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课本苏轼《黠鼠赋》被删节 教委称有用意

  上海初中课本苏轼《黠鼠赋》被删节教委称有用意

  上海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本封面。

  上海初中课本苏轼《黠鼠赋》被删节教委称有用意

  在语文课本中,《黠鼠赋》所在页有大片空白。

  苏轼写的《黠鼠赋》共有三段,在上海初中语文课本中,该作品被删去了作者讲谈自己感悟的最后一段。这样的做法令不少家长甚至是语文老师不解,既割裂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无法反映作者写这篇赋的意图。记者调查发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给原本就不太“肥”的文言文“瘦身”的情况并非个案,只要“瘦”,不要“健康”,如此做法到底有何用意呢?

  家长:三段文言文漏了一段 课本出问题?

  上海市民卢先生近日在东方直通车发帖称,他儿子今年读初三,前几天帮孩子辅导功课时发现,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苏轼写的《黠鼠赋》,原文应有三段,可课文中只有前两段。“如果是疏忽造成,实在不应该。如果是有意为之,实在不理解,整篇文章并不长,完全没必要删减。”卢先生又翻阅了学校发的一本名为《中考文言文诗文考试篇目点击》的参考书,《黠鼠赋》也只有两段。

  《黠鼠赋》前两段讲述了老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机狡猾脱逃故事,最后一段则是苏轼自己对于这件小事的顿悟:人即使聪明,也须集中精神,发挥智力,否则将猝不及防,被一只老鼠欺骗。卢先生认为,最后一段是整个文章阐述道理的关键一段,“故意删去,是让学生自己理解?作者自己对于此事的理解,学生又如何从课本上学到呢?”

  卢先生向东方网记者表示,《黠鼠赋》全文共356个字,其中最后一段123个字,字数超过全文的1/3。“在语文课本中,《黠鼠赋》所在页有大片空白,完全可以放下最后一段。”

  上海初中课本苏轼《黠鼠赋》被删节教委称有用意

  《中考文言文诗文考试篇目点击》复习课本上,《黠鼠赋》仍然只有两段。

  老师:减负≠删除 会让学生抄写被删段落

  从教20年的中学一级语文老师杨女士也早就发现了类似的问题,《黠鼠赋》是在二次教改以后才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中,“为了能够让学生通读全文,理会作者写这首赋的用意,讲课时,我会把课本上没有的这一段通过投影展示出来,也会让学生把被删的那段写在课本上。”

  杨老师告诉东方网记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被删节并非个案。比如王安石的《伤仲永》,不足300字,同样也被删除了最后一段,“我让学生回家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将最后一段抄写在课本上,并在第二天组织讨论。”但她认为,也许不是每位老师都会这么做。

  虽然课本备注里有“有删节”的提示,但杨老师认为,无论从尊重作者还是方便学生理解文意角度,这几百个字的文言文应该完整地出现在课本上,“毕竟不是《红楼梦》。”杨老师还指出,虽然现在都提倡为学生减负,但“减负不能简单地与减少文章长度划等号。”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课改处:肯定有用意

  上海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文有删节,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东方网记者21日下午就此咨询了编写该教材的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课改处。一位张姓工作人员称:“选择删节过的古文做课文,肯定有用意”,但是用意为何?这名工作人员以不能接受采访为由未予以回答。

  东方网记者随后又多次致电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相关领导,均未接通,后又以短信方式询问。截至发稿前,仍未收到答复。如此地删节文言文到底有无道理呢?东方网将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记者霍世杰、刘轶琳)

  附《黠鼠赋》全文: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