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软实力,济南的“硬”追求

  济南坚持“以文化城,文明育城”,将城市精神、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城市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济南大力推进便民惠企“网上办、掌上办、马上办”,目前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到99.1%,31个领域7000多个事项实现免跑腿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栗建昌 王志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城市既要有筋骨肉,更要有精气神。”万亿体量的经济规模、千万人口的聚集优势之后,济南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的省会,近两年来开始发力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2022年6月,济南市高规格出台《关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创建文明典范城的实施意见》,一体推进“十大之城”建设。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刘强的话展现着济南的新追求。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国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多个“国家级”战略强势赋能下,济南软实力建设也有声有色: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活力四射的文化之城、亲商惠民的开放之城、善治高效的和谐之城,正在呼之欲出,千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有“山”有“水”:生态之城宜居宜业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让人对这座城市无限神往。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济南正在重现生态名城的姿容。

  南倚泰山、北跨黄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拥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城市文脉绵长。

  山是济南的风骨,城在山间、山中有城、山水相连,让这座城市独具魅力。位于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千佛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佛慧山景区,是饱览“山城一体、河湖相抱”胜景的绝佳空间。早在明代,秋日黄花遍地盛开、菊香弥漫山间的“佛山赏菊”就是“济南八景”之一。

  但在2020年之前,佛慧山景区因私搭乱建侵占蚕食了原有山林和绿地。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建东说,济南大力拆违拆临,对佛慧山景区10万多平方米进行生态恢复,实现还山于民、还景于民。

  青山入城,山色一体。如今,市民游客徜徉于境水映秀、慧石松韵等佛慧山景点中,一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秋天时最美的“佛山赏菊”胜景得以重现。

  为保护好山这一独特自然禀赋,济南按照“一山一策、一山一品、一山一景”,积极打造各美其美的山体公园。目前,全市已建成山体公园89处,山体绿化提升140座,渣土山生态修复治理115处,新增绿地面积7000多亩,“一城山色”成为济南的新名片。

  泉水之城,温润如玉。济南素有“泉水甲天下”的美誉,依泉而建、伴泉而生、因泉而名。“趵突腾空”“黑虎啸月”“墨泉如沸”……众多名泉星罗棋布,如同珍珠一般,散落在城乡四隅。

  “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在《老残游记》中,清末小说家刘鹗如此赞美济南的泉。

  刘强说:“泉水是济南的根与魂,赋予了济南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气质与魅力,目前全市泉水达1209处,是名副其实的‘千泉之城’。”

  多年来,济南坚持依法保泉、科学保泉、生态保泉、精准保泉,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修建地铁时,在泉水敏感区周围重点区段,采取“绕行、避让、升抬”等措施,确保泉水在地铁线路周围“有道可行”;下大力气开展河流水系综合治理,用“生态补源”为众泉“补水”。

  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泉水遗产处二级调研员丁大尧说,至今“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已持续喷涌19年,创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长喷涌纪录。

  穿济南城而过的小清河,曾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涌入,由“清”变“黑”,鱼虾绝迹。经过截污纳管、消除黑臭、生态修复,时隔60多年后,小清河再次出现中华鳑鲏等清洁水体的指示种群,恢复了水清鱼跃的生态美景。

  春花烂漫时,鹊华烟雨归。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千古名画《鹊华秋色图》描绘了济南山水胜境。如今每逢假日,在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市民游客纷纷携带帐篷,惬意地赏花休闲;在华山历史文化湿地公园,湖水山色尽收眼底,游人健身戏水,怡然自得……以山为纸,以水为墨,一幅生态文明的美丽画卷,让当年的美景重生。

  济南趵突泉地下水位突破30米,创复涌以来同期最高纪录(2022年10月4日摄) 徐速绘摄/本刊

  有“声”有“色”:文化之城活力四射

  大明湖畔的济南超然楼,一座拥有700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其南侧贺胜斋内有一处泉城书房,600多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区成为人们休憩阅读的理想之地。每当夜幕降临,大批游客拍照打卡超然楼,成为一大新晋网红。琼楼金阙融入书香,让这座名楼以全新面貌亮相于世人眼前。

