护传承到开发利用、从业态培育到IP打造、从政策到人才……在一个个问题的深入剖析中,迸发出了不少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火花”。
2022年8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传承弘扬“晋江经验” 支持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的意见》,10月,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泉州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政策,赋予泉州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在中央、省里一系列政策的加持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全方位监督推动下,泉州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丝名城”建设进程如火如荼:市政府正式印发《泉州市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丝名城”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6年)》,围绕创建世界多元文化商贸中心城市、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面向东南亚的工商业中心等重要目标,组织实施327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00多亿元,产城融合加速推进,世遗泉州品牌更响。国庆黄金周期间,泉州位列携程全国十大“本地游新锐目的地”榜单榜首,全市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93.8%和438.2%,“半城烟火半城仙”的泉州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宝藏城市”。(王虎文 颜雅婷)
三明:打好“组合拳”,推动优化营商环境
2022年三明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探索、创新工作举措,打出一系列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全方位助力三明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组织市县两级优化营商环境联动监督。通过召开动员培训会、推进部署会、开展专班督查、学习先进经验、联动监督调研等多种形式,查找三明市优化营商环境的堵点难点问题,从政务改革、服务企业、法治环境等方面提出意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专题询问,针对数字化指标监测、惠企政策、政务服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要素保障等企业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进行询问,督促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抓好整改落实,有力推动36项攻坚任务落实。
——探索改进监督方式。组织开展暗访,成立2个暗访工作组,深入10个县(市、区),随机访谈办事群众、暗访办事窗口,或以普通办事群众身份体验办事流程。开展“考局长”活动,在市县联动监督调研现场提问部门负责人,摸清问题症结,倒逼责任落实,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首次对专题询问部门应询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在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结束之后进行满意度测评,合理应用测评结果,促进应询质量提高和工作落实。创新建立22个优化营商环境联系点,充分发挥财经行业人大代表在收集、研判、分析营商环境问题上的专业优势和作用,有效提高问题收集的广度深度,及时反映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三明市营商环境在政务服务、要素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共征集到意见建议64条。同时,还在调研及暗访时发放调查问卷220余份。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势。组织全市9800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开展“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发动代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同时,根据专业特长将人大代表分为财政金融、工业、农业等18个行业小组,全面参与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战役主战场。(张丽琼)
莆田:助推百姓实现“安居梦”
安置房建设和回迁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莆田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回应民生关切,从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到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工作监督作为人大工作重点,持续监督推动,保障百姓民生。
2021年12月,市七届人大常委第四十二次会议对全市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工作开展专题询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这项工作提出6大方面问题和相关建议。
2022年6月8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苏永革深入鲤城街道蜚山安置区等地,与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一道,视察调研安置区建设。当天,以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工作为重点的“人大代表活动日”在全市5个县区如火如荼地开展,各代表小组围绕“加强联动监督,助推群众安居梦”主题,集智集力持续监督,推动破解安置区建设和回迁滞后的民生难点。
2022年8月,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再次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及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对安置房建设和回迁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会前,市人大常委会专门组织专题调研组,对全市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工作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摸底,并形成调研报告。
在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推动下,市政府建立有关工作机制,坚持“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推进”,查现场进度、看施工质量、询工期计划、问资金情况、听问题困难、督问题整改,高标准、严要求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同时,还将安置房逾期回迁专项清理列入2022年市政府主要工作任务之一,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思维、能力,推进“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把安置房建设和回迁工作纳入“一张图”调度系统。
去年8月31日,就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后不久,荔城区玉湖新城古山片区1759套安置房启动回迁。“人大监督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的进度。”市人大代表、荔城区镇海街道古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建聪介绍,目前选房签约、结算交房等工作正有序开展,确保群众顺利回迁。
截至目前,市人大常委会已监督推进46个安置房建设项目开工,建设25901套,回迁15285套,办证25877套,拆迁群众的“安居梦”正逐步实现。
(周凌瀚 郑昱)
南平:助推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
