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精气神”高昂的密码
□姚昌 崔勇
“经过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和师生员工的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学校的发展已经到了最有希望进入全国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关键时期。对中层班子任职一年以来提升核心竞争力重点工作情况开展总结分析,通过互相看、互相比、互相评,定准自身所处的位置,摸清自身不足和缺项,进一步明确今后的改进措施和工作思路,将工作重点凝聚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上来,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支持和清晰的路径导向、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履新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不到100天的省政协副主席唐洲雁,在今年9月4日、5日,连续两天组织召开的全校中层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提升核心竞争力重点工作推进会”上,既措辞严厉、直指软肋,又情真意切、信心满满。
“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山东师大主题高频词,成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师大“精气神”再次高昂!
2010年10月29日,在山东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本报头版刊登“一所大学的精气神”文章,对她“精气神”的源泉、动力与风韵作了探寻。
弹指间又是10年。在庆祝建校70周年之时,我们再次深入学校,力求寻找她走在前列、勇于担当、历久弥新的“精气神”高昂密码。
传承精气神:
尽显头雁风采
这所山东成立最早的本科师范高校已铿锵走过70年。建校伊始,学校的校园精神就体现出“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理念。“尊贤尚功”是指尊重传统,惟贤是举,崇尚德才并进,建树事功;“奋发有为”则强调坚韧执着,励精图治,崇尚骐骥勃发,追求卓越。
7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70年与国同脉、与时同步。“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与时代相对接,与使命相呼应,已经积淀为师大人的精神品格、文化特质和价值追求,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动力。
这种精气神,蕴藏在立德树人初心使命的坚守中,表现在对自身的理性判断和科学定位中,体现在自我加压、负重前行的追求中,展现在敢于担当、锐意创新的努力中。
靠着这种精气神,学校近10年来的成就令人瞩目,省属高校“头雁风采”尽显。201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4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被授予首批全国文明校园,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年获批全国重点马院,进入中国校友会网2020中国大学排行榜百强,2020年位列中国高校进步排行榜第4位,被评为中国进步最快的师范大学……
定位准确,道路正确,才能鼓舞士气、提振精神、凝聚力量,抵达目标。当前,加强校地合作,全面融入济南,精准对接现代化强省建设需求,建好建强服务山东“八大发展战略”标杆大学,进入全国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成为全校上下的共识与追求,成为师生员工的责任与担当。
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为学校精气神的高昂注入“强心剂”。“只有抓好党建基本功,坚守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用好绩效改革指挥棒,打造学术创新新引擎,找准服务社会需求结合点,才能进一步激发全校上下干事创业的激情,进一步高昂新时代学校的精气神。”唐洲雁如是说。
引领精气神:
抓好党建基本功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在“四个服务”中进一步标定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的历史方位和价值定位。山东师大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基本办学环节紧密结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的意见》等制度文件,不断提升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能力。在全省高校率先启动校内巡察工作,探索在部分院级单位党委设置纪委或专设纪委书记,把有效监督触角向基层延伸。持续深入开展“敬廉崇洁”校园文化系列活动,营造起风清气正的立德树人良好氛围。颁布实施《山东师范大学章程》,构建起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得以持续提升。
坚持“抓书记、书记抓”,“一把手”带头抓党建,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构建起机构健全、队伍完备、责任清晰、目标具体、任务明确的党建工作格局。制定《学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试行)》《学院(部)党委(党总支)会议制度》,推进学院(部)党政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突出抓好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建设,着力推进组织设置、制度保障、典型带动、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督导督查的“六位一体”基层基础工作。实现教职工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项目组、进科研平台、进学术团队,实施以专业为主设置学生支部,探索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支教团等一些临时性、阶段性工作或活动中,根据需要及时设置临时党支部,逐步建立起有效覆盖、职责明晰、功能完备、充满活力的基层组织体系。
坚持把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作为首要任务,选拔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热心党务工作的优秀党员或党员干部、党员教师担任支部书记。制订实施《“五好三强”过硬党支部创建活动方案》,着力打造一批“支部班子好、党员管理好、组织生活好、制度落实好、作用发挥好”和“政治功能强、组织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五好三强”过硬党支部。大力开展“五好三强”过硬党支部创建、党员“先锋出彩行动”、评选表彰“两优一先”、培养选拔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选树“抗疫榜样”等系列活动。学校“第一书记”工作项目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2个教工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个学院党委荣获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称号,2个党支部获山东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称号。获评全省“抗疫榜样”2个、战“疫”最美青年1人。
凝聚精气神:
坚守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
山东师大坚持立德树人核心,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重中之重,不断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通过打造大宣传、大思政、大文化和大安全工作格局,科学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着力打造一体化育人体系,获教育部肯定。
做好“大宣传”,主旋律更加动听。山东师大把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思想教育、文化建设、文明培育等工作和活动,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全体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官网的宽度、微博的效度、微信的温度和校报的厚度得到有效增强。构建起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形成上下互通、左右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唱响了“谁不说俺山师好”的主旋律。官微影响力排名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连获山东教育政务新媒体综合力十强奖。
