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管不着的八卦小报,都是吃瓜群众的最爱

  在自媒体崛起之前,国内新闻资讯传播的主要途径还是以官媒和门户网站为主,不管是社会时事,还是娱乐八卦,都会有专门的编辑来负责稿件的撰写、审核和上架。

  在宋朝,由于造纸术的飞速发展,报刊业也出现了一个发展的小高潮。当时也有个别编辑去做小报,刊登一些资讯,比如那些自带流量的才子佳人有什么新八卦了,哪个具有话题度的美女又蹭热度了,等等。这些小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了。

  

  小报从一诞生就很underground(地下),由于没有官方背景,基本处于被禁或者被严打的状态。虽然喜欢它的平民百姓很多,但是宣传部门的官员却对小报深恶痛绝。因为小报打破了官方媒体的市场地位,还经常以非官方的口径对朝廷官员和社会时事进行点评解说,甚至可以影响到官员的任免决策,有时候皇帝都拿小报没辙。

  小报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

  先来说说宋朝的官方媒体,宋朝的邸报也是由 zhong yang ji zhong 管理的,在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皇帝想的都是千秋万代的子承父业,所以对新闻宣传的工作抓得很严。在信息获取渠道极为稀缺的古代,没有公众号也没有门户网站,仅有的邸报是无法满足人们对新闻获取的需求的,这就造成了很多读者想看的东西在邸报上看不到。由于出版审查严格、邸报本身的时效性不强等几方面原因,邸报已经成为官员在衙门里喝茶时的读物,而不是人们看社会时事的报纸了。在这种背景下,小报就以不公开的形式诞生了。

  可以说,小报的诞生是偶然也是必然,必然性体现在邸报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必须有新的产品形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偶然性体现在宋朝的印刷术和商品经济水平为小报的制作和市场空间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小报能写得出来,还能卖得出去。

  最初,小报的经营者和编写者是合二为一的,这部分“自媒体”写手在写稿的同时还负责内容运营工作,利用自己的线下渠道优势和内容创作的独特性,很快就得到了一部分种子用户,然后借助口碑相传,逐步突破了宣传部门对报纸发行的限制。

  随着社会读者对小报这种新闻传播形式的认可,小报的销量越来越多,从事小报行业的人也越来越专业化,从最开始的个体户慢慢变成了专业化团队的运营。宋徽宗之后,民间出现了“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的包打听,或者可以称其为自媒体素材的“记者”。其中又根据职业风险程度的高低,分为好几类:有专门找太监、宫女打听皇帝和后宫妃子之间的情感纠葛的,称为“内探”;有到朝中各部打听官员有没有受贿、有没有养小老婆、有没有升迁动向的,称为“省探”;有到各衙门和监狱大牢打探案件进展的,称为“衙探”。这些探子在完成素材的收集整理之后,再以小报的形式传播街市、当时官方对于小报的定调是“坐获不赀之利”。这些小报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消息,而且每天兢兢业业地找客户、赚流量,说得直白一点,不管是策划、文案,还是商务、市场,在宋朝干“自媒体”这一行,无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

  近年有所谓小报者,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先传于外,固已不可。至有撰造命令,妄传事端,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章奏,以无为有,传播于外。访闻有一使臣及合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坐获不赀之利,以先得者为功。一以传十,十以传百,以至遍达于州郡监司。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真伪亦不复辨也。——〔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从经济方面来说,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小报的流通交易提供了经济基础,这一点我们不再赘述,只要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朝代,就会存在数量巨大的信息需求。当小报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又可以反向促进读者群体的扩大。由于小报的阅读对象不限特定阶层,不管当官的,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买回家阅读,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宋朝,这种商品流通方式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报刊读物的供需关系。

  

  到了南宋,小报虽然还是名不正言不顺,但在普通市民之中已十分流行。如同现在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喜好一样,很多人都不喜欢看一板一眼的官方消息,而是喜欢从各种自媒体账号上面刷信息,由于小报的信息即时性和趣味性都比较强,很多时候在官方的邸报上不许发表的内容也可以在小报上找到踪迹,所以在百姓之间风靡一时。

