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水,能力差,浪费父母钱?留学生考公到底怎么了?

  衣着考究,气质摩登,外语流利,在市中心的豪华写字楼里喝着咖啡,开口便是1个亿的小目标……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留学生毕业之后或者定居当地,工作成家,成为别人口中那个“在x国的厉害亲戚/朋友/同学”,或者回国到大外企工作,轻松年入百万。

  

  然而在现实中,我国每年的出国留学人数已突破80万人,留学早已不再是少数精英人士的特权,而成为越来越大众化、平民化的一条求学途径。在如此大的基数下,留学生群体的构成日益多元,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也更加形形色色。随着近年来的“考公热”“考编热”席卷全国,和其他年轻人一样,留学生中也有不小的比例,将公务员及其他体制内工作当作自己的求职目标。

  “父母花几十万送出国,回来工作月薪四五千”“留学生放着那么多路不走,非要和国内应届生抢饭碗”“接受了外国教育又进体制内,会不会变成‘两面人’”……关于留学生考公,网络上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声音,认为和公务员岗位的需求不匹配,或“性价比”太低。

  

  诚然,公务员作为一份职业,稳定性强而收入水平较低,尤其在一线、超一线城市,公务员的收入往往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但是,在经济增速放缓,刚刚经历三年疫情洗礼的今天,又有谁能否认“稳定”的可贵。至于留学的费用,一来,在毕业时已经是“沉没成本”,理性个体不应该被其所束缚,而要基于当下的情况做出最优选择;二来,作为一笔教育投入,它买来的实为专业知识、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而不该将找个好工作当作读书的唯一目的。因此,只要公务员岗位符合自己对未来工作状态、生活方式的期待,留学生们就不必被留学的高投入束缚住,而应该竭尽全力地为考上理想的单位、理想的岗位做准备。

  

  此外,就像很多艺术家宁肯忍受着贫苦的生活,也要执着追求梦想一样,公务员系统中,也有很多可以带来职业自豪感、获得感的岗位。金钱固然不可或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却更是机会难得。201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秦玥飞,在美国耶鲁大学取得经济学和政治学双学位后,放弃高薪工作,到湖南农村做了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村官”,同时还致力于公益事业,在公共服务领域发光发热。他的人生虽然没有优渥的物质条件,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辉。像秦玥飞这样有着改变世界理想的留学生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对于政治学、社会学等社科专业的留学生而言,加入公务员队伍或许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将多年所学用到实处。

  

  综上所述,只要社会公众摘下对留学生的不实滤镜,留学生自身脚踏实地,听从内心的指引,留学生考公便只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对留学生个人,对整个社会都有利无害。近年来各省市开展“人才争夺战”,不少地区在选调生考试或人才引进中设置专门的留学生岗位,国考、省考同样支持留学生报考,证明留学生进入体制内是受到欢迎的,而且机会也越来越多。希望每一个离开象牙塔的年轻人都能找到自己的dream job!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