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界为何有“北协和,南湘雅”的说法?

  金庸小说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的说法,代指黄药师、欧阳锋、一灯大师、洪七公、王重阳五大绝顶高手。在中国医学界,也有“北协和,南湘雅”的说法,分别代指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众所周知,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顶尖的医科院校,那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为何能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并驾齐驱呢?

  其实,湘雅医学院的创建历史,比北京协和医学院还要早。

  清朝末期,中国缺乏新型的西式医科大学。仅有的两所医学院,即广州博济医学堂和天津总医院附设西医学堂,规模较小,难以满足大规模培养医学人才的需要。

  1901年,时值美国耶鲁大学200周年校庆,一批耶鲁学生在校方支持下成立了雅礼协会。“雅礼”两个字,既是耶鲁大学英文校名Yale的音译,又取自《论语·述而》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一句话。我们从雅礼协会的名字就看得出,协会有意在中国发展教育事业。

  雅礼协会成立后,收到了湖南基督教会的邀请,建议在长沙创设理学院、文学院和医学院。雅礼协会对这一建议进行了认真验证,认为湖南有2000多万人口,长沙是湖南的省会,地处华中腹地,可以影响全国,因此同意将长沙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中心。

  1902年,耶鲁大学1898级毕业生德士敦与妻子来到湖南长沙,寻找办学地点。德士敦对长沙的印象很好,认为这里“人民的脸上都写满了智慧”。可是还没等到开学,1904年,德士敦就因为患上结核病,病逝于长沙。

  1904年,耶鲁大学1898级毕业生盖葆耐和席比义又来到了长沙,他们经过多方选择,最终在西牌楼租下了几间民房作为校舍,开办了雅礼大学堂。1906年11月16日,雅礼大学堂开学。虽然由于学费比较贵,报名参考的学生并不多,第一批招收的学生只有30名,但席比义对他们寄予厚望:“中国的教育机构和这个国家一样历史悠久,而我们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要为这些渴望知识的年轻人制定出让他们满意的教学方案。”

  不幸的是,1907年夏天,由于长沙太过炎热,席比义到庐山避暑,在游泳时溺水而死。

  雅礼大学堂创办的同时,另一名耶鲁大学毕业生、年仅29岁的美国医师爱德华·胡美在大学堂隔街相望的地方创办了湖南省第一所西医医院——雅礼医院。1911年,胡美又创办了雅礼护理学院。

  1914年7月21日,耶鲁大学雅礼协会与湖南省政府的代表湖南育群学会进行合作,签订了一份合作创办医学教育的十年协定。按照这份十年协定,双方联合在长沙创办一所新型的西式医科大学——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2月8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长沙市潮宗街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医学院宣告成立。

  为什么叫“湘雅”呢?湘是湖南的简称,雅是雅礼协会的简称。

  1915年2月,湘雅医学会接管了雅礼医院和雅礼护理学院,分别改名为湘雅医院和湘雅护士学校。湘雅医学会对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湘雅医院和湘雅护士学校实施统一管理。

  在那以后,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呈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中国医学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1921年,美国教育考察团对中国各类学校进行考察后指出,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与创办于1917年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同为中国最好的医学院。“北协和,南湘雅”的说法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于1931年更名为湘雅医学院。到今天,湘雅医学院走过了106年的风雨历程(含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国免疫学开拓者汤飞凡、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张孝骞、国际首次成功用鸡胚培养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的谢少文、病毒疫苗培养法创始人李振翩、中国神经科鼻祖黄友岐等顶级名医都是从这所医学院走出来的。

  1992年,国家邮政部第一次发行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一共4枚,其中就有2枚是湘雅医学院的毕业生汤飞凡、张孝骞。另外2枚分别是数学家熊庆来和建筑家梁思成。

  因此,人们说湘雅医学院写就半部中国西医史,这句话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评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