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历史之巴拿马篇(第一期)

  (一)巴拿马共和国简称巴拿马,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国家,总面积为75517平方公里,首都是巴拿马城。印欧混血种人占65%,其他依次为非裔12%、欧裔10%、华裔7%、印地安人6%,全国划为10个省和5个印第安居民区。巴拿马地峡原为奇布查、加勒比等印第安人部落聚居地,1501年巴拿马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属新格拉纳达总督区。1821年巴拿马独立,成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一部分。1830年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解体后成为新格拉纳达(后称哥伦比亚)共和国的一个省,1903年美国在击败英、法后与哥伦比亚政府签定由美国修建和租借运河的条约,哥伦比亚议会拒绝批准。1903年11月3日美军在巴拿马登陆,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成立巴拿马共和国。11月18日美国取得修建和经营运河的永久垄断权和运河区的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权,并在巴拿马中部的蜂腰地区开凿一条运河,于是运河区在巴拿马地区成为”国中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巴拿马强租134处军事基地,1947年后陆续归还一部分。1989年5月巴拿马大选,执政党和在野党均宣称获胜,因而选举结果无效。经美洲国家组织斡旋后,8月31日罗德里格斯出任临时总统。12月15日反对美国占领的诺列加被任命为政府首脑,20日美军入侵巴拿马,21日受美国庇护的原反对派总统候选人恩达拉在美军基地宣誓就任总统。

  

  (二)1990年1月诺列加向美军投降,随后被押往美国受审。1994年10月4日巴拿马议会通过宪法修改草案,规定取消军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巴拿马共和国在中美洲的巴拿马地峡上,东连哥伦比亚,南濒太平洋,西接哥斯达黎加,北临加勒比海。国土呈S形连接北美洲和南美洲,巴拿马运河从北至南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有”世界桥梁”的名称。巴拿马国土面积为75517平方公里,国土长度是772公里,宽则在60至177公里之间。海岸线长2988公里,陆界线长555公里。巴拿马共和国土地利用:耕地占8.9%,永久牧场占20.0%,森林和林地占43.0%,其他占28.1%,人均耕地0.6英亩。巴拿马共和国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开采的不多,矿场规模也较小。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汞、铝土、锰、盐、石油等,铜、盐、铝土的储量比较大。截至2013年巴拿马铜矿石储量超过2亿吨,居世界第四位,已探明的铜储量可供开采50年。巴拿马共和国森林资源丰富,而且树种多,其中不乏桃花心木、西洋杉、柚木、红木、雪松等名贵木材。东部大连省森林区分布最广,但是由于缺乏市场及基于国防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理由,未充分开发。据粮农组织2010年估计巴拿马森林面积为429万公顷,占陆地面积的57%。巴拿马共和国划为10个省和5个印第安居民区,省下设县(市),县(市)下设区。

  

  (三)巴拿马现行宪法于1972年生效,历经1978年、1983年、1994年、2004年四次修改。规定国家三权分立,总统为国家元首,通过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得连任,但可隔届竞选。1994年巴拿马修宪取消军队,建立警察部队。2004年再次修宪将国民议会更名为国民大会,并仅保留一个副总统职位。国民大会为一院制,行使立法权,由71名议员组成。议员通过直选产生,任期5年。司法权由高等法院和总检察院行使,高等法院设9名法官,法官任期10年。运河航运、金融服务、科隆自贸区和旅游业是巴拿马经济的主要支柱,服务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巴拿马工业基础薄弱,无重工业。主要有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主要工业有食品加工、服装加工、造纸、皮革等。巴拿马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豆类,香蕉、甘蔗和咖啡为主要经济作物。旅游业是巴拿马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巴拿马运河、美洲大桥、国际金融中心以及被誉为珍珠宝岛的孔塔多拉都是享有盛誉的国际旅游胜地,该地政府很重视旅游业投资,努力改善旅游业。在国内全部外汇收入中旅游业收汇额仅次于巴拿马运河和科隆自由区,旅游区为巴拿马运河的阶梯式大闸门、孔塔多拉旅游胜地、圣布拉斯群岛和雷岛等。巴拿马商品贸易历年均有巨额逆差,主要出口产品为铜矿、香蕉、蔗糖、鱼粉等,主要出口对象为中国、日本、韩国、西班牙、印度等。主要进口石油产品、汽车、机电产品、药品等,进口主要来自美国、科隆自贸区、中国等。

  (四)巴拿马没有军队,负责社会治安和国家安全的是国民警察,也称国民警察总局。1989年美国先对巴拿马施以经济制裁,再派出5万多军队入侵巴拿马,捉走当时的最高领导人,指其贪污和参与贩毒,并解散巴拿马的国防军。[巴拿马新政府不再组建正规军队,仅保留一支1.1万人的准军事部队。巴拿马是海运大国,巴拿马运河担负着全世界5%的贸易货运。巴拿马对6-15岁儿童实行义务教育,巴拿马原住民集中的山区省份(如牛口省、大连省、桑布拉斯等地)有疟疾发生,市区极少见,偶有出血性登革热、结膜炎等传染性疾病的病例。因气候炎热,成人有湿疹、皮肤方面的疾病,该地尚未发现禽流感疫情。巴拿马城卫生及医疗水平尚可,除急诊外一般就诊须事先预约,只是该地守时观念差,候诊时间长,诊疗费用高(私立医院挂号费为30-40美元)。有正式工作的人员可加入巴拿马社会保险体系,优惠较大。巴拿马奉行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的主权与独立,维护民主;保持运河的中立地位;开展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国际合作,推进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关系;广泛吸引外资,通过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扩大出口。在国际事务中巴拿马倡导对话和解,主张依靠联合国和多边主义化解冲突。巴拿马是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七十七国集团”、不结盟运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美洲国家组织、中美洲一体化体系、民主发展联盟等重要国际和地区组织的成员。

  (一)巴拿马于1821年11月28日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加入玻利瓦尔创建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称“地峡省”。1830年大哥伦比亚解体,巴拿马于翌年并入新格拉纳达共和国(即今哥伦比亚)。1945年美国海军“密苏里”号战舰通过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在二战期间为美国太平洋战争建立巨大贡献,特别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后美国通过巴拿马运河迅速补充太平洋舰队。哥伦比亚与巴拿马之间的陡峭印第安山地已经成为臭名昭著的毒品走私走廊,每年数不清的毒品由哥伦比亚境内以及一些南美国家的丛林中的非法毒品生产基地出发,路经此地,一路向北,涌向美国。茂密潮湿的雨林,活跃其中的反政府游击队,这一地区不仅是哥伦比亚与巴拿马两国难以治理的毒瘤,也成为美国的头疼之地。可是就是在这一地区,一百多年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却上演赤裸裸的大国干涉,并为美国的20世纪强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从1897年到1912年15年间美国最为重要的人物,他认为美国应该在世界上扮演积极的角色,也因此制造不少混乱与噪音,为此他在拉美、东亚以及欧洲推行强有力的政策。

  

  (二)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够在中美洲开凿一条能够贯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在备选方案中最合适的地方就是位于巴拿马的中美洲最狭窄的地方,另一个可供选择的地方是在巴拿马北面的尼加拉瓜,罗斯福总统提名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来研究到底在什么地方开凿运河更好。工程师们认为完成那条已经于19世纪80年代由法国人开始开凿的巴拿马运河最划算,但美国必须从法国公司手里购买这里的土地和开凿运河的权力,而这笔费用是很高的,大致需要一亿多美元。所以委员会决定在尼加拉瓜修建运河相比之下更为合算,这项建议提交给国会审议。众议院很快就通过在尼加拉瓜修建运河的建议,而就在此时运河开凿费用远远超过预算的法国公司扛不住了,他们主动降低对那块土地和开凿运河权力的要价,陷入困境中的法国人认为毕竟得点钱总比什么也捞不到要好。罗斯福总统对此非常高兴,他转而支持在巴拿马修建运河的计划。而且就在参议院即将开始对专门委员会的建议进行辩论时在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一次火山暴发,一座城市被毁灭,约3万人遇难。很快有报道说另一处火山也即将暴发,并威胁一座城镇,这座火山就位于尼加拉瓜。尼加拉瓜总统否认在他们国家有任何火山活动,但尼加拉瓜的邮票中有一张表现的就是活火山的图片。情况急转直下,这张小小的邮票削弱人们对在尼加拉瓜修建运河的支持,于是参议院转而通过在巴拿马修建运河的计划,众议院也改变他们此前所作出的决定,通过参议院支持的方案。

  (三)但在当时巴拿马属于哥伦比亚的一个州,为了在哥伦比亚所属的巴拿马州修建运河,美国与哥伦比亚展开谈判。双方就开凿巴拿马运河的谈判并不顺利,在谈9个月后美国威胁说要终止与哥伦比亚谈判,转而与同样具备运河开凿条件的尼加拉瓜谈判,这一威胁获得成功。1903年1月哥伦比亚政府与美国签署一项条约,该条约同意美国在巴拿马开凿运河,并划给美国一块十公里宽的贯穿巴拿马的运河区域,美国可以使用这一区域一百年。作为交换时美国应向哥伦比亚支付1000万美元,另外每年还要向哥伦比亚支付25万美元。条约签订之后美国大喜过望,参议院在两个月内就通过这项条约,但令美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哥伦比亚参议院却拒绝这项条约,理由是哥伦比亚政府想要更多的钱。为此罗斯福总统愤怒了,他大骂哥伦比亚人为“拉丁佬”,说他们就像公路强盗那样竭力地“阻止我们”。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向具有巨大野心的西奥多·罗斯福早已将修建巴拿马运河的当作其世界政治谋划的一部分,当然再不可告人的动机都会有冠冕堂皇的外表。为了包装他的野心,西奥多·罗斯福公开的表示是:“我认为哥伦比亚不能永远被隔绝于文明社会的康庄大道之外。”但即便如此到了这个时候罗斯福已经彻底失掉之前文质彬彬的外交礼仪,准备直接与巴拿马展开联系,以便修建运河。

  