“要化解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改善林分结构,加强护林员队伍的建设……”2022年10月下旬,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以下简称“环带”)生态公益林保护情况的专题调研;11月25日,召开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并将审议意见交由政府有关部门办理落实。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助推环带建设的举措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南平四个方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市委部署要求,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以设立武夷山国家公园为契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组织专题调研、督办代表建议、加强立法保障等方式,全力助推环带建设。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全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环带建设必须站在更高层面来统筹规划、全面推动。去年3月中旬,省人大常委会领导赴南平调研,梳理了环带建设需要省级层面协调解决的事项3个方面12项,得到省长专门批示。2022年10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在南平的省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实地察看环带沿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情况,并提出了5个方面意见建议。同时,市人大常委会8位领导牵头或参与武夷山度假区提升、科技特派员制度、“三茶”统筹等10个重点专题的专班工作,多方助力环带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和茶旅融合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对有关环带建设方面的代表建议重点督办。去年8月10日,开展《关于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推进南平旅游全智慧建设的建议》办理落实情况专题调研,督促有关承办单位严格落实责任,确保代表建议办理实效。同时,还对关于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工作、关于给予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建设政策性支持等代表建议办理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市人大常委会还积极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1+N”立法,目前已将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生态环境管理条例列入2023年立法计划,成立了立法工作专班,开展立法前期调研论证。(谢丁辉)
龙岩:打造地方立法“龙岩样板”
日前,《〈龙岩市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颁布实施》获评“2022年度福建省十大法治事件”。这是龙岩市地方立法工作取得的又一佳绩。
闽西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法治实践的“实验田”,闽西苏区的立法实践开创了人民民主法制的先河。龙岩市从闽西苏区的立法实践中汲取精神滋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紧贴龙岩发展实际,注重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规范立法机制、精细立法过程、提高立法质量,努力打造地方立法的“龙岩样板”。
注重立法机制建设。2022年,制定出台了龙岩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在地方立法工作中坚持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施意见》。至此,建立和完善了16项立法工作制度,进一步理顺了地方立法工作运作机制,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到地方立法的各环节、全链条、全方位。
注重选准立法项目。围绕打好革命老区牌、绿色生态牌、特色产业牌、对外开放牌、大爱龙岩牌“五张牌”,把市委关注、民生关切、发展急需的立法项目纳入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统筹安排五年任期内立法工作,增强了立法工作的统筹性、协调性、科学性。
注重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作用。继全国首个设在乡镇的“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落户才溪之后,又设立11个市级立法联系点,并采取多种形式收集立法建议。共就5部国家法律草案、5部省级法规草案、3部市级法规草案征求意见,召开立法征询意见座谈会70场次,发出征询意见函1290份,收集整理国家法律草案建议110条、省级法规草案建议90条、市级法规草案建议50条。
注重发挥立法专家顾问作用。聘任了11名立法专家顾问,注重听取专家顾问的意见建议,推进立法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注重立法工作创新。自2015年以来,有4部法规创造了全国“首次”纪录,3部法规创造了全省“首次”纪录,4项制度创造了全省“首次”纪录。其中,在全国设区的市率先制定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河长制实施、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客家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在全省率先制定地方立法技术规范、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报告、在地方立法工作中坚持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方面的制度。(傅加斌 吴友林)
宁德:探索代表“闭会期间”履职新路径
近年来,宁德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以及“发挥人大作用,把闽东的事业推向前进”的殷切嘱托,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不断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
一是规范建设代表活动室。按照“八有六制三簿三卡”标准规范代表活动室建设,将全市920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就地就近编入316个人大代表活动室,为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联系、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搭起平台,激活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履职“基层单元”。
二是在全省率先开展代表约见活动。鼓励代表围绕重要事项和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港澳剧题,以约见形式向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截至目前,先后就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先诊疗后付费”、精装修全装修商品房监督、医养融合和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气价格上调问题等,组织开展人大代表约见活动,在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有力促成了一批问题解决,得到社会各界好评。《光明日报》等媒体对宁德市人大代表约见制度进行宣传报道,并配发专家评论。
三是创新开展“千名代表访民情听民声办实事”活动。组织全市的全国、省、市、县、乡五级人大代表走进所在代表活动室集中接待群众,面对面访民情、听民声,点对点纾民困、解民忧。截至目前,共有1953名人大代表走进活动室,接待群众2339名,收集各类民生问题1206个。为保证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常委会专门发出了关于认真办理民生问题的通知,要求承办单位参照代表建议办理程序和要求,通过分级分类办理和分层分批督查,已有706个民生问题得到解决或部分解决。(张丹)
平潭:让两岸融合“第一家园”走深走实
作为全国唯一对台综合实验区,平潭承担着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使命任务。平潭综合实验区人大工委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平潭擘画的“一岛两窗三区”战略蓝图,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努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区。
上楼村是平潭最早引进台湾社区营造师的乡村之一。漫步在作为两岸融合社区试点村的上楼村里,映入眼帘的是色彩浓烈的村居民房文化长廊、彩绘墙面、上楼Logo……两岸文化元素的碰撞,让这个有着近380年历史的古村落在古朴与现代中交织出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画卷。
两岸融合,关键在“融”。平潭人大工委让台湾同胞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探索两岸共建共管。积极引导人大代表与乡村(社区)台湾营造师交流互鉴基层治理经验,同时把在岚台胞纳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范畴,推动代表工作与两岸融合发展相结合。在上楼村,平潭人大工委设立了侨台民宗基层联系点并作为示范模板,进一步密切与基层侨台民宗界人士的沟通联系,扩大基层联系点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来岚创业安居的台胞不断增加。如何让在岚台胞安居乐业?平潭人大工委会同平潭建筑业协会邀请相关台湾建筑企业人士,听取对台胞社区设计、建设、物业管理的意见建议,建设具有台湾元素的全链条生活社区,打造两岸同胞幸福生活新家园。同时,积极开展台资企业发展及台胞投资权益保护情况专题视察,要求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力度,支持台商的事业,关心台商的生活,努力构筑台商投资的“人和”环境,塑造服务台商的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来平潭考察时曾嘱咐,要从各方面搞好服务,继续为台商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对此,平潭人大工委不仅牢记于心,更付之于行。定期视察海峡两岸仲裁中心建设运作情况,持续关注案件办理、创新机制及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情况;推动建立涉台商事一站式多元调处机制,更好地保障台资企业合法权益;助力加快推进两岸融合法务区建设,推动两岸律师、公正、仲裁、司法鉴定等法务资源集聚,让台胞感受到司法温暖。(韩明文 马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