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办出“山西模式”

  20230424_e9a8b6d379160108802c2c0585939aba.jpg

  引言

  3月底,2022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在山西太原举行。在比赛中,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19名文物和考古技能人才同台竞技,使出看家本领,践行大赛主题“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

  本次大赛是迄今为止文物行业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职业技能竞赛。它的成功举办,既是对文物职业技能的检验,也是对中华文明的守护与传承,对于推动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省赛”到“国赛” 山西积极运筹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文物古韵大国匠心”“文物通古今匠心传天下”“技于指间俯仰千年”……走进本次大赛的各个比赛场地,这样的宣传标语令人瞩目。这场大赛,还得从2022年6月说起。可以说,为了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山西文物部门已运筹多时。

  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国赛”)之前,各省还举办了“省赛”,选拔优秀选手代表本省参加全国总决赛。为扩大山西省文物职业技能大赛的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良好氛围,2022年6月,由山西省文物局主办,山西省古建筑协会、中北大学具体承办,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五建集团有限公司赞助的山西省文物职业技能大赛标识(Logo)设计及主题口号征集活动启动。本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文物职业技能大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力赛事成功举办。本次征集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共收到506件标识(Logo)作品和3000余条主题口号作品,经过评选,最终确定获奖和入围作品。“国赛”现场所展示的宣传标语,就是此次征集活动中的优秀主题口号。

  2022年8月17日-19日,山西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这次大赛是山西省首次举办的规格最高、水平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文物行业赛事,为后续举办“国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积累了经验。

  为了“省赛”的成功举办,承办方山西省古建筑协会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在筹备过程中,他们齐力凝聚,以专注、专业的态度,明制度、定标准,确保赛事的公平公正。比如,在可移动竞赛组文物标本遴选中,筹备组人员没日没夜地跑遍全省11个市挑选可用于竞赛的文物标本,并进行初步整理,以达到竞赛使用要求。不可移动竞赛组文物多次进行实操项目模拟,确保比赛科学严谨。又如,各比赛项目筹备组人员不辞辛苦,积极组织专家制定各竞赛项目的评分标准,不断修改完善,以保证赛事选拔的客观标准性。

  此后,由于疫情原因,原计划于2022年11月举办的“国赛”,延期至2023年3月举办,这给大赛的组织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但最大的难题是,原来“省赛”的时候,木作、泥瓦作等修复项目的实际操练时长为6个小时,但是到了“国赛”时,国家文物局要求将时长调整为14个小时,如此一来所有的考点、评分标准也得重新调整。

  本次大赛技术保障组组长、山西省古建筑协会秘书长贺大龙介绍,“每一个项目都在前期做了很多工作,从‘省赛’开始,我们要研究六个项目的内容设置,并分别设计出考点、评分标准,这些都是咱们山西制定出来以后,经过国家文物局认可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六个项目的时长,我们先组织人上手去模拟,看看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实操考试的时长一变,我们又得重新模拟,重设考点,所以说这是一个很费心、费力、费时但又非常有意义的过程。”

  级别更高 规模更大 参赛选手最多

  2018年和2021年,国家文物局先后举办了两届全国文物职业技能大赛,为文物行业从业人员搭建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平台,社会各界反响热烈。与之相比,本届大赛的级别更高,是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国家行业一类大赛。优胜者可获得的荣誉级别更高,大赛规定得分前5名且为职工身份的选手,可按程序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申报“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各比赛项目一等奖第一名且符合申报条件的选手,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优先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本次大赛应者云集,各省精心组织选拔,广大选手积极备赛,是规模最大的一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从数据来看,经过各省选拔、推荐,全国最终有219人进入总决赛,其中木作文物修复师35人,泥瓦作文物修复师35人,陶瓷文物修复师50人,金属文物修复师43人,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师24人,考古探掘工32人。而2018年,共有111名选手参赛,2021年稍有增加,共有152名参赛选手。本次大赛的参赛人数创下了新纪录!

  由于参赛人数多,后勤接待服务成为整个赛程中难度较大的一个方面。本届大赛参赛选手及领队共计243人,加上有关方面领导、嘉宾、媒体记者及工作人员,参加大赛人数规模近500人。主办方组建了专门接待团队与各省(区、市)代表队紧密对接,招募和培训了100多名志愿者,在场馆内外提供周到服务。

  “但实际上最后完成的接待量超出预期很多,这对于后勤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量。比如在人员接送、车辆调度、食宿安排等方面就得做到组织得当,尤其是这数百人还不是同时到达现场,是在三四天内陆续到达,还有一些临时改机票的,给接待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人员没有出任何差错,这一点还是很满意的。”贺大龙说。

  真文物上阵 创出大赛“山西模式”

  与前两届相比,本次大赛首次探索结合《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更加科学、规范地制定比赛规则,考查参赛选手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大赛共设6个比赛项目,分别是木作文物修复师、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陶瓷文物修复师、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师、金属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每个项目均设置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

  本次大赛的一大亮点是,为突出本次大赛的精益性、真实性,体现山西作为文物大省的实力,包括陶瓷、彩塑壁画等竞赛项目所用标本,均使用真文物。同时,考古探掘竞赛项目在晋阳古城考古遗址上直接进行探掘比赛,这都属于全国首创。此外,本次大赛中还首次加入了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