  (四)恰巧此时在巴拿马正酝酿一场要摆脱哥伦比亚统治获得独立的起义,美国虽然没有承诺支持这样的起义,但却明显希望巴拿马的起义能够成功。为此美国暗中派人去和巴拿马的反政府军队接触,支持他们闹独立,并示意将保证他们的成功。巴拿马当地的起义首领叫曼纽尔·阿马多尔,他得到美国律师威廉·克伦威尔的积极支持。在美国的暗中支持下克伦威尔律师向曼纽尔·阿马多尔提供大量金钱,甚至为其起草独立宣言和宪法草案。而阿马多尔也利用这些金钱顺利收买哥伦比亚驻巴拿马城的指挥官和巴拿马州州长,让他们同意在曼纽尔·阿马多尔宣布起义的当天就乖乖地束手就擒。阿马多尔成立一支由铁路工人和消防员组成的小规模部队,起义军准备在1903年11月4日占领巴拿马城。1903年11月3日曼纽尔·阿马多尔发出起义的信号,巴拿马独立战争开始了。正如事先安排的那样这场独立战争顺利得异乎寻常,传来些许枪声,但没有人受伤,因为双方绝大多数射击都是朝天放的,而哥伦比亚在巴拿马的官员很快就被捕了。

  (五)11月4日阿马多尔发表独立讲话,他说:“昨天我们是哥伦比亚的奴隶,今天我们自由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兑现他的诺言。巴拿马共和国万岁!罗斯福总统万岁!”哥伦比亚眼见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巴拿马州竟然悍然宣布独立,当然不可能无动于衷,马上表示将出动军队镇压。此时此刻美国表态了,这位美洲老大竟公然派出几条军舰前往巴拿马海域进行实弹演习,并警告哥伦比亚称:“如果一旦出兵镇压巴拿马独立,美国将果断派兵干涉。”除此以外美国还在11月6日表示承认巴拿马的独立地位。此情此景赤裸裸的国际政治丛林社会就这样展现在眼前,但面对强悍的美国时哥伦比亚又能怎样,所做的也只有忍气吞声。于是巴拿马顺利获得独立,随即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11月18日与在巴拿马进行运河开凿的法国公司签署一份条约,确立美国修建并掌管一条经过巴拿马的运河的权力,同时享有在运河区10英里宽的区域内行使“名义上的主权”。面对美国如此作为时美国羽翼下新生的巴拿马政权几乎傻了眼,并提起抗议,但对于此等的抗议有何等功效我们可想而知。而这个新条约在其后也遭到巴拿马后续政府的谴责,称其为“没有巴拿马人签署的条约”。对于这一条约时罗斯福一直津津乐道,并一直炫耀是他“获得运河”,并宣称1914年的这项外交与工程成就足以“与购买路易斯安那和获得得克萨斯相提并论”。

  (一)曼努埃尔·阿马多尔·格雷罗(1833年6月30日——1909年5月2日)是哥伦比亚医生、保守主义政治家、巴拿马共和国首任总统,1833年出生于新格拉纳达共和国的图尔瓦科,后迁至埃斯平沃尔(今巴拿马共和国科隆市)。早年曾学医,1855年开始工作,曾担任巴拿马铁路医疗中心主任,后从政并加入哥伦比亚保守党。1868年竞选哥伦比亚总统获胜,但遭军人反对未能任职,1886年被任命为巴拿马省省长。1903年在美国政府的策动下格雷罗参与到巴拿马省独立运动当中,并很快成为头面人物之一,与美国政府和法国工程师菲利普·让·布瑙-瓦利拉合谋,准备发动独立革命,1903年7月格雷罗与其同伙在巴拿马成立所谓“革命委员会”,9月前往纽约商订行动计划。10月美国接管法国运河公司开凿运河租让权后通过瓦利拉向格雷罗提供50万法郎经费、军事行动计划、密电码、独立宣言、新宪法草案等,格雷罗再在此期间设计巴拿马国旗。10月~11月革命委员会在美国海军的保护下发动一场反对哥伦比亚政府的叛乱,哥伦比亚政府立即派兵镇压。11月2日美国下令将四艘军舰开抵科隆市和巴拿马城,控制巴拿马铁路,切断哥伦比亚援军的去路。次日格雷罗及其同伙发动政变,逮捕巴拿马省长和哥伦比亚军队指挥官。11月4日巴拿马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巴拿马独立并成立临时政府,格雷罗担任临时总统,6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承认巴拿马共和国政府。

  

  (二)格雷罗担任临时总统后不久就派其外交代表菲利普·让·布瑙-瓦利拉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华盛顿达成巴拿马地峡运河条约(即《海-布瑙·瓦利拉条约》),根据该条约时美国在巴拿马地峡获得十分广泛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一条16公里宽地带的领土,并延伸至该地两端3海里的海域,以便修建、维护、运营和保卫通过地峡的运河。美国还有权获得运河运营所必需的其他地域或水域,并在巴拿马城享有特殊权利。在运河区内美国享有“所有的权利、权力和权威”,而美国要保证巴拿马的独立,但有权干预巴拿马内部事务。美国为其所获得的权利一次性付给巴拿马1000万美元,并在条约批准后9年开始每年付25万美元给巴拿马政府,通过这些条款让巴拿马共和国事实上成为美国的保护国。1904年2月格雷罗正式当选为巴拿马共和国第一任总统,格雷罗执政时严重依赖美国的军事和政治支持,使国家的政治生活深受美国影响。1904年格雷罗以美国宪法为蓝本颁布巴拿马宪法,并在美国外交使团的建议下解散巴拿马军队,成立国民警卫队,以维护国内治安。发行巴拿马货币巴拿马巴波亚,并宣布其与美元等值。此外格雷罗还倡导社会福利,当政期间积极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灭蚊虫传播的疾病。格雷罗在1908年卸任,一年后在巴拿马城病逝,享年76岁。

  (一)巴拿马运河条约又称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是巴拿马军政府领导人奥马尔·托里霍斯·赫雷拉与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于1977年9月17日签订的关于巴拿马运河主权过渡的条约,以取代原1903年签订的旧条约。同年10月1日新条约生效,有效期到1999年12月31日。新条约规定巴拿马运河由两国官员组成的运河管理委员会管理,运河区的司法和移民机构、海关、邮局等逐步交由巴拿马管辖和经营,新条约期满后由巴拿马承担运河的管理和防务。1978年4月18日美国参议院以68票对32票批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这一条约将取代美国在1903年强加给巴拿马的不平等的《美巴条约》以及一切有关的修正案,新条约规定在该条约1999年12月31日期满以前这段期间内巴拿马将逐步收回对运河及运河区的完全的管辖权。新条约生效后在运河区将升起巴拿马国旗,原运河区的司法、移民机构、海关、邮局等将交由巴拿马管辖。同一天美国参议院还以73票对27票通过一项如下内容的提案:“根据新条约和中立条约的规定,根据不干涉原则,美国为行使保证巴拿马运河开放、中立、安全和通行的权利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只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不是有意要干涉巴拿马内政或干涉它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也不能被解释为是进行这种干涉的一种权利。”

  

  (二)这项提案的提出是为了缓和美国参议院在3月16日批准巴拿马运河中立条约时附加的一项“德孔奇尼修正案”在国内外所引起的强烈反应,这项修正案规定美国在2000年以后有权在巴拿马运河区驻扎军队和为保卫运河中立而单方面地“使用军事力量”。这项修正案的通过曾引起巴拿马政府和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拉美国家以及第三世界其他国家的极大关注。巴拿马政府首脑托里霍斯曾就此写信给联合国各成员国政府首脑,对美国的修正案表示关切。他还在对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记者发表谈话时指出美国参议院通过的上述修正案是对巴拿马国家主权的威胁,是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在美国的翻版。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和巴拿马运河中立条约是巴拿马政府首脑托里霍斯和美国总统卡特在华盛顿签署的,巴拿马已通过公民投票批准这两项条约。美国参议院从2月8日开始就批准这两项条约问题展开长时间的辩论,在辩论期间一批持反对态度的参议员设置种种障碍,提出这样或那样的“修正”、“保留”、“条件”和“谅解”等等,极力阻挠参议院原封不动地批准条约,上述的“德孔奇尼修正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笼的。

  (三)历史上巴拿马曾经是哥伦比亚共和国的一个省,1903年11月3日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而独立,15天后签订一个由美国占领运河区的《美巴条约》。次年美国在运河区动工,1914年完工,1915年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国土中得到一块殖民地。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公里,横切美洲大陆,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使两大洋沿岸航程缩短一万多公里。19世纪末美国同西班牙作战时美国停泊在西海岸的军舰,绕道南美洲,航行60多天才到达加勒比海参战,运河通行后船舰横越两大洋仅需8小时。巴拿马前外长、收回运河条约的重要谈判者卡洛斯·洛佩斯在3日逝世,享年79岁,这个消息是洛佩斯的家人在4日向当地媒体透露的。“托里霍斯-卡特条约”因由托里霍斯与美国总统卡特签订而得名,是关于巴拿马运河主权过渡的条约。条约规定从1999年12月31日中午起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承担起运河的管理和防务工作。巴拿马运河位于美洲巴拿马共和国的中部,它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运要道。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宽150米至304米。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船舶通过运河一般需要9个小时,可以通航7.6万吨级的轮船。

  

  (四)巴拿马地处北美洲与南美洲的交界处,地区优势明显,左临太平洋,右临大西洋,最宽的陆域宽度只有80多千米,这一切使得巴拿马成为沟通两大洋的理想之地。早在16纪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就曾下令进行巴拿马运河开凿的测量与调查,到了1879年在法国巴黎召开审查巴拿马运河问题的国际代表会议,决定由法国政府全面负责进行开凿运河。1880年1月1日法国的"全球巴拿马洋际运河公司"宣布正式开工挖凿巴拿马运河,然而因流行病的发生、蔓延以及财政上的重重困难,挖凿工程终于在1889年停顿,在以后的时间里美、英、法三国围绕着巴拿马运河的开凿问题展开激烈的争逐。1901年美国迫使英国就范,缔结《海一庞斯福特条约》,同时废除1850年签订的保证两国对巴拿马运河拥有平等权的《克莱敦一布尔尼条约》,美国从此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巴拿马运河的特权。1903年在美国的策划下哥伦比亚共和国巴拿马地区的一些人发动政变,宣布成立巴拿马共和国。同年11月18日美国与巴拿马签订不平等的美巴条约,规定美国以一次偿付1000万美元和9年后付给年租25万美元的代价取得永久使用巴拿巴运河区(约14.74万公顷)的权利,除了这一权利之外美国还得到修建铁路和设防驻军的权利。