  从文化方面来说,小报的出现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当读报、看书不再是读书人的专利, 普通百姓也可以在闲暇的时候买一份小报,蹲在树荫下面看看八卦消息,讨论一下时下流行的美女小姐姐,这说明人们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已经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而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水平又会为小报提供更多的内容来源和素材,对于社会公共事件,也可以形成全社会内大范围的讨论。

  

  小报也能搞垮大人物

  小报平日里都是发表一些流量比较大的八卦新闻,但到了关键时刻,这些“自媒体”从业者还是有道德操守的。

  宋朝大观四年(1110),权相蔡京祸国殃民的行径引起公愤,加上当时天气的原因,京城地区久旱不雨,天空又出现彗星,这让当时的宋徽宗不得不心里犯嘀咕。

  这个时候,很多大臣借天灾异象弹劾蔡京,宋徽宗一气之下将蔡京逐出京师,希望可以免去天灾。这种让下属背锅的领导,在整个宋朝历史上都不少见,不管是岳飞这种忠臣名将,还是蔡京这种奸佞小人,只要是给皇上打工,就少不了旦夕祸福。

  在蔡京被逐出京师之后,某小报就杜撰了宋徽宗处决蔡京的伪诏,说蔡京“目不明而强视,耳不聪而强听,公行狡诈,行迹谄谀,内外不仁,上下无检”,还代表宋徽宗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和反省,“不察所为,朕之过也”。

  这可让小报一下子声名鹊起,连皇上的圣旨都敢伪造,宋徽宗也真的是没想到。但是小报这种来无影去无踪的“三无”产品,就像电线杆上的牛皮癣广告一样,连真正的源头都找不到,害得蔡京连续开了几次“新闻发布会”,才勉强让这次风波停息下来。

  被小报搞得灰头土脸的大人物,不止蔡京。宋代知名的官方道德模范朱熹也曾经被搞得无计可施。

  朱熹对于大家来说是老熟人了,作为宋朝数一数二的理学家,朱熹曾官至浙东巡抚,还给宋宁宗当过老师,算是身居庙堂之上了。早年期间,这位大学者主要是靠着做教育培训机构、卖教辅资料起家的,也算是媒体业的同行,但是当了官之后,可能是新闻敏感度下降了,被后辈的小报盯上了,任由其编派,连还手的力量都没有。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南宋官方天天要求全国上下学习“存天理、灭人欲”的伟大思想,朱熹刚刚在官方媒体上发表了几篇关于加强道德建设的“学术论文”,紧接着,就被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列出“不敬于君”“不恤国家之利”“玩侮朝廷”等十大罪状,其中包括“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冢妇不夫而自孕”。意思是说朱熹曾引诱两个尼姑做侍妾,出去做官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朱熹私生活不检点,家中的儿媳则在丈夫死后还怀上了孕。

  但在这件事中,很多事实的真相已经不可考据,比如朱熹儿媳妇怀孕的事情,朱熹的长子朱塾自小被送到老家婺源,22岁时在婺州的金华结婚了,绍熙二年(1191),朱塾病死家中。自从朱塾被送到婺源,朱熹就再没和儿子在一起生活过。而朱熹的儿媳妇潘氏嫁给朱塾的时候是14岁,朱塾病逝的时候,潘氏29岁,在做夫妻的15年间,与朱塾育有六个子女,二男四女,其中只有第二个儿子朱鉴被抚养成人,而朱塾病死时,朱鉴仅有1岁多,之后潘氏一直与朱鉴在徽州的娘家,朱熹当然不可能有机会与潘氏有染。

  但是在庆元党禁中,这些空穴来风的小道消息都成了打击朱熹的把柄。当时的小报也在这个过程中推波助澜,不仅添油加醋地杜撰朱熹儿媳妇“不夫而自孕”的各种细节,而且还杜撰朱熹在台州做官时,看中了营妓严蕊,在审唐与正的案子时企图将严蕊屈打成招,这也是严蕊广见于野史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位小姐姐实在是太仗义了。

