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中的角色扮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激发未被发现的情绪

  教育戏剧,即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源于19世纪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学习”和“在戏剧实践中学习”。

  20世纪50年代,教育戏剧在英国兴起,随后,欧美国家的主流教育界也开始重视起来,英、法、美等国家的教育法规制定人员在艺术素养教育课纲中引入了教育戏剧。后来,D.I.E被不同程度地运用于世界范围内。

  “教育性戏剧”的核心是教育,而戏剧为一种工具或手段,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起步阶段,教育戏剧至此还未有统一的界定,南京师范大学张金梅教授将D.I.E译为“戏剧教学”,其将教育戏剧看作为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国外学者尼利?麦克斯林认为,教育戏剧是通过戏剧来传授其它领域知识的媒介。其可开阔幼儿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透过想象看见真实,理解行为背后的意义。

  其目的,不在于扮演,而在于理解,尽管扮演贯穿活动始终;不在于主要涉及的人物,而在于态度。

  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戏剧与幼儿情绪理解的融合研究较少,大多从理论层面来阐述戏剧对幼儿情绪发展的重要价值。

  林枚君在其文章中提到教育戏剧所能为幼儿提供的环境是一种基于自在的、开放的且具安全性的情意氛围。在其中,教师应接纳并激励幼儿积极表达自身情绪,在团体间分享其感受,藉由一系列情绪的感知与追溯,以即兴扮演、情感性默剧表演等戏剧特有元素形式,引导幼儿通过情绪体验和回忆,从中反思自我及他人的情绪世界。

  儿童在现实的戏剧活动中,将自身情绪反照于所扮演的戏剧角色中去,藉以对自身情绪进行从新认识,理解情绪和社会行为间的联系,最终学会恰当表达自我情绪。

  

  Tombak在其研究中强调教育戏剧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其认为将戏剧运用到教育之中是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情感的最重要的方式,戏剧中的角色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有助于情绪的表达和控制,激发未被发现的情绪,有时还有助于释放消极情绪。

  PeterSlade说过“藉由精心设计的短剧,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身体,增长了自信心、洞察力及去自我中心式的换位思考力。”。

  戏剧情境的架构要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使情境从属于幼儿一定的实际生活事件且又具备一定的抽象意义。如此一来,不仅使得幼儿扮演角色的卷入度与积极性提高,还能给予和支持幼儿切合其水平且“跳一跳,摘桃子”的任务,从中引导和激励幼儿自我卷入地去切身理解与感受,可实现幼儿情绪能力及认知功能的双向提升。

  

  重视教育戏剧活动在幼儿情绪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情绪教育在幼儿园中向来是一门重要课题,情绪理解作为幼儿情绪调控的基础和前提,对幼儿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已有研究也证明了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关乎着幼儿今后亲社会行为及同理心等的发展,对幼儿的同伴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均有着重要影响。而教育戏剧活动恰好与幼儿的情绪教育相呼应,其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幼儿身体在情绪体验中的作用,鼓励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戏剧游戏等形式亲历角色,从做中学习和理解情绪。

  在实际生活中,孩子所面对的所经历的都是真实的思想和行为,而在教育戏剧活动中,其所面对和经历的都是假想的思想和行为,并通过这种假想的行为与思想进行自我内外间的投射。

  教育戏剧活动亦是一种情境式学习,作为情境式的教育戏剧活动其侧重于将幼儿自我的身份、角色意识、实际生活经验及相关的情绪任务回归到一种类似真实的状态中去,在这种类似真实状态中体验角色情绪,感悟角色情绪,最终反照自身。

  本研究得出教育戏剧活动对5~6岁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幼儿园应充分重视教育戏剧活动对于幼儿情绪教育的重要应用价值,拓宽幼儿情绪教育的路径,尝试打破传统离身式的教育,通过教育戏剧活动促进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进而推动幼儿情绪能力与其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台湾剧

  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家庭和幼儿园属于生态学模型中的微观系统。微观系统即幼儿每天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其对幼儿未来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如此,作为微系统视角下的成人应为幼儿的情绪发展提供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这表现在成人首先要学会调控自身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引导幼儿理解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情绪。本研究得出5~6岁幼儿情绪理解能力总体较弱,因此成人应关注和重视幼儿情绪理解的发展。那该如何提高幼儿对情绪的理解力?