  (五)在法国原先开凿运河航道的基础上美国又继续投资3.87亿美元,雇佣数十万人挖凿运河。在整个挖凿施工过程中来自世界各国的劳工都为开凿巴拿马运河付出血汗,当时的劳工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劳动,曾先后有7万名巴拿马和其他国家的劳工死亡。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竣工,1915年通航,1920年起运河成为国际通航水道。由于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航程比原来缩短5000千米至10000千米,现在每年有1.2万至1.5万艘采自世界各地的船舶经过这条运河。巴拿马运河通航以来美国一直控制着运河航行等各个环节,直至今日管理运河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巴拿马运河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的总负责人由美国人担任,副手是巴拿马人,运河的全部引航员由美国人充当。为了夺回运河的管理权,巴拿马人民不断进行英勇斗争,1946年1月9日巴拿马曾爆发震惊世界的反美爱国斗争。在巴拿马人民坚持不懈的反抗与斗争下美国政府终于和巴拿马政府签订《巴拿马运河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时美国应在1999年前把巴拿马运河及运河区全部归还巴拿马,美国驻扎在运河区16个基地的军队将全部撤走,运河收回后巴拿马政府将另外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处理运河事务。

  (一)在殖民时代巴拿马地峡是连接太平洋与西班牙宗主国的交通枢纽,每年一度的波托弗洛交易会吸引着欧洲各大商行的代理商,在这里成吨的秘鲁白银与欧洲货物进行着有利可图的交易,巴拿马因商业和海运而日益繁荣,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它从属的地位。早在15世纪征服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瓦斯科·科尔特斯就提出过修建运河的主张,但未指明适合开凿的地点。后来在瓦斯科·努涅里·巴尔沃亚征服巴拿马之后,1523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明确提出开凿一条中美洲运河的主张。1534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下令对巴拿马地峡进行勘查,西班牙人沿着山脊用鹅卵石铺出一条穿越地峡的驿道,算是为开凿作了准备。从18世纪开始西班牙殖民政府陆续派员勘查四个备选地点——墨西哥南部的特万特佩克地峡(1771年)、哥伦比亚西北部的阿特拉托河附近的某个地点、尼加拉瓜地峡、巴拿马地峡,然而到1814年当西班牙终于决定开凿运河时拉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却打乱整个计划。1823年由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五国组成的中美洲联邦共和国成立,它正式向美国提出援建运河的请求,次年6月拉美自由之父西蒙·玻利瓦尔在巴拿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中美洲运河的开凿正式提上日程,在拟议的四个开凿地点中巴拿马地峡以最窄(61公里)、尼加拉瓜地峡以及尼加拉瓜湖和圣胡安河资源利用逐渐成为众望所归。

  

  (二)在经济上开凿运河的好处不言而喻,随着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运日益发达,一条更为便捷的航路显然会带来很多好处,如果运河开通后纽约至旧金山的航程可以缩短16%,利物浦至旧金山的航程缩短43%,而纽约至悉尼的航程也缩短28%,意义非凡。下令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是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这是他任内的主要功绩之一,他也因此被美国人民雕入总统山。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建成,自1914年通航至1979年间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不过在1979年运河的控制权转交给巴拿马运河委员会(由美国和巴拿马共和国共同组成的一个联合机构),并于1999年12月31日正式将全部控制权交给巴拿马。运河的经营管理交由巴拿马运河管理局负责,而管理局只向巴拿马政府负责。巴拿马运河的开凿过程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多少年来帝国主义一直试图控制拉美国家,包括这些国家的主权领土、能源、交通等等一系列经济来源。处在这一地区的巴拿马共和国曾经就是一个受到扩张、侵占的国家,巴拿马人民在历史上总是陷入复杂的国际角逐,巴拿马运河就是最好的见证。19世纪巴拿马地峡处于哥伦比亚共和国的管辖之下,1831年-1858年哥伦比亚改称为新格拉纳达,这个年轻的小国显然希望未来的运河能在它的版图之内,但其有限的财力又无法支撑如此浩大的工程,于是借重外部力量成为合理的选择。然而拉美民族天生的敏感使得新格拉纳达政府小心地规定开凿运河的租让权只能交给民间公司,而不允许外国政府介入。

  

  (三)1838年一家法国公司曾派人对巴拿马地峡进行勘测,因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而作罢。1843年新格拉纳达政府照会英、法、美、荷、西班牙等国,提议由它们合建巴拿马运河,并由各国共同保证运河未来的中立地位,但除美国以外各国均未予理睬。早在1835年美国即与新格拉纳达就开凿运河一事进行过磋商,当时无果而终,这次新格拉纳达旧事重提后美国自然乐于接受。1846年12月12日经过历时一年的谈判后美国与新格拉纳达缔结《美国、新格拉纳达和平、友好、航海及通商条约》,也称《彼得拉克-马利亚里诺条约》,条约共36条,有效期为20年。其中第35条规定美国获得以下权利:美国公民、船只、商品在其境内可以享有新格拉纳达公民所能享有的种种权利(全部免税、特权和豁免),通过巴拿马地峡的美国旅客、邮件和商品也应给予同等优惠,将来在巴拿马修建任何交通设施时其通行权或过境权应对美国政府和公民自由开放,新格拉纳达政府不得向美国公民征收高于新格拉纳达公民的通行费用,对美国商品也不得征收进口税。在此基础上美国政府也对新格拉纳达作出三项承诺:保证巴拿马地峡地带的完全中立;保证未来运河的自由通行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中断或受到阻碍;保证新格拉纳达政府拥有巴拿马地峡的主权和财产权。考虑到新格拉纳达政局动荡,为防意外的美国人也还留了几手,1848年美墨战争结束后美国与墨西哥签订《瓜达卢佩-伊达尔哥条约》,掌握在特万特佩克地峡开凿运河的权力。1849年又与尼加拉瓜签订《斯夸尔条约》,取得开凿尼加拉瓜运河的特权。

  (四)1849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后经济飞速发展,运河的开凿日益受到各方关注,羽翼未丰的美国预见到英国可能会参与开凿运河的争夺,于是未雨绸缪,抢先向英国提出未来巴拿马运河中立化的建议,得到英国热烈响应。1850年4月19日美国国务卿约翰·克莱顿与英国全权代表亨利·布尔沃在华盛顿签订《美国和英国关于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的条约》,规定:美国和英国均不得对前述通航运河为自己取得或维持任何排他性的控制,同意任何一方均不得在该运河的要冲地区或附近建立或维持任何要塞,也不得对中美洲的任何部分实施占领和统治。条约承诺当缔约双方发生战争时任何一方也不能向对方封锁运河,美英两国共同负责保护任何一方修建运河工程的财产不受侵犯,运河完工时双方将保护它,使其不受阻碍、劫夺或不公允的没收,双方共同保证运河的中立,以使该运河永久自由开放,所投入的资本稳固可靠。通过这一条约后美国排除英国以武力独占运河的危险。然而《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是一个充满妥协和折衷的外交文件,存在许多漏洞,它虽然使未来的巴拿马运河中立化,但文字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执行中存在极大的争议。1850年美国耗资750万美元在巴拿马地峡修建连接两大洋的铁路,历时五年完工。

  

  (五)1849年一家美国公司准备开凿以格雷敦为终点的横贯尼加拉瓜的运河时英国人援引《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指责美国侵犯受英国保护的印第安人莫斯基托王国的合法权益,致使工程下马,这个挫折让美国人认识到也许在巴拿马地峡开凿运河是一个更为合算的选择。莫斯基托王国是英国殖民者在中美洲的保护国,位于从洪都拉斯特鲁希略到尼加拉瓜北圣胡安的加勒比海沿岸,因当地居民莫斯基托人而得名。西班牙人征服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后这个地区仍由上著酋长统治,17世纪中叶英国的海盗、伐木者和商人在莫斯基托海岸活动,建立据点。1678年英国殖民者在布卢菲尔兹建立保护领地,运进大批牙买加黑人开发种植园。1786年根据英国、西班牙伦敦协定,英国放弃莫斯基托海岸。中美洲独立后随着英美两国对运河开凿权争夺的加剧,1841年英国再次占领莫斯基托海岸和巴亚群岛,1848年占领运河线路东端的北圣胡安,并利用土著首领建立在英国保护下的莫斯基托王国。美国对此强烈反对,两国于1850 年签订《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根据条约时双方不得谋求对中美洲任何地区的占领,两国均有权使用将来修建的运河。英国迟迟不履行条约,直到1859年11月才同洪都拉斯签订条约,将莫斯基托海岸一部分归还洪都拉斯,并承认洪都拉斯对巴亚群岛的宗主权。1860年1月英国与尼加拉瓜签订马那瓜条约,确认莫斯基托王国的自治地位,1894年莫斯基托王国正式并入尼加拉瓜。

