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到牵连,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宰相张九龄提拔他为右拾遗,迁监察御史。后迁侍御史,并到襄阳主考。天宝年间,先后任过左补阙、吏部郎中、给事中等职。安史叛军攻占长安,王维被俘。安禄山“素知其才”,迫授伪职。西京收复后,责授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他的诗歌随其思想的变化也显示出不同的风貌。

  一、前期思想

  前期积极用世精神较强烈,诗歌豪壮、雄阔,气力充沛,内容广泛。有揭露权贵豪族的骄奢生活,感叹世事之不平;也有表达他“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的理想。《少年行四首》通过描写长安游侠少年的生活,抒发他的报国志向与慷慨意气。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少年行四首》

  二、思想转变的起点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王维也表示“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寄荆州张丞相》)。此后,他出使边塞,写下了著名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全诗格调爽朗,景物鲜明,特别是五、六句,描绘塞漠风物,意象壮阔,具有和谐的几何构图美。

  三、思想转变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王维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大约从40岁开始过亦官亦隐的生活,诗歌创作的注意力也逐渐转向了山石林泉,隐居生活情趣及山水田园景物成为他诗歌的主要描写题材和表现对象。而这些诗,充分发挥了王维的艺术才华,代表了其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便成为了王维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特征。王维工诗善画,又精音律。他在山水田园诗中尤善将诗画艺术互为渗融交会,将诗的意境与情趣转化为具有启示性的形象,构成可见可感的“画面”。

  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在布局构图、高低远近、光线色彩等方面具有绘画特征,又发挥了诗歌在运动、音响描写和时、空移换上的特长,生动勾画出终南山的图景,成为诗画结合的优秀范例。

  

  王维追求清新娟秀的自然美、崇尚清静之趣的美学思想,使他特别善于观察、把握和描写山水田园之景物美。

  《山居秋暝》也是王维山水诗的佳作,以山间秋天傍晚为背景,以“新雨后”为写景的基点,绘出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卷。诗文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盛唐时代特点

  王维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期,特别是禅宗,正处在勃兴与发展的阶段。王维的人生经历,也促使他进一步笃信佛教,希求远离尘网的羁累,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正如他自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在他后期的诗歌中,表现禅趣佛理成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过香积寺》,全诗由景入理,由理显趣,从景的启示中表现了以“安禅”克制欲念的佛家思想。诗文如下: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以景物特点去阐发禅意的诗,从“返景”之“复照”、花的自开自落,表现出佛家世界的认识观和诗人由此而领悟到的意趣。诗文如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王维特别擅长在诗歌中描写十分幽寂静谧的环境,体现出对“静”的境界的感知和追求,诗句寄托了对佛理禅意的某种体悟,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诗人自性清净的佛家修养与“唯好静”的美学追求。他笔下的静境,多充满生机,富于动态,因而景物鲜活,趣味盎然,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三、其它佳作

  王维的送别、怀人、思乡之作,也多有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以下诸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杂诗》

  参考文献《唐宋诗词史》

  谢谢观看和点赞。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