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承保护阿露窝罗节的重要性

  阿昌族及阿露窝罗节的来源

  阿昌族简介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语言为阿昌语,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总人口数为39555人。该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梁河县的阿昌族乡,其余则散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地区,缅甸地区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在古代,阿昌族有“峨昌”“莪昌”“娥昌”等称呼。据《招捕总录》《元史·地理志》记载,阿昌族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汉族人口的迁入,也有部分阿昌人融入汉族及其他民族中。总体而言,阿昌族人口数有限,但人口来源较复杂,属于多元一体的民族。

  阿露窝罗节简介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大型的祭祀活动。1993年5月20日,云南省德宏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正式将该节日定于每年3月20日左右,节日时间两天。自此以后,阿露窝罗节成了阿昌族的法定节日。在阿露窝罗节期间,阿昌族人民身着艳丽的服饰,唱着歌跳着舞,以村寨为基本单位进行选神树、建祭台、祭祀、跳舞等活动。

  传承保护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全民族性的传统节日,根植于历史文化土壤,具有广泛的民族基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该节日融入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既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又能实现对文化的再造和创新。目前,阿露窝罗节已成为该族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整合民间资源、扩大民间文化表述、丰富民间文化生活、推动各民族交流、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与主体结合过程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的内在要求,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呈现出自身的再生作用。节日是一种有意识、有形式的文化展现方式。阿露窝罗节在展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能够实现民族和个体相互融合,突显文化的无意识传承。从时空上来看,这既包括横向共识性的传播,又包括纵向历史性的继承,从而促进阿昌族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和继承。

  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阿露窝罗节的历史源远流长,相较于其他节日,其文化属性更加突出,选神树、建祭台等代表性活动具有较强的文化感染力。一方面,阿露窝罗节往往在3月下旬举行,节日的周期性和一致性较强,能促进优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舞狮队和舞象队的对歌活动,可增强节日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营造沉浸式体验,促进文化有效传播。

  文化的构建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在不断发展中实现的。阿露窝罗节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能有效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参与者体验感,加深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整合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整合是将一个地区内所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视为一个系统,将在长期历史生活中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以不同形式整合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领域中,通过对各个要素进行重组,推动文化与文化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实现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最大功能,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阿露窝罗节的文化特色浓重,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民族文化。物质文化包括房屋、服饰、传统工艺作品,而非物质文化则包括民间音乐、特色舞蹈、生活习惯等不同方面,二者相互渗透。民众通过节日中大量的民俗与活动,加强对该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节日是少数民族文化及社会生活展示的大舞台,在举办过程中有超越时空的汇聚和展示。阿露窝罗节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大型节庆活动,在举办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重塑民族信仰与价值观念,构建民族传统文化特殊的生态系统,通过本土化的情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扩大民族文化表述

  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其中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阿露窝罗节正是在本土与外界的互动中不断变迁发展。该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祭祀结束后,全体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手持鲜花绿叶,围着神座唱起民歌。在节日举办期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表演,实现了整体与个体间的相互融合。阿露窝罗节不仅给表演者展示自我的舞台,也带给观众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在节日期间能够有效扩展民族文化的展演空间,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解释、继承、发扬。

  丰富民间文化生活

  阿露窝罗节作为综合性的民族节庆活动,本身就具有丰富文化生活的功能,还能够带动当地文化发展,为建设特色云南贡献力量。在阿露窝罗节的举办过程中,会吸引大量当地的群众参与其中,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节日氛围浓郁,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需求,实现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再生产、再加工。

  增进文化交流

  阿露窝罗节不仅仅是阿昌族的自我狂欢,更是阿昌族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传承的重要方式和载体,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还促进了阿昌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阿露窝罗节“蹬窝罗”“日头打伞”“月亮戴帽”“金龙转身”等特色舞蹈,倡导了健康有益的休闲方式,为德宏地区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节日举办过程中,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居民的业余生活,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目前,阿露窝罗节已经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持续活跃群众文化,推动当地的文化建设。

  传统民族节日保护的理论视角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逐渐缩小,流行文化等不断冲击着阿昌族固有的民族文化,唤起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担忧。阿露窝罗节已成为该族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乡村振兴、文化强省相辅相成,能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交流,促进整体文化繁荣发展,为后续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德宏州正处于商业化过程中。近几年,云南大力推动旅游事业,各地游客络绎不绝,越来越多参观者的出现,使传统技艺的展演失去了本身特色,包含了更多表演意味。旅游经济的催化,使民族文化在建设过程中脱离了原本朴素、真挚的情感,过度商业化的开发和利用,正改变着民族文化的存在方式,破坏了传统文化的本真性。阿昌族人口数量较少,加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传统唱歌、跳舞、祭祀等活动难以激发起年轻人的学习欲望,传统技艺的发展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

  如何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

  培育时代精神

  阿露窝罗节作为阿昌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综合物质载体、文化形式、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重铸传统文化精神,培养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中,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引领全新的道德风尚,将民族文化传承与爱国敬业、勤劳勇敢的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培育伟大的家国情怀,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促使人民群众将个人理想与家国事业相结合,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要把握传统文化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坚定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强调自身内部的文化建设,只有将理论落到实处,才能以辩证的思想理解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有机结合。

  立足于人民需求

  阿露窝罗节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此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发展为背景。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一切成就都归于人民。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要依靠人民传承民族文化,首先要搞懂为谁传承的问题,把握群众的实际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民需求的重心已经逐渐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因此,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要把握群众诉求,进一步深挖阿露窝罗节中的人文精神,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为后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文化工作者应该积极借助网络空间,及时发布阿露窝罗节的活动流程、活动内容及参与方式,将节日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日程中;通过有效的文化交流,丰富本族居民的文化生活,助力当地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加强文化创新

  当下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交流愈加密切,因此,要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推动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结合,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确保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其生命力。在传承民族文化时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文化传承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而是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民族文化要立足于时代,创新文化形式,才能延续下来。因此,要坚持优秀的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结合时代发展情况,吸收优秀的、与时代契合的部分,主动借鉴优秀文化形式进行发展。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种高度开放的文化体系,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赋予了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民族文化深化改革中,要借鉴文化发展新形势,铸就强大的民族精神。云南省委、省政府要大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投入和资金保障力度,创造新一轮的文化繁荣现象。

  阿昌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而阿露窝罗节又是阿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阿露窝罗节文化,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努力建设幸福美好阿昌族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小厂乡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梁其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