  (六)按照美国与新格拉纳达签订的条约,从1846年起美国公民获得穿过巴拿马地峡的权力,潮水般涌来的美国游客带来美元,但在对北方强邻怀有恐惧的巴拿马人看来这种经济上的输血却几近侵略,1856年发生的一起看似偶然的流血事件就是证明。当年4月15日一名美国人在巴拿马火车站购买西瓜时与摊主发生纠纷,拒付货款,双方遂起争端。由于围观的巴拿马人和美国人情绪激动,冲突很快演变成一场持续数小时的枪战。作客的美国人自然难讨便宜,死伤31人,巴拿马方面伤亡15人。事件发生后美国的特派全权专使警告新格拉纳达政府:如果拒绝迅速赔偿损失,美国将立即占领巴拿马地峡。对此新格拉纳达总统的回答很简单,但却形象地反映弱小民族的微妙心态:“硬要使任何一个地峡的过客有权向我们的公民开枪,而我们的公民必须逆来顺受,这是极不公平的,也是横行霸道的,容忍这种屈辱的民族是不配生存的。”然而爱国的冲动和激情的表白无法掩饰国家的虚弱,7月2艘美国巡洋舰“独立”号和“圣玛丽”“号驶抵巴拿马,1856年9月19日16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登陆,占领巴拿马火车站,这才让激动的新格林纳达政府平静下来。1857年2月两国开始谈判,美国代表提出巴拿马城与科隆城应成为自治的自由港,两国共管以巴拿马铁路为中心的宽约40公里的地峡,巴拿马湾的某些岛屿要割让给美国,赔偿美国公民在事件中的一切损失。美国代表也表示如果新格拉纳达政府接受这些条件,美国愿支付200万美元作为补偿。

  

  (七)然而新格林纳达政府显得毫无诚意,除赔偿外它拒绝接受其它条件,谈判一直拖延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才正式达成条约,1861年已改名为哥伦比亚的新格拉纳达承诺赔偿美国41万美元。1867年1月23日因1848年的条约行将期满,哥伦比亚照会美国,要求重新谈判。12月哥伦比亚将新约草案交给美国审议,该条约规定:哥伦比亚同意美国承建巴拿马运河,提供修建运河的地区,对未来运河的中立。由两国实行共同防御,但此时的美国忙于南北战争的重建和1868年的总统选举,因此迟至1869年1月14日后条约才正式签署。按照这份新约时哥伦比亚将巴拿马运河开凿权及运河地区租让给美国,租期100年,期满后归还哥伦比亚,美国政府不得将租让权转让给它国,仅可转让给私营公司。浮躁的哥伦比亚舆论认为条约迁就美国的利益致使群情激奋,3月哥伦比亚国会否决这个条约。1870年1月两国签订一个补充条款,规定美国军舰可以随时通过运河而对美国的交战国则实行关闭政策,哥伦比亚舆论又认为这一条款事实上使哥伦比亚成了美国的军事盟友而要求修改,结果被美方拒绝。美国的强硬态度令哥伦比亚政府感到失望,哥伦比亚舆论则认为山姆大叔根本不急于修建运河,而只是对独霸运河区感兴趣。山姆大叔是美国的绰号和拟人化形象,一般被描绘成为穿着马甲礼服,头戴星条旗纹样的高礼帽,身材高瘦、留着山羊胡,帅气、精神矍铄的欧洲裔老人形象。

  

  (八)为了“惩罚”美国,哥伦比亚政府改弦更张,转而把目光投向欧洲大陆,开始积极与欧洲国家商讨开凿运河的可行性。恰逢1869年由法国主导的苏伊士运河通航让欧洲金融资本顺理成章地将目光转移到中美洲,1876年由法国控制的洋际运河工程国际公民协会在巴黎成立,着手对巴拿马运河的开凿进行相关论证,此举得到哥伦比亚政府的认可。不久协会派出以法国军官吕西安·怀斯中尉为首的调查团赴巴拿马进行实地考察,怀斯的活动能力很强,1878年3月20日他居然以协会的名义成功地与哥伦比亚政府达成由法国来承建巴拿马运河的协议。规定:协会必须在五年内组成运河工程公司并完成运河工程的勘测,从第五年开始的12年内应当建成巴拿马运河;运河通航后哥伦比亚政府每年可从运河公司的收益中按比例提成,头25年为每年5%,此后三个25年分别为6%、7%、8%,但最低数字每年不得少于25万美元;租让期为99年,期满后运河即归哥伦比亚政府所有,期满以前租让权可转给其它公司,但不得转让给其它大国政府。1879年5月协会邀请因规划组织开凿苏伊士运河而声名鹊起的法国著名外交官费尔南德·德·雷赛布为主席,召开审议巴拿马运河问题的国际会议,英、美、德等国的代表也分别与会,会议不顾美国代表的强烈反对,通过开凿巴拿马运河的决定。7月5日法国洋际运河工程总公司正式成立,得到开凿运河的租让权,开始积极筹备运河工程。

  

  (九)在雷赛布的领导下法国洋际运河公司经过数年的准备,制定8套施工方案,最后定于1883年2月正式动工开凿巴拿马运河。整个工程由雷赛布本人亲自主持,这使欧洲的投资者深怀信心。雷赛布是职业外交家,1825年以来历任驻里斯本副领事助理、亚历山大领事、开罗领事、巴塞罗那总领事,最后升至驻马德里公使,因为曾在埃及、突尼斯长期工作让雷赛布在阿拉伯世界中享有相当高的威信。1854年埃及总督赛义德帕夏授权雷赛布开凿苏伊士运河,雷赛布详细研究拿破仑远征埃及期间法国工程师勒佩尔对苏伊士地峡的考察报告,定下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开辟直接通道的施工方案。由于准备充分、资金到位让运河的工程进展顺利,1859年4月25日动工,到1869年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就正式通航。苏伊士运河的成功修建使雷赛布的声誉达到顶峰,他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得到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和印度星形勋章,英国皇室授予他伦敦荣誉市民称号。往昔的成功令雷赛布十分陶醉,他机械地照搬修建苏伊士运河的成功经验,而对巴拿马的特殊地形估计不足,在没有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草率地制定施工方案,结果酿成一场灾难。巴拿马地峡是热带雨林气候,潮湿闷热,丛林密布,交通闭塞,地形复杂,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起码的施工条件。当来自55个国家的4万施工大军进驻之后人们才发现那里简直是一个人间地狱:参天的密林中毒虫遍布令人难以容忍,炎热的天气使可怕的疫病蔓延开来,夺走大批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生命,在加通水闸附近的希望之山上林立的墓碑令人不寒而栗。

  (十)比炎热气候和恶劣环境时更可怕的是人为的失误,起初雷赛布照搬苏伊士运河的经验,认为可以利用巴拿马地峡众多的湖泊修建一条海平式运河。谁知施工四年之后法国人才发现巴拿马地峡临太平洋一端的海面,要比加勒比海一端低出20多厘米,根本无法修建海平式运河,这个过迟的发现给法国洋际运河公司以致命的打击。最令雷赛布烦心的还有美国人的拆台,运河的设计走向与美国人经营的巴拿马铁路平行,这主要是为了便于运输物资,但美国人根本不予配合。铁路部门对运河物资的配送百般设障,消极对待,最后逼得法国运河公司不得不以2550万美元的天价买下这条仅值750万美元的铁路。但留用的美国员工继续捣乱、破坏怠工,致使铁路根本无法正常运营。最后法国运河公司在经营管理上也出现问题,以雷赛布为首的高管层在工程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却大肆侵吞公开发行的运河股票资金。为掩盖真相继续增发债券,公司动用大笔金钱贿赂官员,法国政府先后有150名部长和议员接受贿赂。然而纸包不住火,到1889年法国洋际运河公司山穷水尽,不得不宣告破产,雷赛布本人也上了法庭。1894年9月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法国政府牵头另组一家公司来接手运河工程,决定将原来的海平式运河改成水闸提升式运河。但是由于雷赛布的工程仅完成三分之一,预算超过原计划一倍以上,剩下的三分之二又是最艰难的地段,而距离原定的竣工日期只有6年。眼看无法按期交工,1898年11月法方不得不请求哥伦比亚政府将工期宽限至1910年10月,为此法国愿意支付2000万法郎作为补偿。

  

  (十一)2月哥伦比亚政府派代表尼科拉斯·埃斯格拉来到巴黎,他充分体谅法方的困难,提出只要补偿500万法郎即可,这样法国人就以比较有利的条件得到延期4年竣工的权力,虽然如此但完成巴拿马运河仍然是杳然无期。本来美国政府就对法国如此轻易地得到巴拿马运河的租让权感到不满,时任美国总统的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1822年10月4日——1893年1月17日)指出:“美国必须把巴拿马运河控制在自己手中,它决不能放弃这种控制而将运河交给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在美国中以阿尔弗雷德·马汉和西奥多·罗斯福为代表的海权论者非常重视巴拿马运河的战略地位,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新式战列舰“俄勒冈”号为了从西雅图赶往古巴参战居然要绕道合恩角,这一事实极大地刺激美国政府和舆论。为了向哥伦比亚和欧洲国家施压并与法国运河公司抗衡,美国也组织一个巴拿马运河工程临时协会,由南北战争的著名将军、前总统尤利塞斯·格兰特为主席。1880年美国2艘巡洋舰驶抵哥伦比亚港口“访问”并炫耀武力,1881年2月美国与哥伦比亚签署一项协定:两国应在巴拿马地峡的战略要点建立海上军事防卫据点,这些据点平时由哥伦比亚人守卫,战时则由美国海军陆战队负责。不过这项协议很快又被哥伦比亚国会否决。为了纾解美国的压力,哥伦比亚呼吁欧洲国家共同保证巴拿马运河的中立地位,但这一要求遭到美国政府的坚决抵制。这时的美国逐渐意识到原来的“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是一个束缚,于是策划抛开英国,独享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

  (十二)在1898年的美西战争之后美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成为世界强国,而英国却深陷于布尔战争的泥潭,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政府决定放弃原来对巴拿马运河的分权要求,以换取美国的外交支持。1898年12月到1900年2月5日英美两国历经旷日持久的谈判后终于签署《美国和英国关于促进建造通航运河的条约》,也称《海约翰-庞斯福特条约》,以取代原来的“克莱顿-布尔沃条约”。新约确立美国主持开凿巴拿马运河并享有制定运河管理规定的特权,英国只保有运河通航的自由权。12月20日美国又抛出三个修正案,进一步强化对运河的控制,英国亦无条件接受,至此美国完全排除英国的干扰,可以专心对付法国。法国人在开凿巴拿马遭遇滑铁卢后,1899年8月美国派一个以海军专家约翰·沃尔克为首的技术委员会来到巴黎与法国政府接触,探寻转让运河租让权的可能性。次年4月又提出收购法国运河公司的要求,但遭到该公司总经理于坦和法国政府的拒绝。此后美国加紧向法方施压,1899年12月27日美国新泽西州成立一家巴拿马运河公司,展开大规模游说活动,为收购法国运河公司制造舆论。此招未能奏效,美国转而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故意放风说要与尼加拉瓜合作,另建运河与巴拿马运河抗衡。这个故意散布的假消息收到奇效,被吓懵的哥伦比亚驻美公使马丁内兹·席尔瓦在未请示本国政府的前提下就匆忙草拟一个将法国运河公司的租让权转让给美国的协议,建议由美国代替法国开凿运河,租期为100年,期满后可续租。美国可以在运河区驻军,每年只需支付给哥伦比亚政府60万美元。