统筹“大思政”,立德树人更具实效。山东师大将“三全育人”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和各环节,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把学校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形成一体化育人合力、一体化育人载体、一体化育人保障,使思政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第一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第一学科”、思政课是“第一课”的理念深入人心。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明显,思政教育形式变新变活,内容走深走实。马克思主义学院获首批全国“三全育人”试点院系,学校连续2年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弘扬“大文化”,深化内涵打造品牌。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风骨和品格,是大学最重要的竞争力,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贯穿始终的作用。山东师大把政治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治理文化、学科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廉洁文化深度融合,坚持在实施优良教风学风、特质校园文化和文明校园建设提升工程中培育和弘扬校园精神,做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让文化软实力更具感染力和号召力,为实现大学职能提供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学校网络文化有序健康,学术文化蓬勃高雅,志愿文化走深走实。作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学校按照“六个好”的标准要求,努力打造文化文明高地建设的“山师样板”,让师生成为荣誉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学术品牌栏目“社科大讲坛”已举办1000期。编辑出版《山东师范大学名家传略》《傅通先全集》《朱德发传》等,致敬先贤、勉励后学、传承文脉。出版《山东师范大学建设发展史》《大学的格局与追求——山东师范大学办学治校透析》等,总结办学经验、对标对表先进、激荡精神力量。
构建“大安全”,筑牢防控底线。山东师大在抓好校园日常安全基础上,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价值观念安全、优秀传统文化安全、网络舆情安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安全,作为安全防控重点,成立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的多支点、多层面安全管理体系,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协同推进大安全格局的合力。学校获评山东省平安校园标杆学校。1个学院党委被评为山东省“抗疫榜样”党委,1名主持研发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的青年教师获评“齐鲁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激励精气神:
用好绩效改革指挥棒
“制度机制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在这其中,绩效管理改革由于关注度高、敏感性强、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被认为是高校综合改革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学校抓住上级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政策,成为省属高校‘吃螃蟹’的先行者。科学务实的绩效改革指挥棒,进一步激励起教职员工勤勉奉献、干事开拓的精气神。”校长曾庆良说。
2016年3月,山东师大在省内高校率先建立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二级单位为中心的绩效管理运行机制。针对教学科研单位,机关部门、群众团体、直属单位,中层领导干部,教职工等单位和个人不同特点,建立了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分别实施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考核得分情况,排名前25%的A档单位提高年度奖励绩效拨款系数,排名后10%的C档单位降低年度奖励绩效拨款系数。“大锅饭”的管理体制从此退出学校历史舞台。
教学科研单位绩效改革关系全局。学校经过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科研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综合管理、领导班子建设、学院贡献度等10项一级指标。2016年首聘期满考核时,学校近400名教职工由于未完成聘期目标任务,奖励性绩效工资降档拨发,且不能在下一轮岗位聘用时竞聘高于现任岗位的相应岗位。绩效改革的实施让教职工感受到沉甸甸压力的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推动院系“中场发动机”作用的充分发挥。学校各项核心指标不断提升,绩效管理效能和激励作用充分显现。
职称评审作为绩效管理改革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学校办学方向、师资队伍建设和资源配置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打破任职年限和现聘职称要求,建立教授特殊申报制度;实施优秀中青年教师低职高聘制度……一系列“组合拳”,打通了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有效促进了专任教师在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3类岗位中的自然选择和流转。2019年,学校在职称评审中破除“五唯”,增设教学专长、科研专长、高层次人才、优秀博士后等7类“直通车”申报方式,全校有31名教师搭上“直通车”,成功获评高级职称。
绩效管理改革的成功实施,为制度建设提供了经验。学校对2000—2019年以来印发的615项校级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废止273项、保留245项、修订97项,并新建77项规章制度,依法治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鼓舞精气神:
打造学术创新新引擎
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基石,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山东师大以学科振兴计划为引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紧密围绕提高科研成果产出,聚力打造学术创新新引擎,学科建设得到新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按照学科(专业)发展不同目标定位,学校在绩效奖励、人才配置、资源支持、跨学科(专业)联合、学术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措施清单和学术力量配置方案。为优化学科布局,学校整合成立教育学部、新闻与传媒学院、新商学院,并对3个学院学科专业进行了合理调整布局。“十三五”期间,学校对33个一级学科实施分层分类建设,重点培育2个学科冲击国家一流学科;重点培育建设4个学科冲刺全国学科评估A类学科和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着力扶持在学科评估中获得B类以上层次的品牌和特色学科。
近年来,学校先后3次修订完善科研业绩奖励实施办法,对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获奖、横向合作和成果转化进行等级认定,且等级认定与学校职称评聘、导师遴选与考核、任期目标考核、人才项目考核等直接挂钩,起到了较好的引导、激励和惩戒作用。
学科建设的持续推进拉升了学校整体办学层次。目前,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有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前1%,6个学科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行列,其中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3个学科进入B级以上等次,1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0%,是山东省属高校最好成绩。