  首先,幼儿园应采用不同形式来培养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不局限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探寻新的活动形式,如教育戏剧活动等;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醒幼儿注意引发情绪产生的环境因素。即直接告诉孩子导致情绪产生的环境特征,如孩子想出去玩但此时下雨了,可以说“你为了出去玩已经等了好久了,可是现在下雨了,你一定感到很伤心”;

  第三,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合适的词语来帮助他们表达自身情绪。有时,幼儿不能正确表达他们的情绪是由于情绪词汇的缺乏,因此可以在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一些适合当时情境的情绪词汇或询问幼儿一些能促使他们讲述自己情绪的问题;最后,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分析他人的行为来判断他人的情绪。

  

  言而总之,幼儿情绪理解的良好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诸方面均有重要价值,关注其情绪理解的发展,把握好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教育契机,为幼儿树立生活中情绪的良好范型。

  研究得出教育戏剧活动影响幼儿情绪理解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在于教育戏剧其所特有的“具身”特点。由此,幼儿园实际教学中应适当转变往日提到“绘本”二字便联想绘本教学的传统固着观念。

  响应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幼儿主体性与身体主动性的关注,打破传统对于离身式教学的倚赖,增强运用绘本开展具身式戏剧活动的观念意识,激励幼儿通过身体的体验,自主、主动地从玩中学,做中学,从做与玩中获得对情绪的感知与理解。教育戏剧作为幼儿具身学习的重要平台,可以弥补离身式学习带来的不足,为幼儿提供大量通过身体活动去切身体验和理解情绪的机会。

  因此,作为幼儿教育者,作为教育戏剧活动的支持者,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戏剧观念,明了教育戏剧活动本质,以教育而非演绎效果为目的,不带有功利化色彩,并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关注幼儿的情绪体验。在教育戏剧活动中,通过前置文本的适宜选择与习式的合理运用,将身体的主动权交还幼儿,为幼儿提供情绪具身理解与学习的种种契机,协助并引导幼儿在教育戏剧活动中通过身体的体验活泼主动地感知情绪、理解情绪、内化情绪。

  

  教育戏剧活动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教育方法。幼儿园中的角色扮演区、木偶剧、情景剧、表演游戏等均属于戏剧活动的范畴,但与之区别的是教育戏剧不过多地倚赖物质的支持,其最为重要的工具材料在于幼幼互动及师幼间的戏剧互动行为,所采用的道具和布景较少也较为简易,大多以不同的戏剧习式展开想象与创作。

  由此,教育戏剧活动的低成本与高成效得以体现。幼儿园应深入挖掘教育戏剧活动的价值所在,探析其对幼儿发展的多元价值,通过教育戏剧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不同能力的提升。

  在厘清教育戏剧活动定位与价值的基础上,注重其与园本课程的融合,以教育戏剧加强园所内涵建设,将戏剧元素、形式融入五大领域教育之中,运用“戏剧游戏”及“扮演范式”,将戏剧作为教学的工具与媒介,作为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并通过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幼儿内在想象与其实际经验的交叉融合,鼓励幼儿在玩中学,在做中体验不同情绪情感,透过即兴扮演、游戏、想象与模仿等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幼儿园要在厘清教育戏剧活动价值与定位后,注重其与园本化相融合,以期通过戏剧教学的手段,促进幼儿身体、认知、情绪情感、同伴交往、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协助并引导幼儿在富有艺术熏陶的环境与氛围中,愉快主动地学习。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