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里深藏的坑
一种职业,一种角色,一份责任。
暑假,有许多教育机构前往农村招生,在农村开设补习班。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也参与了这个庞大的队伍。一个月的教与学中,夹杂着数不尽的心酸。对学生,对家长,对自己。
初入队伍,在一个陌生的农村,有着对一份即将任教的期待,同时也有着对数日招生的“厌倦”。
每当一张张的传单被家长接到手中阅读时,心中的希望又会再次点燃。期待着能有更多的学生加入我们的队伍,能为那些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到实质性的帮助。
从没想过有读到六年级还不会拼读写字的孩子,也没想过会有常年遭受父亲家暴的学生。更没想过一个即将升三年级的孩子尽然对爱情,男女朋友产生了好奇。
有一次,来到一个小村庄,村里的年轻人大部份都出去做事了,家中留下的是小孩和老人,在与老人的沟通中,因为受到本地语言的限制,我们在沟通中遇到了屏障,但在那稀碎的话语片段中我们能听到的是其对孙子的期许,希望自己的孙子在我们的培训中,指引下能努力学习,成绩有所提升。
不同的培训模式,有不同的培训费用,600-1100不等。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外做事工资可能也就1500往上走。农村人民生性质朴,但却很看重自己孩子的成绩,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能出人头地,不惜金钱的他们,为自己的孩子奋斗终生。
在招生期间,听到最多的话是:
- “我这孩子很内向,不爱说话,还望您帮忙耐心辅导。”
- “我家那孩子特别调皮,在学校老师都怕他,管不住他,他到时候要是闹事,您就放心的打。”(打能解决问题吗?)
- “我家那孩子性格特别古怪,您到时候留心一下。”
同样生而为人,为何农村的孩子和学校的孩子差别就如此大。
是原生家庭的影响?环境、家庭思想的影响?农村教育水平的影响?师资力量的影响?
在教书的那个地方,那里的家庭基本上都会生育2-3个孩子,甚至更多。父亲在外做事,母亲则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制。少数追求生活质量的父母则共同外出奋斗,将孩子留给家中老父老母。
缺少关爱的他们自然的形成了沉默寡言,孤僻的性格。
第一堂课,自我介绍环节。学生说话的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低着头,紧握双手。
本应活泼的他们,怎么了?
晚上的备课,改作业,第二天依旧的早起,以一张崭新的面孔迎接那沉默而孤寂的孩子。
我想老师的鼓励或许能给他们更大的帮助。
哪怕仅仅是16人的课堂,每节课45分钟的上课时间,也无法兼顾到每一个需要鼓励与被爱的孩子。(暑假补课班有极少数能尽心尽力的老师,这些老师多来自不同大学的学生,他们本着去经历,去体验,甚至可以说是去赚钱的目的,参加了某一培训机构的面试。)
培训机构的坑,有多少人入了。
一对五,一对一的辅导对学生来说,效益可能会高一些,普通班则纯属寄托管理,所学知识不精不实,成绩也得不到明显的提升。
在班上有一个受过城市教育的孩子(A学生),和一个接受农村教育的孩子(B学生),同样的年级,相似的性格,都属于发言积极,认真学习的一类。在一个月的学习中A学生的期末答卷有90多分,而B学生则不及格。(在教书过程中曾多次提醒B细心,也强调其暑假作业不能敷衍了之。)教师不同的教育要求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
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培训市场,但其教育质量却堪忧,曾有无数名家,成功者,企业家出自农村,农村的人才可以说是想当多的,先天的资质的优势还需后天条件的辅助。
倘若国家在教师工资方面,在农村教育设施方面,在中小学培训企业准入条件方面加以更多的关注,我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优质力量注入农村,带领农村走向更好的发展道路。
直到今天,还记挂着高中的数学老师。她严格遵守着自己职业的道德准则,认真教授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不偏驳。
一个耐心负责,严厉有度的老师总会被他人记住。如此老师,便可称之为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