  又台州官奴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唐与正为守,颇属目。朱元晦提举浙东,按部发其事,捕蕊下狱。杖其背,犹以为伍伯行杖轻,复押至会稽,再论决。蕊堕酷刑,而系乐籍如故。岳商卿霖提点刑狱,因疏决至台,蕊陈状乞自便。岳令作词,应声口占云:“不是爱风尘,似被前身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是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岳即判从良。——〔宋〕洪迈《夷坚志·吴淑姬严蕊》

  大概意思是说,朱熹为了让唐与正获罪入狱,对严蕊严刑逼供,打了500杖,还觉得打得不够,又把她押到会稽再论处罚。

  然而在酷刑之下,严蕊宁死不屈。

  但这件事情的真相本身也存在很多可疑之处,女主人公严蕊生平记载极少,主要是在民间或笔记小说有所记载,而且这些记载,大多还是重复《夷坚志》的内容,也就是说,这名叫严蕊的女主人公是否真实存在还是个问题。

  小报捕风捉影的功力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写小报的人不管真相如何,只管销量如何,不管朱熹老先生跟严蕊是不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暖昧,但在小报上就是这么写的。

  长此以往,小报就有了散布谣言的味儿了,加上小报的内容不受限制,经常把朝廷秘闻和达官贵人的小秘密都登在报纸上,这让朝廷怎么受得了?!所以朝廷曾经三番五次对小报进行过严打。当时的吏部尚书周麟之曾经专门写文章抨击过小报,称其泄露官员的任免情况,而且常常以虚为实,以无为有,希望皇帝对小报实行大棒政策,早点儿查禁为好。

  出人意料的是,小报越挫越勇,越禁越来劲,朝廷天天禁止小报,小报就在朝廷眼皮子底下做文章,甚至当时朝廷上有官员上书宋高宗斩杀秦桧这种事情也被小报刊登了出来,这让主管宣传部门的大佬们天天都对小报心惊胆战。

  但这个锅真的不能让小报来背,由于官方舆论工具的邸报和朝报限制太多,完全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而小报知道老百姓喜欢看什么样的新闻内容。再加上南宋时局紧张,到底是战个痛快,还是屈膝投降,邸报一个字都不敢说,反而是小报敢天天登报议论。

  

  士大夫偏爱的小报,皇帝都管不着

  至于为什么皇帝都管不着小报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小报的受众有很多都是士大夫阶层,而士大夫在宋朝是个很奇葩的阶层。

  (徽宗宣和元年)六月十四,日臣僚言:窃见迩来凡朝廷进用人材、除授差遣之类,曾未拟议,而士大夫间好事者乐于传播,撰造无根之言,欲望明诏有司,严为禁止。——〔清〕徐松《宋会要辑稿》

  在宋徽宗年间,朝廷提拔、差遣官员的事情,皇上和相关部门还没有做决定,士大夫就开始在小圈子里传播了,这让人事部门就很不满了:我辛辛苦苦选拔人才完成当年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你们这些士大夫不干活倒也罢了,还到处嚼舌根子,说得对了,显得我保密工作没做好,说得不对,看小报的人又拿舆论教我做事情。

  虽然一些大臣对小报有所不满,但是宋太祖曾经有“不杀士大夫”的说法,所以就算士大夫们传播八卦消息,皇帝也不会拿他们怎么样,这也造成了宋朝的士大夫胆子都特别大,不仅已经当了官的士大夫不在乎自己的官袍,就连作为预备官员的太学生,也敢直言不讳地针砭朝政。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小报成为士大夫阶层接收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

  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也为小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当时上到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把小报当作消息的主要来源,官方的邸报反而成了“备胎”。早上出门的时候买几份小报看看,连皇帝的晨会内容都不用听了,到底是谁升官,是谁免职,小报上都写得一清二楚,皇帝就算是知道小报在搞这些小动作,一是无从核实消息来源,二是拿这些耍嘴皮子的士大夫没办法,所以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宋代小报是我国最早的民办报纸,也是我国古代报刊行业和媒体行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终结了封建社会由官方报纸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式标志着我国民营报纸的诞生,不仅为当时社会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广的渠道,而且在士大夫阶层和市民阶层的作用下,有效地促进了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摘自:《历史的天空下——宋代真实的市井生活》 赵帅/著 大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