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误区!别让眼界影响到孩子未来

  

  近期热门的中外合作办学成为了家长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与此同时,关于合办院校的流言也逐渐多了起来。大家千万不要听信市面言论,合办院校好或不好还是需要自己切身了解到了才好。错误的信息往往带来的结果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为了孩子的未来,千万不要有这些误区。

  

  误区一:未达到本科线,成绩差才读中外合作办学

  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青年感知国际教育理念和融入国际化生态圈的必然趋势。

  我们不否认确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达到普通高校的统招分数线,而试图以入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曲线”进入大学。不过,近年以来,个别办学历史悠久、学生出路好、办学质量高、办学声誉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网络了一批高分学生,其录取分数线甚至高于高考的一本录取分数线,其入学竞争的激烈程度据说已经到了托关系、走后门的地步。这是中国优质教育资源仍然不足的反应,也是对于优质中外合作办学资源的需求。

  误区二:留学预科和中外合作办学都属于一类

  “留学预科”这个办学概念在中国也有近十年的历史了,对于中国自费留学市场的推动作用和促进“理智留学”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但是,无论是从教育本身还是中国官方的观点看,“留学预科”都不能称作货真价实的“中外合作办学”,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留学预科”是属于学历教育前的一种“留学预备培训课程”, 后者是完全的“学历教育”。

  误区三:名校的中外合办肯定是最棒的

  不要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国内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中,一些不甚有名气的高校反而走在了前面,而“985”、“211”高校反而是后来者。多数名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非常谨慎和保守的,既有“接轨”的初衷,也有“创收”的冲动,在资源投入上不一定就比其他高校更优质或者更充足,因此,名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也不一定就是高质量的。

  

  误区四:在中外合办院校里就选择国内的“热门”专业

  尽管教育部倡导中外合作办学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先考虑国内高校比较薄弱而社会和科研发展又紧缺的专业,但是浏览一下媒体上发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招生广告和经过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办学项目名单,我们发现,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比如商业管理等、金融、电子商务、计算机等还是占有不小的比例。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所谓“热门”往往都是“当下的热门”,难以代表长远的趋势,而且常常与中国社会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驰。试想,读工商管理难道真的比读农业科技、读食品科学、读健康科学等专业的出路好吗?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误区五:中外合办就能让我出国工作或者成为外企高管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的主办方高校都可能为学生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但是如果仅仅将就读中外合作办学当作出国的跳板是不尽科学和理智的。在当前的 就业大环境下,中外合作办学也不可能保证其毕业生就一定能在就业市场上成为赢家。如果办学方确实遵循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切实贯彻了“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而学生又能够适应这样的转变,那么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的确有望被塑造为一个有别于“中式教育”的产品,自然在就业市场上具备相当的竞争力。

  如果大家有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误区”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各位前来咨询~

  我们非常乐意为您的孩子提供名校录取保障,给您提供专业性意见。

  发送数字“1”,咨询小编更多留学相关问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