  

  (十三)席尔瓦的草率方案遭到哥伦比亚政府的严厉批驳,但它的内容却意外地泄漏出去,成为美国要胁哥伦比亚的一张王牌,席尔瓦因此很快被撤职。为了给内外交困的法国运河公司施压,1901年12月美国议会开始讨论拨款建造尼加拉瓜运河的问题,这对巴拿马运河的开凿造成很大冲击,迫使态度强硬的法国运河公司总经理于坦辞职,新任总经理莫理斯·博无意与美国人叫板。1902年1月4日在征得公司董事会同意后莫理斯·博电告美国政府,愿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其财产和租让权。1月28日美国国会授权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完成对法国运河公司的收购,但转让还须得到哥伦比亚政府的同意后才能生效。这时哥伦比亚新任驻美公使文森特·孔查接到本国政府指示:只要美国付给法国的4000万美元中有一半属于哥伦比亚,可与美国进行谈判。哥伦比亚政府的方案是:将宽度为6英里的运河区划归美国,租借期为99年,期满后运河由哥伦比亚收回,不得续租;运河治安由各国军警负责,租金也需相应提高。但这个方案遭到美国的坚决反对。6月28日美国通过《斯普纳法案》,规定美国以4000万美元取得法国运河公司的财产,并对运河区的治安作出符合美国利益的规定。法案强调如果哥伦比亚政府拒绝上述建议,美国就着手开凿尼加拉瓜运河,并立即拨款1000万美元筹备工程。此时巴拿马已经出现由美国策动的独立运动,内外交困的哥伦比亚却幻想借助美国的力量平定叛乱,于是训令孔查立即接受美国的要求,并且只索取1000万美元及每年60万美元的租金。消息传出后哥伦比亚舆论哗然,孔查更是拒绝执行。

  (十四)11月15日哥伦比亚外长保拉再次训令孔查无条件接受美国的建议,孔查以辞职作为抗议,11月28日他竟作为精神病人被美国驱逐出境。孔查离职后哥伦比亚驻美公使馆一秘托马斯·埃尔兰继任谈判代表,此人是亲美分子,为使美国满意的他甚至将运河年租金降至25万美元。1903年1月22日美国与哥伦比亚签订《海约翰-埃尔兰条约》,该条约纯粹是席尔瓦草案的粗暴翻版。哥伦比亚媒体一致认为《海约翰-埃尔兰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号召人民起来反对,甚至提出“寸权不能失、寸土不可丢”的口号。美国驻哥伦比亚公使也不得不承认:“哥伦比亚舆论在情绪上是坚决反对批准条约的,他们把这个条约看成是强国企图花几个小钱来剥夺它所享有的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财富。”1903年3月17日美国参议院悍然批准《海约翰-埃尔兰条约》,但8月12日哥伦比亚国会慑于公众压力而否决这个条约。《海约翰-埃尔兰条约》遭到哥伦比亚否决后美国转而策动巴拿马独立,这样在夺取运河的开凿权时就不必再与讨厌的哥伦比亚国会打交道。长期以来巴拿马就存在独立倾向,1821年当巴拿马最终脱离西班牙独立时不情愿地与委内瑞拉、厄瓜多尔一起成为大哥伦比亚联邦共和国的一员,然而巴拿马的上流阶层对于这个纯粹由玻利瓦尔的个人魅力拼凑起来的联邦国家缺乏认同感,为此波哥大的中央政府不得不多次用武力镇压巴拿马的独立运动,其结果是增加仇视和膈膜。

  

  (十五)1830年当所谓的大哥伦比亚联邦共和国烟消云散时巴拿马成了新格拉纳达共和国的一个省,一方面巴拿马的上流阶层抱怨哥伦比亚在与美国的条约中出卖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这个城市的经济又因美国游客的涌入而受益。1896年巴拿马的人口增加到31.6万,铁路的修建和运河工程的展开使巴拿马的上流阶层对未来充满幻想。当美国与法国、哥伦比亚为运河租让权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时巴拿马的上流阶层很忧虑,他们意识到哥伦比亚国内过于激忿的爱国情绪会使运河开凿成功的前景变得暗淡,而当法国运河公司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时巴拿马人深切地感到对自身利益的巨大威胁。与此同时深陷危机的法国运河公司的董事和股东们也为未来感到焦虑,公司的董事兼总工程师菲利普·比诺·瓦里亚为了将公司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给美国而自愿充当后者与巴拿马独立者之间的联系人。瓦里亚的想法得到美国律师威廉·纳尔逊·克伦威尔的赞同,后者是公司大股东的代言人,这样美国、巴拿马独立者和法国运河公司组成一个奇怪的利益共同体。当时由于哥伦比亚政府的固执,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在尼加拉瓜开凿运河,与巴拿马运河竞争。1902年美国会已准备为开凿尼加拉瓜运河拨款,这是瓦里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位能干的法国工程师决心让美国参议员们改变意见。正巧加勒比海的一座活火山喷发后轰动世界,瓦里亚灵机一动,他想起几年前尼加拉瓜曾发行过一张邮票,上面有著名的摩摩通博火山喷发的照片,而这座火山就在尼加拉瓜运河开凿路线附近。虽说摩摩通博是座死火山,但邮票上印有一缕烟围绕着山顶,恰如活火山那样。

  (十六)瓦里亚设法搞到90多枚这样的邮票,把它们分别寄给美国国会的参议员,邮票背后有瓦里亚的亲笔附言:“尼加拉瓜火山活动的官方见证。”意料之中的是当美国参议员们看到邮票后他们果然否决尼加拉瓜路线,如今讨厌的哥伦比亚成了瓦里亚眼中的惟一障碍。为了法国运河公司能卖一个好价而游说美国人支持巴拿马独立运动将是排除哥伦比亚干扰的最好办法,在巴拿马中独立运动的主要首领是大庄园主何塞·奥古斯丁·阿兰戈父子,还有托马斯·阿里亚斯、费德里科·博伊德等人。1903年3月美国陆军部长按照总统的指示派出情报人员到巴拿马地峡协助亲美分子组织独立运动时就看中阿兰戈父子,以他们为首组成了“巴拿马爱国者小组”。5月曾任科隆省长,并长期在美国巴拿马铁路公司任职的曼纽埃尔·阿马多·格雷罗加入“爱国者小组”,成为其首领。6月14日美国《纽约世界报》发表文章鼓吹如果哥伦比亚政府一意孤行,仍然为美国收购法国运河公司的租让权设障,则巴拿马人民为捍卫自身利益,应该脱离哥伦比亚而独立。7月“爱国者小组”开始讨论独立起义的具体计划,8月阿马多到纽约会见克伦威尔和瓦里亚,得到美国政府将会支持独立起义的消息。瓦里亚表示他已得到西奥多·罗斯总统和米尔顿·海约翰国务卿的明确承诺,美国政府将承认巴拿马独立并保护革命者。

  

  (十七)1903年9月1日美国国务院将起义需要的文件等物品交给瓦里亚,包括军事计划、密电码、独立宣言文稿、巴拿马宪法、国旗等等,瓦里亚自己预支50万法郎给阿马多来作为起义经费。1903年10月20日阿马多返回科隆,他虽对此行的成果感到欣慰,但又觉得光凭一个法国人的承诺,就拿自己的命运、事业甚至生命去冒险有些不妥。关键时刻阿马多的妻子多尼亚·玛丽亚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持,这时经过革命者的游说再加上5万美元的赠款后哥伦比亚驻军司令埃斯特万·乌埃尔塔斯决定加入“爱国者小组”,这对起义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很快阿马多又用3.5万美元收买一位哥伦比亚炮艇艇长,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时哥伦比亚政府终于察觉巴拿马政局的异常动向,立即派2名将军率领40名士兵乘一艘炮艇前往科隆,以防非常事变。但此时美国巡洋舰“纳什维尔”号突然开进科隆港,公开阻止哥伦比亚军队进入巴拿马城。1903年11月3日两位将军刚到巴拿马城后下午17时就被已经叛变的乌埃尔塔斯逮捕,阿马多通知美国领事馆称巴拿马已经与哥伦比亚正式脱离关系,阿兰戈父子在巴拿马城的大教堂广场上当众宣布成立巴拿马临时执政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巴拿马上流分子和美国铁路公司的高级职员。当晚巴拿马市议会举行特别会议承认这个新政权,1903年11月4日巴拿马举行群众,宣布独立,推选阿马多为共和国首任总统。

  (十八)巴拿马独立后美国立即催促新政府签订运河条约,瓦里亚被巴拿马政府任命为驻美国公使,授予签订运河条约的全权。1903年11月18日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签订《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关于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的专约》,简称“美马条约”或“海约翰-布诺·瓦里亚条约”。条约规定:美国保证巴拿马的独立,巴拿马把宽10英里、面积1432平方公里的运河区交给美国永久占领、控制,巴拿马湾中的一些岛屿也交给美国使用。美国一次性付给巴拿马1000万美元,自1913年起每年支付25万美元,第三条甚至明确规定巴拿马共和国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这就把运河区变成国中之国。第五条规定美国拥有对巴拿马运河和铁路公司的全部财产的永久垄断权,第八条规定法国运河公司和铁路公司的全部财产和权利均须转让给美国,第二十四条规定今后巴拿马共和国的政治形势无论发生什么变动都将不得影响本条约规定给予美国的权力。条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有权对巴拿马城和科隆城进行干涉,以维护公共秩序。美国人的介入使巴拿马运河工程全面恢复,预算得到控制,工期大大提前。1914年8月15日完成试航,1920年6月12日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在几十年的运河开凿史上共有近3万人因伤病致死。

