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别再过度逼孩子读书,高学历并不一定有高收入?

  读书改变命运,这是一句经常用来鼓励学子读书的名言。但是,这句话放在以前可能还有用,放在现在可能这句话已经不起作用了。

  我们来想一个问题,想改变命运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定是通过读书最有效了。

  但是,各位有没有想过,读书改变的命运也是要通过实现高收入才能改变。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并不是读书多就能实现高收入。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已经满大街都是了。北大生卖猪肉,清北硕博当村官,小学教师也需要博士学历……很多人就关注这样的一个问题:过度教育。

  过度教育在我国普遍存在,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高等教育的回报率正在降低。

  不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和不同行业,情景大不相同。浙江大学三位作者在2020年11月发表的论文中用数据讨论了这一问题。

  一“过度教育”的调查样本来源

  调查研究样本来源是调查数据得出结论的关键。因此,“过度教育”的调查样本直接影响结论的可靠程度。

  浙江大学的三位学生使用的样本是2017年智联招聘网站上约2万份简历和同期16000个招聘岗位作为样本,分析供应方和需求方的教育匹配情况。

  二、“过度教育”的样本的可信度分析

  智联招聘网络上的求职者多数是以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人群为主,比较真实的样本数据库,可以作为研究真实性数据。

  三、“过度教育”调查研究的几个主要发现

  1、过度教育在我国普遍存在,同时带来的后果就是“薪酬惩罚”。“薪酬惩罚”简单点解释就是大学毕业后找工作,薪水没有达到大学生预期的标准。

  比如我毕业于一个二本的师范院校,后来通过公招成为一个乡镇的小学教师,月薪才2800元,远远没有一个民工的工资高,我就会觉得我也算是“过度教育”,预期的薪水受到了惩罚。

  根据他们的研究数据得出结论,过度教育导致的薪酬比将该求职者安排在一喜剧片个教育要求与其自身水平相符上的岗位上的薪酬低了5.1%。

  2、985、211、双一流重点高校毕业生或者生活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学生过度教育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过度教育带来的薪酬惩罚也较低。

  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一线城市的高房租、高生活成本会迫使部分年轻毕业生回乡或者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导致二三线城市的过高学历成为过度教育的现象更为普遍,薪酬惩罚力度更大。

  举个例子,深圳中小学招聘的清北重点大学博士生当中小学教师,年薪30万以上,虽然在学历和工作和匹配上认为是“过度教育”。

  毕竟,清北博士生不去搞研究而去当小学教师是不是大材小用或者杀鸡用牛刀?但是,深圳年薪30万的小学教师,其实薪酬惩罚不算高。如果他们到二三线城市当小学教师,可能薪酬惩罚就会变高很多。

  3、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和过度教育对薪酬的影响随专业和学校而异。

  研究数据显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专业的毕业生,或重点大学的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过度教育的可能性要小很多,而且即使在过度教育的情况下,也能享受到明显的薪酬溢价。

  也就是说,即使相同学校的不同专业,过度教育的可能性也会不同。这就说明在高考成绩出来报志愿时远对专业很重要。

  此外,211、985等重点工程大学的过度教育没有那么明显,其专业之间的效果差异并没有其他大学之间的差异那么大。

  所以,如果有能力考上985重点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出现过度教育的现象越小,薪酬惩罚的可能性也越小,值得投资。

  四、IT行业和金融行业情况比较特殊。

  1、IT行业

  在IT行业,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会带来更高的薪酬,而行业错配会带来薪酬惩罚;过度教育的求职者,最后也会获得相应水平的薪酬,意思是,过度教育不会给IT求职者带来薪酬惩罚或者溢价。

  2、金融行业

  在金融行业,专业相关的学历不会带来更高的收入,但过度教育会带来薪酬溢价。

  金融行业专业不对口不是问题,专业不是金融业所需的,相反,学历高低才是这个行业看重的。

  “过度教育”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

  对985、211重点大学毕业生来说过度教育可能是好事。毕竟,任何时候工作时的薪水都不可能会太低,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的可能性也比较大。相反,名气较小的大学毕业生,则收入较低,工作也比较难找。

  2、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过度教育的情况?

  ∑信号理论,即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可能会过度投资于教育,对外传达自己能力更强的信号,尽管教育本身并不一定带来更高的生产力。

  ∑工作竞争理论,即在经济衰退时,由于缺乏工作岗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会在就业市场上挤出低学历的人,当然还要考虑中国高等教育的录取率等因素。

  通过“过度研究”的结论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浙江大学的三名作者认为,对考生个人来说,填高考报志愿时应该尽量选择“热门”专业。

  如果要攻读更高学位的学生来说,建议选择排名更高的大学而不是更热门的专业。

  对于毕业生来说,要想最大程度把教育的投入“变现”,尽量选择在一线城市工作。

  各位网友,你们认为你们对孩子和教育存在过度投资的情况吗?对这份研究结论,你们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