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记住:帮孩子报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别人家的孩子看起来能文能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感觉自家孩子不学几门艺术就输在起跑线了……

  这是多少父母的良苦用心?

  放学后还没写完作业,又忙于奔波各类校外培训,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

  这是多少孩子的无可奈何?

  面对巨额培训费用开支,有多少家长在苦苦支撑着,告诉自己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教育。面对接二连三的培训科目,有多少孩子疲于应付家长的一厢情愿,你给孩子的选择的培训项目,真的是孩子的兴趣爱好吗?

  

  为了减轻家庭支出负担,减轻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使非学科类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规范中小学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刻不容缓!

  校外培训再遇重拳!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为规范中小学生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指明方向。

  

  以下是家长比较关心的几个重要问题:

  培训时间关系到学生及家长的时间安排,关系到孩子的作息安排。什么时候接送,会不会跟学校教学冲突?培训回来会不会太晚?是否会影响孩子休息,影响到第二天上学?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培训时间不得和当地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

  学生仍需以学校教学为主,校外非学科培训为辅,不能本末倒置,培训机构不能以机构课程安排为由,拒绝为在校参加教学的学生培训。

  培训结束时间不能太晚,线下培训要考虑家长接送路上所用的时间,线上培训要考虑学生的用眼时间和脑兴奋问题。

  

  有的培训机构存在乱收费、费用不明细,甚至卷款跑等情况,这给家长敲响警钟,家长在费用问题上一定要问清楚,同时监督机构收费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

  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需要家长的监督,需要机构和行业自律。不要让培训成为家长的经济负担,合理规范的收费和培训教育的初心才是培训良性发展之路。

  

  为什么会有“培训热”?因为以前培训考级和竞赛证书“含金量”很大,甚至成为入学的“敲门砖”。这就曲解了非学科类培训的初衷和本意。

  不得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结果与大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规范并减少面向中小学生的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类考级活动,各类考级和竞赛的等级、名次、证书等,除另有规定外,不得作为体育艺术科技特长测评、招生入学的依据。

  这是教育公平的需要,也是“双减”实施的目标,体育艺术科技培训,应该成为完善学生人格和素质的补充,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敲门砖,不是家长之间的攀比,更不是“揽钱”的买卖。

  

  “双减”政策下,学校课后服务需求增加,非学科类培训进入校园是一种有效补充。但什么机构能进校园?如何进校园?这些都是学校和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

  各地根据需求可以适当引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在监管平台的白名单中确定允许引进的培训机构,形成培训机构和服务项目名单及引进费用标准。引进费用标准要通过招标等竞争性方式确定,并要明显低于培训机构在校外提供同质培训服务的收费标准。

  进入校园的机构是否是白名单?收费标准是否合理合规?教学质量如何?家长在这方面具有监督作用,孩子的培训结果也具有重要参考。机构进入校园后,培训质量会不会缩水?这是家长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

  

  结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是一剂良药,也是对家长和学生负责的体现,希望家长和学生理性看待校外培训,报其所需,不报其所虚!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