  

  (十九)在传统的观点看来美国人是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巴拿马运河,并掠夺本应属于巴拿马人民的财富。1903年的条约损害巴拿马的主权,使巴拿马成了美国的保护国,巴拿马人被排除在运河管理机构之外。据巴拿马运河管理委员会的统计称从1914年运河通航后的86年中共有约82.5万艘各种船只通过巴拿马运河,通过运河的货运量约占世界贸易货运量的4.3%。自1920年运河向国际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60年中美国从运河过往船只中收取的费用高达450亿美元,而巴拿马仅得11亿美元。如果说拉美是美国的后院,那么巴拿马就是大门。美国在运河区常驻重兵,先后建立14座军事基地或要塞并成立“加勒比海司令部”,后又扩大为“南方司令部”,负责美国本土以外西半球的三军行动。巴拿马运河区的美军基地有太平洋沿岸的克莱顿堡陆军基地、阿马多堡、罗德曼海军基地、霍华德空军基地和阿尔布鲁克空军基地以及大西洋沿岸的加莱塔岛海军电子通信中心、谢尔曼堡陆军丛林作战训练中心和科科索洛空军基地,冷战时期有6.5万名美军官兵和数千名文职人员部署在运河区内,密度之高可谓全球第一。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巴拿马似乎也应该感谢美国对运河的占领和控制,20世纪初在弱肉强食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弹丸小国巴拿马能够幸免于难,美国的因素无疑是决定性的,在巴拿马的精英阶层看来美国的控制或多或少“是开明和讲道理的”。

  (二十)曾经有一个时期两位巴拿马建国元勋-阿马多与乌埃尔塔斯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后者掌握着一支250万人的军队,以巴拿马的“考迪罗”(首领)自居。阿马多向美国求助,美国大使威胁说如果乌埃尔塔斯试图建立军事寡头统治,美国海军陆战队将予以干涉。无奈中乌埃尔塔斯只得宣布辞职,阿马多趁机解散军队,这从根本上保证巴拿马政体的延续性。最初运河区对美国货物实行免税政策,这对严重依赖关税的巴拿马经济是一个沉重打击,稍后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废除它,代之以“威廉·塔夫脱协定”,允许巴拿马对某些进入美国控制区的货物征税,从而使巴拿马的经济重获生机。在运河管理机构中职员被分为好几个层次,来自美国的白人占据所有黄金级职位,他们的待遇非常优厚,收入免税且薪酬超过美国本土25%以上,食宿、医疗都是免费供应,还可在内部商店买到价格低廉的商品。在白银级职员中主要是来自英属西印度群岛的黑人,绝大多数是巴巴多斯人,他们成群结队地定居下来,这令巴拿马人非常反感。虽然巴拿马人被排斥在运河管理机构之外而并不公平,但他们必须承认巴拿马人尚不具备黄金级职员的技术素养,也不具备黑人的劳动素质,这是客观现实。长期以来巴拿马人已经习惯于把美国看成侵略者,认为这个北方强邻掠夺本应属于自己的财富,然而他们却对自己没有能力单独开凿运河这一关键问题视而不见。

  

  (二十一)事实上巴拿马人无法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历任总统都受到贪污腐化的指控,骚乱是周期性的。为了稳定巴拿马的经济,在1923年和1928年美国两次借款450万和1200万美元给巴拿马政府。1916年美国驻运河总督理查德·布拉奇福德将军还为巴拿马引入公共卫生设备,尽管如此但在运河区之外美国公民经常无缘无故地遭到杀害。至于运河的收益虽然1903年的条约早有规定,但为了照顾巴拿马的利益,美国还是不断加以调整,偿付额在1936年到1945年增至每年43万美元,从1955年起增至每年193万美元,而当年埃及从苏伊士运河总收入中分得的比例只是7%。1977年美国和巴拿马签署《巴拿马运河地位和永久中立条约》时又规定1999年12月31日之前的过渡期,每年从通行税中支付给巴拿马5300万美元,再支付1000万美元为使用费,当运河收入允许时另支付1000万美元作为年金,按照条约时巴拿马几乎不需要任何付出就获得巨大的收益。在运河管理机构中巴拿马人员的比例的逐年上升,曾经高达7000人的来自西印度群岛的职员一再被裁减。1951年新的巴拿马运河公司成立,黄金和白银级区分被废止,美国雇员25%的超额薪酬也被取消。1953年巴拿马又提出实行基于美国标准的单一工资标准,工资等级按1936年的外汇平价计算,其实这个绝对平均主义的计划将导致运河公司完全破产。1973年3月巴拿马为了争取签订一项有利于自己的正当的和公平的条约将巴拿马运河相关问题提交联合国审议,但在形成决议时遭到美国的一票否决。

  (二十二)在巴拿马人看来运河是一个聚宝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巴拿马运河通行能力有限。由于采取水闸提升式而非海平式方法开凿,运河如今只能通过具有2000-3000TEU的载箱能力的第三代集装箱船舶。从1972年开始运河的经营已经出现亏损,技术老化的倾向日益明显,它已经不再是财富的代表,作为一种正在缩水的资产,其收入不到美国GDP的1%。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主权曾进行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斗争,1903年11月8日美国迫使刚刚独立的巴拿马签署两国关于建造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的专约,以一次付给1000万美元和九年后每年支付款25万美元租金的低廉代价,取得运河单独开凿权和运河的永久租让权。巴拿马运河自1880年起开凿,1914年竣工,全长81.3公里。从运河中流线向两侧延伸宽度为16.09公里的地带为运河区,面积为1432平方公里。运河于1920年正式通航,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缩短一万多公里,极具战略和经济价值。运河凿通之后运河区成了“国中之国”,升美国国旗,实行美国法律,由美国总统任命运河区政府总督。那里还建有14个军事基地和各种军事学校,设有“美国南方司令部”。经过巴拿马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后美国被迫于1936年修改条约,不断增加租金。1960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同意在运河区也挂巴拿马国旗,但后来并挂美国国旗的协定遭到运河区美国人的抵制。

  

  (二十三)1964年1月9日一名巴拿马学生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勇敢地携带国旗进入运河区升起国旗,竟被美国驻军枪杀,这一暴行激起三万名巴拿马人进军运河区,坚决要求在运河区升起巴拿马国旗。美军进行血腥镇压,两天内打死伤共400多人。愤怒的巴拿马人随即袭击美国大使馆,焚烧美国新闻处。1月10日巴拿马政府与美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宣布废除运河条约,全国许多城市举行罢工、罢市、罢课,抗议美国暴行。1月12日十万人为英勇献身的爱国青年举行隆重葬礼,“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震撼大地。1965年巴拿马政府规定1月9日为“全国哀悼日”,巴拿马人民的正义斗争得到全世界亿万人民(特别是拉美和亚非各国人民)的有力支持。在此情况下美国被迫同意与巴拿马谈判签订一项新的运河条约,在谈判中美国试图在让巴拿马行使运河主权这一许诺下继续维持美国对运河区控制。1967年6月美巴商定三项新条约,该条约虽明言废除1903年条约,但未触动美国的根本利益,因而遭到巴拿马人民的强烈反对。1970年9月巴拿马最终拒绝1967年美巴条约草案,托里霍斯执政后在人民的支持下曾多次公开要求收回运河区的管辖权。虽然如此但当1977年吉米·卡特政府准备与巴拿马签订交还运河的条约时美国舆论仍一片哗然,1978年3月16日条约在参众两院以极其微弱的多数获得通过。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巴拿马运河永远是星条旗下的财产,当被问及如果将来巴拿马政府以“维修”为理由关闭运河,美国会如何应对时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有一句名言:“如果那样美国军队就会进去关闭并维修巴拿马政府。”

  (二十四)1973年3月在巴拿马城举行的联合国安理会特别会议上许多拉美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坚决支持巴拿马人民的正义立场,同年召开的不结盟国家的政府首脑会议以及拉美国家波哥大会议,也表示坚决支持巴拿马政府和人民对运河区的主权要求。1974年美国终于不得不同意“迅速结束”它对运河的管辖权,经过时断时续艰难曲折的谈判后在1977年9月7日巴拿马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新《巴拿马运河条约》与《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永久中立和经营的条约》,新条约于1979年10月生效。它规定废除1903年的美巴条约,运河的经营权和领导由两国政府官员组成的运河委员会负责,两国保证维护和保卫运河,而由美国负主要责任,运河区的海关和移民、邮政、司法管理等交由巴拿马负责。新条约于1999年12月31日期满后巴拿马将全部承担对运河的管理和防护,《关于巴拿巴运河永久中立和经营的条约》规定在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生效后巴拿马和美国将保证巴拿马运河永远中立,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时期都保证巴拿马运河的安全,并对一切国家的船只开放。在热带气候条件下运河及其有关设施均须不断地进行维护以保持畅通,维护工作包括疏浚航道、水闸定期检修以及机器的修理和更换。由于降雨量大和土质疏松,盖拉德人工渠两岸山丘的坍塌一直是运河建成以来时常发生的问题,因而必须经常采取防护和补救措施以保持航道畅通,并且定出加固两岸的计划,将雨水引向别处以免破坏山坡。自1970年代以来曾发生过两起严重坍塌,第一次在1974年,第二次在1986年,在两次山崩期间坍塌地段都有一段时期只能单向通航。

  

