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发展成就是因为人口红利?

  最近印度抢走了人口第一的头衔,有人沧然若失。觉得计划生育是罪魁祸首,应该为此负责。

  因为不少人歌颂中国当前的成就是因为人口红利,而人口红利是因为建国初期号召大家多生了孩子,搞计划生育会人口红利消失。

  以上有没有道理?

  这几十年的发展成就是因为人口红利吗?

  不是。人口红利只是经济成就的必要条件中的一个,不是主要的那一个。

  看看中印的人口变化

  

  1990年以前,中印的人口差值基本维持在2亿左右,1990年后,中国因为更严格的计划生育,差值逐渐减少。印度有不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她现在的GDP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

  现在的印度和中国都还有大量的待业和失业人群,有人口红利,这实际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头疼的问题,不是导致经济大发展的充分条件。

  那什么是我们发展成就的关键因素?

  还是和印度比,(因为印度 在1950年,人口、GDP,产业结构和接受苏联援助,搞计划经济五年计划等和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

  看看中印的人均GDP变化

  

  1960-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 和印度的差距变化不大。

  1984年,中国的人均GDP 超过印度,

  中国的人均GDP 增长曲率有三个加速点,1978年,1990年,2008年。

  印度的人均GDP 增长曲率有一个加速点,1991年。

  从中国的角度,什么是增长加速的最大改变量,历史的关键点是1978年改革开放。92南巡,深化改革开放。2008年,没有金融危机,巨量投资拉动内需。

  从印度的角度,什么是增长加速的最大改变量,1991年后开始的市场化改革。

  所以,我的结论是,发展成就的主要因素 是改革开放,是市场化改革。

  建国初期的诸多成就 是当前整个成就的一部分,第一块饼,奠定基础。

  是建国初期的人口红利吗? 是也不是。

  不是的理由有: 战乱后,古今中外,只要社会基本正常运转,人口都有一波比较大的增长。

  例证,以印度为参照,1950年印度 3.699亿;1971年印度 5.679亿。1950年中国是5.626亿,如果按同样的增长率,1971年会8.637亿。实际建国初期的中国8.41亿,基本相同。所以当时召多生孩子,其实并没有显著增加人口。

  是的理由是: 维持社会正常运转 。

  怎么看土地改革?

  从所有权和经营权,中国千年内的历史,普天之下,土地的所有权都是国家的,帝王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历代开渠凿河,占用土地,二个是明朝在江南改稻为桑,农民和地主都是没有否决权的。当然有时是强征,有时是赎买。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明确强调了土地国有化,并把土地分给农民,虽然很快就把经营权收归集体。后面搞土地承包,把土地经营权又下放给农民个体。

  总的来说,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

  过去三十年,甚至以后,这都为土地财政及土地征收奠定了基本法律框架。

  怎么看建国初期建立的重工业体系?

  积极的一面,确实完成了从几乎没有到基本健全,培养了一批工人和管理者。

  客观的说,但经过十年文革,1977年的中国重工业相比西方先进国家既没有效率,质量也不够好。例证(1977年数据),法国马赛港铁厂,从采矿到轧钢,年产350万吨钢,职工约7千人;当时武钢年产230万吨钢,职工6.7万人。

  丰田汽车厂,职工4.3万人,算上直接协作的工厂不到15万人,年产汽车270万辆;同期长春汽车厂4.3万人,生产4.2万辆;全国汽车行业70万人,生产13万辆。

  中国的电视显像管只能用700-2000小时,日本的能用1.3万小时。

  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西方这个更高段位的师傅,中国的重工业水平 最多就是追上苏联。从现在回头看,大概率和苏俄重工业的下场一样,逐渐死去。一个小的例证,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下的 工业体系一直都没有效率,各工厂的零配件到现在都没有形成国家级行业级的标准,这样是不可能有深度的产业分工、规模化效应的。

  中国现在的汽车、火车、钢铁等,绝大多数都是 改革开放后,引进西方的生产线,接受西方的管理方法和体系标准建立起来的。156个大项目,在市场化改革中浴火重生,现在活得很好的企业不多。现在中国的军工,比如船舶制造都在从被改造后的民用工业体系受惠。

  怎么看待建国初期的教育?

  按1977年,日韩的标准,合格的工人和公司职员最少需要初中毕业。看看2017年社科院GSS全国抽样调查,各年龄段人口的文化程度

  出生年龄段 初中及以下 高中中专 大专及以上 总计

  1949-1959 82.10 14.20 3.70 100.00

  1960-1969 74.60 19.30 6.10 100.00

  1970-1979 69.70 16.50 13.80 100.00

  1980-1989 52.20 19.50 28.30 100.00

  1990-2000 26.20 26.70 47.10 100.00

  应该肯定的是,建国初期提高了识字率,有大量的扫盲班。老三届(1966-1968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开始的知识青年不少人成为了乡村教师,提高了农村的小学入学率。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有极大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从1966年开始,十年间,只1970年招收了4.2万工农兵学员 (教学水平不说你也懂)直到1977年才恢复高考。出生年龄在1952年后的,基本都是在1977年才后获得高中及以上的正规教育机会的。

  1980年后,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依靠的知识青年(18岁到32岁,高中及以上文化) 主要是1977年后培养的,包括大量的电大夜大毕业生。

  总之人口红利、土地改革、教育、建国初期的重工业等都是成长迈出的第一步。当前中国的成就主要因素是改革开放,全面市场化、融入西方产业链,是中国第二次全面的工业化,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中国现在最大的优势是规模化制造,要真正完成超越,需要更多的发明创造 。

  

  中国当前并不缺人口红利,相反有大量的失业青年成为啃老族,结不了婚。就业供给远大于需求,整个社会的实质薪水成长缓慢。薪水高福利好的工作机会相对太少,大多数的中产的青年人钱不够,压力大,不愿意多生孩子。没有更多的就业需求,必然反过来导致未来的就业人口减少,这是个周期很长的反馈机制。中国要稳住人口出生率,就要孵化出更多新的产业,需要更多的产业升级,产生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

  还有一个可能的反馈机制,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穷人买不起避孕套,文化低的不懂避孕措施,生的自然多,是否能长大成人接受更残忍的自然淘汰。现在中日韩的社会生育率低的另一个因素是跳出穷生的循环。人均GDP达到一定程度,比如中等国家水平。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比较高,没有多子多福、非要儿子传宗接代的想法。

  假设没有计划生育,现在中国多了2亿人口,就业供给更大。这个世界需要中国生产更多的商品吗?多了这2亿人,中国的人均GDP会和现在一样达到中等收入吗? 中国会更容易获得产业升级机会吗?中国的就业环境肯定比现在更糟糕。要么人均GDP永远在低收入水平,陷于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循环。要么运气好,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幸运达到中等收入,人口会比中国现在更剧烈的减少,生育率下降会更剧烈,老龄化更严重。看印度接下来的走势,前者的可能性更大。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