学校秉持内外兼顾、引培并重理念,修订发布《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和《紧缺急需学科骨干引进办法(试行)》等多个文件,大力引进校外高层次人才。连续多年实施优秀博士引进“百人计划”和“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设置“山东师范大学东岳学者”人才岗位,人才“蓄水池”日益丰盈,人才“朋友圈”越来越大。现有双聘院士14人,49人次入选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高层次人才的汇聚,推动了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学校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攀升。2018年3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蔡阳健教授加盟学校,担任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后,集聚团队力量、勇于攻坚创新,物理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行列,其领衔的教改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光场调控及应用中心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光场调控命名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团队获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2项。近年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科研总经费近8亿元,在学校规定的C类及以上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0余篇。4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连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为以第一单位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省属高校。学校主办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为管理科学B级重要刊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
提升精气神:
找准服务社会需求结合点
坚持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在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中,强化使命担当,彰显教育使命。山东师大坚守服务基础教育本位使命基础上,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依托,以提升服务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能力为突破口,聚力聚焦服务支撑山东“八大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与行业企业深度对接,强化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在重大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中敢担当、善作为,积极贡献山师智慧和力量。
学校以现代高效农业、绿色化工、文化创意等为主体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发力点,深化科教、产教、校地融合,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化学化工、新材料、信息工程、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环境与生态规划、信息咨询、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已建立起十多个中试基地、研发中心,与20余家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
张慧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不但在“黄河粮仓”齐河县完成4500亩藜麦规模化种植,还实现了亩产量翻番的目标。在两三年内,团队有望培育出亩产达600公斤的新品种。该项目在东营盐碱地试种耐盐碱藜麦新品种1000亩,山东省1600余万亩盐碱地有望获得“新生”。生命科学学院盐生植物研究团队成功研制的“植物抗盐剂”在全国推广1000多万亩,增长效益达5亿元;“盐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215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4.5亿元。王红梅、何洪彬教授在病原气溶胶监测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极大减少了牛源人畜共患病的发病概率。山东师范大学农药医药中间体清洁生产教育部研究中心研制的AF消泡剂,成功替代了国外进口产品并实现工业化生产。该中心实验厂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KAA生产企业,研制的新型绿色化学助剂——“KAA含氟织物整理剂”在纺织行业应用广泛。研究中心和实验厂联合开发的VOCs在线监测系统,填补了山东省内自主研发该设备的空白,推动了山东省VOCs在线监测地方标准的制定。
学校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9个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大力扶持齐鲁文化传承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人地协调与绿色发展等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继推出《齐鲁文化通史》(8卷)、《齐鲁历史文化丛书》(100卷)、《山东省历史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报告》《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28种)等后,《历代诗咏齐鲁总汇》(30卷)、《胶东通史》(10卷)、《孟子文献集成》(200卷)等重大学术成果,已经陆续出版面世。积极融合历史、文学、设计等相关学科专业优势资源,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参与策划设计博物馆6个、社区文化馆所20余个,为传承优秀齐鲁文化,弘扬先进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把政策研究、社会治理研究摆在重要位置,积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3名专家入选省智库高端人才。成立专门从事数字艺术哲学研究的跨学科高端智库——数字艺术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基础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入选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1项智库成果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学校提交的关于“一带一路”冰冻灾害、减灾与应急工作、农田土壤修复、济南交通拥堵疏解、泰山资源共享等10余项科研成果和建议被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纳入决策。
登高望远云锦漫天,接续奋斗行稳致远。10月29日,山东师大将迎来70华诞。站在建好建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的新起点上,山东师大信念如磐、登高望远,擘画未来、豪情满怀。“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将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守正创新、励精图治,科学谋篇布局‘十四五’,深度推进综合改革‘精装修’,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紧密对接山东‘八大发展战略’,坚决扛起‘领跑者"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奋力书写学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唐洲雁坚定而自信。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