  (二十五)另一个威胁运河的严重问题是集水区的各条河川与溪流(乃至运河本身)的淤积和沈淀速度加快,这种恶化情况的发生是由于当地四处迁徙的农民所采行的刀耕火种农业耕作方法所致。1950年代早期运河集水区的林木还很茂密,但是到了1970年代晚期就减少近70%,美国和巴拿马政府均曾采取各种控制水土流失的措施。通过巴拿马运河的交通流量是世界贸易的晴雨表,世界经济繁荣时交通量就会上升,经济不景气时就会下降。1916年通过船只807艘是最低的,1970年交通量上升,通过各类船只高达1,5523艘。当年通过运河的货物超过1.346亿公吨,其后每年通过的船只数虽有所减少,但由于船舶平均吨位加大,载运的货物比以往还多。在运河的国际交通中美国东海岸与东亚之间的贸易居于最主要地位,通过运河的主要商品种类是汽车、石油产品、谷物,以及煤和焦炭。巴拿马运河管理局负责运河的行政、营运、保护、维修以及巴拿马运河的现代化,巴拿马运河管理局是根据巴拿马宪法修正案成立的巴拿马政府自治机构,1999年12月31日正午从美国巴拿马共同组成的巴拿马运河委员会手中接过运河的管理权。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对巴拿马运河集水区的水资源的管理、维持和保护,集水区对运河的运作至关重要,并且还供水给运河航线两端的城市。巴拿马运河管理局由一个董事会领导,董事会由11名董事组成。董事长具有主管运河事务的部长级地位,由共和国总统遴选任命。董事中1名由政府的立法部门指派,其余9名由总统征得内阁会议同意后任命。董事的任命须经立法议会绝对多数通过批准,绝对多数是比简单多数要求更严格的投票方式,它要求获得超过全体有资格投票人的1/2票数,而简单多数只要求到会人数的1/2通过即可。

  (二十六)巴拿马运河位于北纬9°,北美大陆分水岭在该处剧降至其最低点之一。运河并不是如一般人所想像的由东向西横过地峡,而是在大西洋一侧科隆的入口向南通过加通水闸进到加通湖的最宽处,然后急转向东,沿一条大致向东南的航道到达太平洋一侧的巴拿马湾。其位于巴尔博亚附近之终点在科隆附近之起点的东南,相距约40千米,与运河平行的交通设施有巴拿马运河铁路和博伊德-罗斯福公路。船只从大西洋通过运河到太平洋时先经由利蒙湾内长约11公里的进口航道到达加通水闸,在加通有连续3座水闸将船只升高26米,进入加通湖。加通湖系由查格雷斯河上的加通水坝拦蓄而成,湖水源自阿拉胡埃拉湖(又名马登湖,由马登水坝拦蓄而成),面积为425平方公里,水深14~26米不等,至甘博阿长约37公里。切穿大陆分水岭的盖拉德人工渠(又名库莱布拉水道)就是从甘博阿开始的,这条人工渠平均水深约13米,延伸约13公里至佩德罗米格尔水闸。佩德罗米格尔水闸将船只降低9米,进入高于海平面16米的米拉弗洛雷斯湖。船只通过一条长约2公里的水道,在米拉弗洛雷斯由两级水闸降低至海平面。运河的最后一段是挖掘而成的进口航道,长约11公里,船只经此进入太平洋。运河全程的底宽至少150,在加通湖上航道的宽度不等,介于150米至300米之间,而在米拉弗洛雷斯湖段航道宽度为225米。

  

  (二十七)运河的水闸靠加通湖、阿拉胡埃拉湖和米拉弗洛雷斯湖等各湖的重力水流运作,这些湖的湖水是由查格雷斯河及其他几条河流入的。各水闸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均一致,每组水闸都是成对的,船只可以双向同时通过。每一座闸门有两扇,宽20米,厚2米,固定在铰链上。门的高度为14~25米不等,门扇由安装在闸墙凹处的电动机驱动。门扇的开合则由坐落在成对船闸闸墙上的控制塔操控,闸室的充水和放水也由控制塔操控。闸室长300米英尺),宽33米,深12米。稍大的船只须靠运行于闸壁顶部齿轨上的电动机车牵引通过水闸,船只在进入水闸之前必须经过一道在入口两壁间拉直的防护链,如果一切进行得恰当无误,防护链就会落入水道底部的凹槽内。万一船只行驶太快,为安全起见,防护链就会张紧,于是船只就会撞上防护链。此时由闸壁上的液压装置控制的防护链会自动松开,慢慢放出,直到把船只拦截停住。如果船只脱出牵引机车的牵引,冲破防护链,越过第一道门,15米外的第二道门就会保护水闸,阻止船只进一步向前。在两边海洋的运河入口航道附近都筑有很长的防波堤,利蒙湾的东、西两面都有防波堤,西面的防波堤保护港口不受大风侵袭,而东面的防波堤则是为了减少运河航道的淤积。在太平洋这边自巴尔博亚到3座小岛(瑙斯、佩里科和弗拉明哥)筑有堤道,使得从巴拿马城浅水港口流入运河航道的带有软物质的横流改变方向。

  (二十八)通过运河的每艘船只都有一名或几名领航员领航,他们一直待在船上直到船只离开运河终点,连同等候的时间船只可能需要花15~20个小时才能顺利通过运河,船只一旦获准通行时其从深水到深水的平均通过时间约为9个小时。盖拉德人工渠在不进行疏浚的时候一般可双向通行,虽然在每次船只通过时都免不了会流失大量的水,但巴拿马的丰富降水量可维持正常的运作。为节约用水,同一航向的船只只要其大小容许就可同时一起通过两艘或多艘船只。每艘船都有测量员登船查验载重量并收取通行费,船货清单、船照及其他证件均须呈验并登记,沿着航线各点都有自动海洋交通运输控制系统安排并监控船只通过。允许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舶的最大尺寸是:总长(包括突起部)289.56米,例外有集装箱船和客船294.13米;拖船驳船组合硬性连接总长274.32米;其他非自推进的船只-拖船的组合总长259.08米。船壳板的外表面宽度为32.31米,一般例外有当在热带淡水中吃水小于11.3米时为32.61米。深度(吃水)在热带淡水中为12.04米,运河管理局用Gatun湖的淡水作为参考,水的盐度和温度的影响它的密度,从而影响船舶的吃水深度。在异常干燥的季节,Gatun湖的水位低的时候允许的最大吃水可能会减少。高限从水线到船的最高点为57.91米,该限制也适用于运河南口的巴尔博亚港,例外有在巴尔博亚低水位通过时62.5米也可通过。通常所有的例外都必须在特别申请和调查后批准,并且受到限制。巴拿马级的货轮通常可以载重6.5万——8万吨,但由于运河的吃水限度,其最大载货量将限制在5.25万吨,其余货物将转运。

  (一)哈莫迪奥·阿里亚斯·马德里德(1886年7月3日——1963年12月23日)是巴拿马律师、政治家、总统,1886年出生于巴拿马科克莱省的佩诺诺梅一个贫困家庭。他是梅斯蒂索人,早年前往英国留学,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获得法律和政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参加政府的法典起草工作。阿里亚斯早年以其批判门罗主义的著作赢得广泛赞誉,政治上具有反寡头和反美的倾向,坚决反对美国干预巴拿马内部的政治事务。他代表着中产阶级的梅斯蒂索人的利益,主张扩大中下层人民在政治上的发言权,反对上层阶级操纵政治生活。1931年阿里亚斯和阿努尔福·阿里亚斯·马德里等人组织并领导革命运动,推翻总统弗朗西斯科·哈莫迪奥·阿罗塞梅纳,阿里亚斯于次年当选为总统。弗朗西斯科·哈莫迪奥·阿罗塞梅纳(1872年9月17日——1945年8月30日)是巴拿马工程师、政治家、总统,1872年出生于哥伦比亚的巴拿马城(现属于巴拿马共和国),11岁时便被父亲送往德国学习工程设计。在德国他学会七种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德语、土耳其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并和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成为朋友。1895年阿罗塞梅纳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获得工程师学位,曾为德国、葡萄牙、土耳其、古巴等国设计铁路。1895年他应厄瓜多尔总统埃洛伊·阿尔法罗邀请前往厄瓜多尔参与设计瓜亚基尔至基多的铁路,这条铁路曾是世界上最难建造的铁路之一。之后回到巴拿马,参与政府大楼、国家研究所、国家大剧院和巴拿马市政厅等建筑的设计,并开始投身政治,加入自由党。

  

  (二)1928年当选为巴拿马总统,任内试图减少政府开支,不久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加上政府的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1931年哈莫迪奥·阿里亚斯·马德里德和阿努尔福·阿里亚斯·马德里等发动革命,将阿罗塞梅纳推翻,阿罗塞梅纳被迫流亡美国,1945年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年73岁。阿里亚斯上台后对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实施扶贫措施,1935年建立巴拿马大学,使之成为表达中产阶级利益和民族主义思想及其政治诉求的中心。1933年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巴拿马失业人口激增,美国在运河区的商品供应站冲击巴拿马商业引发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阿里亚斯赴美与新就职的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谈判并就若干问题达成协议,美国承诺在经济纠纷中适当考虑诉讼仲裁的要求,并特别关注保护巴拿马的商业利益免受廉价商品走私的冲击。美国还答应帮助巴拿马缓解失业问题,争取国会拨款资助遣返数目庞大的运河移民工人。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一份联合声明中罗斯福总统同意美国在巴拿马运河区的权利仅适用于运河的“维护、运营、卫生防疫和防务”目的,这是美巴双方长期争议的一个问题,这样一种表述以及美国明确承认巴拿马为主权国家,是巴拿马就美国在地峡的地位和权利问题争取到的有利于巴拿马的一点让步。1934年由于美元贬值,其含金量只记此前的59.6%,巴拿马政府决定拒绝接受美国以贬值后的美元所付的年金。同年罗斯福总统访问巴拿马,为解决年金问题和其他问题创造条件。同时一个巴拿马代表团抵达华盛顿,就修改1903年条约问题与美方谈判。