  就在大明湖不远处的五龙潭公园,唐代诗人杜甫发出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感叹,龙山文化、黄河文化、齐鲁文化等在这里交融荟萃,济南先后走出了扁鹊、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等一大批文化名士,吸引了李白、杜甫、曾巩、老舍等诗文大家来此生活游历,留下众多千古名句。

  城市软实力绝不仅限于颜值,更体现在其内在气质上。“近年来,济南坚持‘以文化城,文明育城’,将城市精神、历史文化融入现代城市,用文化项目提升城市品位,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用文化生活打造城市气质。”济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戴龙成说。

  “看得见一城山色,听得见泉水叮咚,闻得见满城书香”,是济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传统文化已经浸润在济南人日常生活中。走进济南的饭店,墙上大都挂有各种文人字画;各种书画培训十分活跃,能写能画者,更是随时可遇。

  齐风鲁韵书香满城,涵养着城市精气神。在济南市图书馆、山东书城,文学读演、音乐诗会等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让市民享受到“家门口的图书盛宴”。

  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苏文告诉记者,济南以建设“泉城书房”为引擎,推动全民阅读,打造泉城文化驿站28家,建成44个泉城书房。同时,还推出“泉民悦读”免费数字阅读等四大行动,为市民提供更加充实丰富、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曲山艺海,雅俗共赏。历史上的济南,曲艺繁盛名闻海内,产生了山东快书、梨花大鼓、五音戏等民间艺术。特别是清末开埠以来,济南荟萃南词北曲,云集名家大师,茶园、茶棚、书场鳞次栉比。

  推动文化繁荣,是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济南曲艺演出市场日渐兴盛。在大明湖、大观园周边,多家艺社节假日经常座无虚席;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交响音乐会、舞台剧、音乐剧等轮番登场,古典气韵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

  保护古城肌理,延续城市文脉。作为泉城文脉的“金名片”,明府城片区是济南特色历史文化风貌重要区域,有各类文保建筑160多处,包括“中国四大文庙”之一的济南府学文庙、现存清代北方最大的古戏楼题壁堂、山东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城隍庙督城隍庙等。

  济南古城保护和发展中心主任曲旭东说,济南以“留、改、拆”为主要路径,分析片区每栋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对百花洲及双忠祠街、芙蓉街、起凤桥街等10余条街巷和状元府、题壁堂等4处文保建筑进行修缮,仅百花洲片区年游客接待量就达4000万人次。

  颜值与内涵并存,让济南老城活力重现。走进明府城片区上新街等老街,黛瓦青墙、雕花门帘的老宅古街古朴静谧,与现代时尚的咖啡店、茶馆相得益彰,令人流连忘返。

  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陈红说,济南将二环路范围内160平方公里老城区,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计划投资155亿元实施古城(明府城)、老商埠、上新街三个片区的更新改造和提升,保护泉水文脉、历史建筑与古街老巷,优化城市风貌和业态,让千年古城焕发蓬勃生机。

  2019年,“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济南,不仅能望得到山、看得到湖,更可领略千年古城的神韵。”济南市老建筑文化旅游促进会会长李建军说。

  市民在24小时泉城书房阅读(2020年6月1日摄) 王凯摄/本刊

  有“情”有“义”:开放之城亲商惠民

  在济南东部的中央商务区,62栋百米以上商务楼宇拔地而起,古城展现着自己现代活力都市的繁荣。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已入驻恒丰银行、齐鲁银行等各类总部和金融机构500余家,成为高端服务业和企业总部的集聚区。

  驱车穿过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的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5分钟即可从黄河南岸到达位于黄河北岸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一个个大项目正在加紧建设。目前,这里已签约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高端项目141个,总投资3300多亿元,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生根。

  近年来,济南聚焦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质温馨的服务环境,引来国内外大企业、大产业项目纷纷落户。