  从考题来说,此次大赛突出真实场景,竞技性强。比如木作组主要是完成一份月梁梁头的制作和昂尖、耍头的制作,以及昂尖补接修复等。其中昂尖用卯榫方式补接,一种按照图纸要求,另一种补接方式自由发挥。泥瓦作组主要是现场完成《清式营造则例》中的须弥座的制作和墙体残损的剔补修复。这两个项目都特别强调,要使用传统工具,这是为了最大限度还原文物的工艺和做法。

  木作和泥瓦作都需要提前制作好标本,而且这两项比赛的评分标准很科学,选手须在同一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然后根据完成的情况评分。“但是设计考点的过程挺难的,因为它们不像别的修复项目,考点本身就存在。我们在设置这些考点的时候,一个是要考量选手对传统建筑和历代建筑不同的认知,第二个是要考量他们对传统工具的使用,第三个就是考量他们技艺的传承。”贺大龙说。

  金属组和陶瓷组选手修复的文物都是真文物,来自山西的各个博物馆,年代主要集中在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陶瓷文物主要是粉彩和青花类,而金属文物主要是青铜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与平时修复环境一致的场景,体现出文物修复师的真正技术水平。”本次大赛可移动文物组组长、文物修复专家、山西博物院研究员钟家让说。

  但是文物的破损程度不同,大小不同,如何保证比赛的公平性?钟家让表示,选取的这些文物是根据平时修复用工时长估算出的,对用工量特别大的文物,不要求全部修完,只进行部分修复,总的工作量要保证相对公平。“因为每个文物的损坏程度不同,学员也是采取抽签制,考题的难度可能也不一样,但是我们最大程度保证公平,每一个标本是一个评分标准,每一个评分标准都不一样。”钟家让说。

  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是首次开设的新项目,选择了一批鼎、豆、甗、觚、甬钟、壶等用于实操,营造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工作场景。在考点上也是选择了一些具有典型病害的文物,如选取带有“粉末状锈蚀”病害的青铜器,此类病害堪称青铜器的“癌症”。

  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师修复的壁画,来自长治市长子县的一个寺庙,总共90多平方米的壁画,只选取了10多个平方米,每位选手修复一块。这些壁画有的部分已漫漶不清,有的部分还可以看到墨绘的图案。钟家让介绍,此次壁画的修复,只做画面修复,除掉污染物,补胚,其它不做修复,“之后还会恢复到所属寺庙的墙上”。

  考古探掘工的考场在太原晋阳古城遗址内,参赛选手要用探铲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最少的探孔完成“遗迹”的卡边并绘制遗迹平面、剖面图等。本次大赛考古组组长、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刘岩说,通过用探铲提取探孔中不同形态的土壤和包含物,可以判断地下遗存的性质。裁判们将根据选手们在比赛过程中“选位”“孔径”“钻芯”“土层辨识”“勘探记录”等多个项目进行打分。据介绍,这个项目中的“遗迹”是事先布置好的,工作人员会先把土挖出来,然后做一些各种形状的考古“遗迹”埋在下面,让探掘工去找,看他们能不能判定出来“遗迹”的形状。

  大赛成为热点 山西选手表现抢眼

  此次大赛也充分展示了山西文物修复师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精湛的技能水平。大赛共产生一等奖10名、二等奖22名、三等奖42名。其中,山西选手表现优异,6个项目均取得奖项,共摘得4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山西代表队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

  这一在山西举办的大赛,在网络上也形成了热点。大赛举办期间,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以主题宣传片、短视频、倒计时海报、图解、无人机航拍、微博话题设置、专家访谈等各种形式,对赛事进行融媒体展示,全方位展示和扩大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影响力。央视新闻、山西晚报等媒体对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各竞赛项目进行网络直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晚间新闻》等多档节目报道大赛情况。北京日报、山西晚报、扬子晚报等多家地方媒体发布相关报道。据统计,大赛刚结束,原发媒体报道全网转载近1.7万篇(条)。赛事相关视频观看量超700万次,央视新闻、学习强国、中国网以及今日头条、快手、抖音、西瓜视频等多个平台直播或转播赛事内容;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号、视频号、抖音号、百家号视频浏览量超162万次;大赛宣传片《匠心》广受好评。在微博设置话题9个,阅读量达1253万余次。

  此次大赛媒体报道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多彩,角度新颖,影响面广,提升了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向广大公众普及了文物保护知识。网友纷纷留言:“文物修复师曾是多么冷门的职业啊,你们的光辉终于被看到了”“他们修复的不仅是文物,也有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向老艺人致敬!期待新人辈出”“给咱山西的人才们点赞,你们为山西增光添彩了”……

  我国是举世公认的文明古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多处,馆藏文物超过1亿件套。“作为文物资源大国,我国尚未建立与丰富的文物资源相匹配、与繁重的文物保护任务相协调、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举办大赛,是培养文物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和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接受采访时表示。

  采访中,山西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程书林表示,在文物大省山西举办本次大赛,是对山西文物保护工作的一种认可,“这是山西首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是山西加强文物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传承文物修复技艺,实现由文物资源大省向文物强省转变的重要举措。通过此次大赛,山西将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文物修复职业技能比赛体系,将为推动山西文物事业不断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山西晚报记者 南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