  (三)1936年3月美国和巴拿马签订一个新的条约《赫尔—阿尔法罗条约》及其他三个有关文件,1936年条约废除1903年条约中所谓保障巴拿马独立并拥有干预权利的条款,从法律上结束巴拿马的保护国地位。条约还规定美国将放弃在运河区外征用土地的权利,而代之以通过谈判和购买的方式取得土地。美国还同意将年金额数确定为43万巴拿马巴波亚,从1934年巴拿马拒收年金时算起。运河区禁止与运河运营无关的外国私人商业活动,从而解除巴拿马商人的竞争压力,而巴拿马商品则可以自由进入运河区,巴拿马还可以在进出运河区口岸设立海关监管进入巴拿马的货物。其他文件还做出有关无线电通信管理和美国修建地峡高速公路的规定,但条约仍规定美国有义务保证巴拿马的独立。《赫尔—阿尔法罗条约》改变美国在巴拿马地峡的特权地位,是巴拿马政府和人民争取到的巨大让步和胜利,但美国参议院对这些改变迟迟不愿接受,按照新条约规定当签约一方的安全受到威胁时须经双方协商后采取联合措施。美巴双方就此条款的解释交换外交照会使美国参议院确信,巴拿马愿意根据这一条款允许美国采取单方面行动,这一条约才于1939年7月为美国参议院所批准。1936年10月阿里亚斯卸任,他的弟弟阿努尔福·阿里亚斯·马德里之后三次当选为巴拿马总统。阿里亚斯卸任后前往美国,1963年在美国逝世,享年77岁。

  (一)阿努尔福·阿里亚斯·马德里(1901年8月15日 -——1988年8月10日)是巴拿马政治家、医生、作家,曾三次担任巴拿马总统。阿里亚斯出生于巴拿马西部科克莱省佩诺诺梅一个贫苦的梅斯蒂索人家庭,父亲是安东尼奥·阿里亚斯,母亲是卡门·马德里,他的兄长哈莫迪奥·阿里亚斯·马德里德曾在1932-1936年任巴拿马总统。阿里亚斯在哈佛大学学习医学和外科手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后成为精神病学、妇产科和内分泌专家。1925年阿里亚斯回到巴拿马,领导民族主义组织爱国主义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是社会心理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公共选择学派)和公共管理学研究的一个共同主题,凡是涉及到群体或集体的行为或行动的现象都离不开集体行动这一范畴的探讨。1931年阿里亚斯与其兄弟哈莫迪奥·阿里亚斯·马德里德领导运动推翻自由党总统弗朗西斯科·哈莫迪奥·阿罗塞梅纳,其中阿里亚斯起了关键作用。第二年他帮助自己的哥哥哈莫迪奥·阿里亚斯·马德里德成为总统,自己在政府中担任外交职务,担任驻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1940年阿里亚斯参与总统竞选,在竞选期间提出“巴拿马主义”的政治主张,要求美国减少对运河区和巴拿马政治的干预,建立民享民治的政府。作为群众运动领袖,阿里亚斯以前所未有的多数支持率当选总统。

  

  (二)阿里亚斯上任后主张排斥移民,打算将北美人、西印度群岛人、印度人、犹太人等所有非拉美裔人赶出巴拿马,甚至剥夺其公民权,在战争阴云密布的形势下阿里亚斯甚至还表现出某种亲轴心国的倾向。阿里亚斯在任上颁布新宪法,首次给予妇女选举权并确认美巴条约关于结束巴拿马美国保护国地位的规定,同时反映阿里亚斯本人的政治理念:将权力集中于总统手中,并把总统任期延长至6年,还加上歧视讲英语的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内容。美国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求以999年的租期在巴拿马租用100多处军事基地,阿里亚斯对此一直进行抵制,最终只是在美国威胁出兵占领它所需要的领土时才勉强同意出租一处基地给美国,此举引发美国的不满。1941年10月趁阿里亚斯不在国内之机国民警察遵从美国的意愿,推翻阿里亚斯政府。阿里亚斯1948年再次竞选总统失败,但在一年后国民议会却宣布他赢得选举,这一切都是由国民警察司令何塞·安东尼奥·雷蒙·坎特罗操纵。阿里亚斯再次上任后开始立法保护国内产业,对制造业提供优惠措施,同时还建立一个秘密警察部队。1951年阿里亚斯宣布中止宪法,遭弹劾下台。

  (三)何塞·安东尼奥·雷蒙·坎特罗(1908年4月11日——1955年1月2日)是巴拿马军事家、政治家、总统,1908年出生于巴拿马共和国的巴拿马城,曾在美国和墨西哥的军校就读,回国后于1931年加入国民警察部队,1947年成为国民警察总监。1947年雷蒙成为国民警察总监后开始操纵巴拿马政局,在他的操纵下巴拿马政坛上演一系列由雷蒙操纵的木偶戏,例如阿努尔福·阿里亚斯·马德里参加1948年大选并当选总统,但却无法就任总统职位。1949年又身不由己的当上总统,1951年又被迫下台。1952年雷蒙在一些政党和政治派别的基础上组织“全国爱国者联盟”,之后作为该组织的候选人参加总统大选并当选为总统。雷蒙上台后国民警察的工资和待遇不断改善,训练和装备不断现代化,已经从一支警察力量改造为准军事部队。1953年将国民警察改组为国民警卫队,虽然其任务未发生重大变化,但却朝着建立国家军队的目标迈出重要一步。雷蒙还在经济发展和社会领域采取许多措施,其农业和工业发展计划的实施一度降低巴拿马经济对运河及运河区经济的依赖程度,科隆自由贸易区也在雷蒙执政期间开始运营。1955年1月2日雷蒙在办公室内遭一名叫马丁·欧文的美国人的枪击身亡,年仅47岁。有证据表明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此次行动,但也有证据表明是何塞·拉蒙·基萨多(1899年10月15日——1964年11月2日)所策划的暗杀行动,刺杀雷蒙的凶手欧文经审讯后于1957年在美国的干涉下被巴拿马政府释放。

  

  (四)1964年阿里亚斯再次出马,代表由他自己创建的巴拿马主义党竞选。在竞选期间阿里亚斯通过谴责寡头政治,博得下层民众的支持。他所领导的巴拿马主义党也是这一时期巴拿马第一大党,但阿里亚斯却因落后对手马科·奥雷略·罗夫莱斯·门德斯1万张选票而失败。巴拿马主义党又称巴拿马人党,是巴拿马政党,1932年由著名的报纸发行人哈莫迪奥·阿里亚斯和埃塞基埃尔·费尔南德斯创建。原称国民革命党,1936年在大选中获得不错成绩,党主席埃塞基埃尔·费尔南德斯成为第二副总统。1939年总统胡安·德梅斯特内斯·阿罗塞梅纳在任上去世,费尔南德斯代理总统职务三天。1939年哈莫迪奥·阿里亚斯的弟弟阿努尔福·阿里亚斯接任党领袖,他在40年代中期将国民革命党改名为巴拿马主义党。阿努尔福·阿里亚斯曾三次担任总统,但每次都被政变推翻。1968年阿里亚斯第三次被推翻后奥马尔·托里霍斯将军得到党内一些持不同政见者的支持,而阿里亚斯的主要支持者则改称真正巴拿马主义党。1988年阿努尔福·阿里亚斯去世后他的遗孀米雷娅·莫斯科索成为党领导人,在1989年的大选中该党组成反军事独裁者曼纽尔·诺列加将军的政治联盟,不久诺列加被美国派军队推翻。1900年该党又改称阿努尔福党,1999年米雷娅·莫斯科索当选巴拿马总统,2005年1月改回原名巴拿马主义党。

  (五)1967年阿里亚斯宣布将再次参加总统大选,并且组成以巴拿马主义党为首的竞选联盟。1968年5月大选如期举行,阿里亚斯击败对手前罗夫莱斯政府的财政部长戴维·萨穆迪奥,又一次通过竞选赢得总统职位。1968年10月1日阿里亚斯宣布就职,在就职时宣布两项重要的决定:要求美国立即将运河管辖权交还巴拿马;对国民警卫队领导层进行改组。同时设法控制立法机关和最高法院,要求国民警卫队司令奥马尔·埃弗拉·托里霍斯·埃雷拉转任外交职务。阿里亚斯就职后仅10天托里霍斯将军便带领着国民警卫队将这位总统推翻,阿里亚斯带着他的政府部长们和本党立法机构议员躲到运河区里避难。阿里亚斯之后被送到美国佛罗里达的迈阿密,而政变时阿里亚斯93岁的母亲因睡在楼上,毫无所觉的睡到天亮,未受到伤害。在美国的压力下托里霍斯将军允许阿里亚斯于1978年返回巴拿马,阿里亚斯流亡期间他所创建的巴拿马主义党中一部分成员转而支持托里霍斯政府,而支持阿里亚斯的党的多数成员则被称为“真正巴拿马主义党”。托里霍斯政府将于1980年举行立法机构选举,大多数政党开始谋求在新法律的框架下开展整治活动,但以阿里亚斯为首的巴拿马主义党要求立即举行总统和立法机构的直接选举,因此对1980年的选举进行抵制。

  

  (六)1984年83岁的阿里亚斯宣布代表由真正巴拿马主义党、基督教民主党、民族共和自由联盟等一些小党的反对派民主联盟再次参加总统竞选,民调显示阿里亚斯遥遥领先时军方领袖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却操纵选举结果,并宣布其支持的候选人尼古拉斯·阿尔迪托·巴尔莱塔赢得选举,在军方的压力下阿里亚斯被迫再次逃到佛罗里达的迈阿密避难。1988年8月10日上午再过五天就是他的87岁生日时阿里亚斯在迈阿密科勒尔盖布尔斯家中看电视时去世,遗体运回巴拿马市,葬于帕克·勒费弗的查顿德巴斯公墓。尼古拉斯·阿尔迪托·巴尔莱塔(1938年8月21日——)是巴拿马政治家、经济学家、总统,1938年出生于巴拿马共和国的阿瓜杜尔塞,他在巴拿马完成中学的学业。1959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大学,获农业工程学学士学位,197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国后成为奥马尔·埃弗拉·托里霍斯·埃雷拉将军的经济部长,1978年~1984年担任国际银行的副总裁。1984年参与总统竞选,以微弱优势击败对手阿努尔福·阿里亚斯·马德里,当选总统。任内采取措施处理国家严重的经济难题,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重新安排债务,推出经济紧缩措施,削减政府部门的预算,并对所有服务业征收7%的服务税。巴尔莱塔的举措损害一些阶层的利益,很快遭到抵制和反对,政府被迫收回成命。1985年巴尔莱塔在曼努埃尔·安东尼奥·诺列加将军的压力下辞职,1986年~1987年任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局长。

  #世界历史#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