  身处儒家文化核心地带、中心位置,诚信文化在这座千年古城源远流长。悬壶济世的宏济堂,鲁菜名店燕喜堂,作为当地近现代的“老字号”,始终坚守着诚信文化。

  诚信是立身之本,更是城市发展之基。多年来,济南大力弘扬诚信文化,深入推进政务诚信、企业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持续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信用济南”品牌越擦越亮。

  “真没想到,公司成立涉及的营业执照、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公章刻制、税务登记等多个业务,过去需要两三天才能办完,现在通过‘一件事一次办’,不到两小时就全办完了。”山东翎悦物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于爱友感慨地说。

  数据赋能,高效便捷。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济南大力推进便民惠企“网上办、掌上办、马上办”,目前全市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到99.1%,31个领域7000多个事项实现免跑腿,“在泉城·全办成”成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大品牌。

  “2021年我们选择落地济南,既看中这里产业集聚优势,更青睐精简高效管理营造的良好营商环境。”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颖说。去年底,这家高科技公司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固定式供能燃料电池和空冷燃料电池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投产,预计2025年底将达到万台产能。

  筑巢引凤,聚才汇智。济南拿出“真金白银”,先后出台“人才新政30条”“高校20条”等高含金量政策,对新引进的顶尖创新创业团队和各行业领军人才,最高给予1亿元综合补助;从人才落户、购房补贴、配套保障等细节入手,激励更多青年人才前来创业就业。

  “济南对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的青睐友好,让城市越来越有活力和创造力。”山东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超然说,落地济南3年多来,研究院特聘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专家等高端人才20名,博士及以上人才28名,硕士及以上人才占比超60%;累计获批科研项目63项,已授权专利101件。

  高效的服务、诚信的氛围,让济南“近者悦、远者来”。济南以总分第一名获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被评为“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十佳城市”。2022年,全市各类人才净流入15.8万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63万;全市经营主体突破149.8万户,充分印证了这座城市的魅力。

  有“硬”有“软”:和谐之城善治高效

  优化基层治理效能,是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济南平阴县东阿镇,南坛村村民刘传东用手机扫一下“支部在哪儿”党建智治二维码,支部情况、办事指南等信息一览无余,可随时进行线上咨询和问题反馈,足不出村就能办理80多项公共服务事项。

  “全镇将55个村划分为85个经济高能网格,形成基层党建、城市管理、12345民生服务等相互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村居、商户无隙全覆盖,真正畅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米’。”东阿镇党委书记赵正华说。

  作为全国第一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济南将社会治理作为推进数字济南建设的四大核心领域之一,建立健全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的基层治理平台,打造善治高效的和谐之城。

  “小网格”撬动“大治理”“大服务”。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宁延学说,济南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创新“综治中心+网格化+数字化”治理模式,打造以党建为引领的社会治理综合体,变社会治理的“大网”为精准精细的“微网”,实现“一网兜底”。

  2022年,全市网格员通过济南市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收集上报社会治理事件50.8万件,累计办结率超过99%,妥善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注的生态环境整治、社会治安、市场监管等热点难点问题。

  有“硬”更有“软”,社会更和谐。济南坚持共建共治、全民共享,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实现从“一元主体”到“多元共治”的治理结构转变,有效激活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德治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标志。在济南5000多辆公交车上,各种《论语》名句随处可见,成为流动的“道德讲堂”;“小巷总理”陈叶翠、全国道德模范房泽秋等一批先进典型示范带动,引领了社会文明风尚;各种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暖闻不胜枚举,让城市充满了正能量。

  “济南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新经验,通过文化影响力增强社会亲和力和市民凝聚力。”济南市文明办主任孙世会说。

  居民自治让社区管理更有人情味。济南健全社区党建、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教育、社会治安“多位一体”治理模式;创建各类“商量”平台,建立居民议事厅等协调议事机构8100多个,让基层群众自治充满活力。

  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城市更智慧、基层更稳定、社会更平安。济南获评“全国最安全城市”、全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平安济南”成为城市软实力的一张亮丽名片。

  文明让城市蝶变新生。在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济南连续四年位列省会、副省级城市组别第一名。如今,济南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让城市绽放更多文明风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