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迎来“变化”,美术、体育计入中考总成绩,考不好没学上了?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于是从出生的那天起,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庭几乎会完全以孩子为中心,选哪所幼儿园比较好、能不能去重点小学、初中,高中能考到哪里,家长们考虑的问题总是特别多。

  此外,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一些父母还会给孩子安排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这样既可以挖掘一下他们的天赋,也可以在将来更具“竞争力”。

  

  其实现在不仅是家长,学校也越来越重视“美育”教育,希望学生们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在未来成为多样化的人才。

  01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督促孩子全面发展已迫在眉睫

  在过去,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与不好”的重要标准,如果成绩优秀人们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个好学生,反之则是差生。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主科是学生们的主要任务,美术、体育、音乐这些副科并不被重视,如果哪个学生喜欢画画、唱歌跳舞的话,很可能被说成是“不务正业”,因为这些是会耽误学习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应试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甚至表现出各种弊端。相反,素质教育由于更加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使得同学们在思维逻辑方面得以发展,更具备创新意识。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逐渐推广到小学、初中,各个学校陆续开展了美术、书法、乐器、戏曲等等课程,让孩子们的童年不再枯燥,同时提升了审美,也是对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

  02中考迎来“大变化”,“美育”预计在22年全面纳入中考

  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原来的“副科”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课堂上,“美术、体育老师生病”这种烂借口将来也很难再出现了。

  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自2022年开始中考将与美术、体育课程“全面接轨”,也就是美术体育成绩会计入中考分数。在这个政策下,各地也陆续推出了与之相关的升学考试政策。

  

  目前,江苏省的艺术素质等级从A-D被分为四个档,如果想报考普通高中或者职业高中的艺术类专业,考生必须在艺术测评中得到A才能够报考普高和职高艺术类专业,如果等级被划分为D等,那么学生将无法报考4星普高,“考不好就没学上了”这句话或将成为现实。

  而四川绵阳在将美术、音乐学科纳入中考后,分数分别记为10分,以上机操作为主,实操为辅,占据中考总分的2.2%。

  

  其实对“美育”教育的重视,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在进入高中之后也会产生更多“红利”。高考时有艺术特长的考生会被额外加分,这对于挤“独木桥”的学生们来说是非常大的优势,所以从小学、初中就开始重视美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03当美术、体育计入中考总成绩后,家长的心里却直打鼓

  把美育成绩划入中考总分的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课程的安排,想到孩子又增加了新的学习负担,一些家长心里难免会有些打鼓:“双减”撤掉的压力好像又回来了,孩子好像学不过来了。

  学生精力有限

  

  不可否认,美育时代的到来确实使得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不必在传统学科的学习中反复横跳,新兴课程或许能够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但相应的,孩子们需要吸收的内容也在增加,毕竟大部分省份在考察机制上所采取的都是技能与常识相结合的方式,孩子需要在考试前一共掌握10门课程,很可能根本学不过来。

  艺术、体育本身存在天赋差异

  

  艺术这方面的知识在家长看来有些“虚无缥缈”,评判标准也不能仅凭成绩高低就下结论,而且每个孩子对艺术的感受力不同,天赋也有很大差别,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有这方面天赋的的孩子很可能很轻松,但是对于在这方面并不擅长的孩子完全是负担。

  如果学生们非要在这方面进行同水平测验,那么部分同学必然处于劣势地位,这想必是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地方教育存在差异,上补习班又是一笔开销

  

  另外,教育水平各地方差距也比较大,小城市在美育方面的优培课程开展起步比较晚,而且教师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若家长想让孩子将来到大城市求学,就不得不高薪聘请更有能力的老师来进行辅导,这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04笔者拙见:让“美育”不应试化,想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考是学生经历的第一个大考,谁都不想失去进入高中的机会,但十三、四岁的年纪在心智上还是孩子,思想各方面都不成熟,家长只能通过一些补课、请家教等外界手段来让学生们在排名中站稳脚跟。

  

  在这种情况下,美育课程将来也会成为重点课程。但是问题是,我们不能让美术、体育这类课程完全应试化,这对于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没有好处,而且还很可能抹杀学生的天赋。

  试想一个对艺术极具天赋的孩子,由于应试教育,最终失去了对艺术的喜爱,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因此家长与老师还是要掌握好“度”,而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进行磨合,大家要做好心理准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