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16年,难忘“四版右上角”

  老兵与山东省潍坊市有着不解之缘,潍坊女婿,潍坊当兵8年。可以说,潍坊是老兵的第二故乡。尤其作为宣传工作者,“第一篇”发表在《潍坊晚报》四版右上角,就像一个人的初恋一样,刻骨铭心,格外甜蜜。

  

  老兵带着“记者梦”等“心比天高”的梦想入伍。当兵第二年,分到驻潍坊某部卫生队当卫生员。后工作需要,学过厨师的老兵,改当炊事员兼饲养员。业余时间,当有的战友会老乡时,有的打扑克时,有的看电视时……老兵在埋头写稿、投稿,追逐梦想。但都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有的战友看老兵写了这么长时间稿,投了这么多,连个简讯也没有发表,劝老兵放弃走这条路。

  老兵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文化基础薄弱。数学是“天书”,英语是“洋鬼子看戏”,物理和化学是“门外汉”。这些科目,如没有选择题,有“猜”的机会,很可能得零分。所幸老兵酷爱学习语文和历史,成绩在求学时名列前茅。

  

  但老兵坚信:勤能补拙;有付出必有回报;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老兵每天宛如一块橡皮,写了擦,擦了写。“写”出颈椎病,“写”出指茧(长期握笔磨),“写”出胃病,“写”出“魔鬼身材”,“写”出神经衰弱,“写”出“不正常”(看问题角度不一样,显得人“怪”)。

  

  一天,部队驻地大山失火,官兵及时扑灭。老兵干完做饭、喂猪的本职工作后,及时采写。为了提高命中率,老兵抱着试试看看的态度,专门请假到潍坊市区的《潍坊晚报》送稿。接待老兵的是王编辑,一番自我介绍后,把稿件郑重交给他。王编辑被老兵的诚心打动,表示尽量采用。

  

  到《潍坊晚报》送稿后,老兵似乎有预感,注意每天看报,从头到尾,先看署名,再逐篇看。四版右上角,加框的消息《五图山林起火,七百官兵扑灭》,老兵看到那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老兵使劲掐了下大腿,确信不是做梦。幸福来得如此突然,顿时,没有心理准备的老兵喜极而泣,拿着这张报纸,在部队营区跑来跑去,大喊大叫,不少战友向老兵投来不解的目光。

  

  要知道,老兵从学生喜欢“爬格子”,到发表“四版右上角”,花了5年多时间。

  老兵像呵护婴儿一样,小心翼翼地剪下这篇发表的稿件,郑重地贴在剪报本,珍藏至今。

  过后,老兵收到10元稿费,沉甸甸,人生“第一桶金”。

  

  与王编辑一别,至今20多年,如果老兵没有记错的话,王编辑应该戴副眼镜。即使见面,他也肯定不会认识老兵,更不会想到,举手之劳给老兵编发的一篇稿件,鼓励老兵走到今天,改变了老兵的人生轨迹。

  通过采写,老兵越发觉得自己基础差,底子薄,很想到原济南军区前卫报社学习。

  

  机会来了,按照上级要求,部队组织实施某专题教育,师李副政委带队蹲点指导。得知他分管新闻报道工作,十分重视培养报道骨干,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老兵,拿着发表的“四版右上角”,也是唯一篇文章,毛遂自荐,提出迫切想到原前卫报社学习的愿望。李副政委对老兵一番鼓励,要老兵先安心工作。蹲点结束前,他特意让随行的师宣传科李干事前去指导老兵。当李干事来到卫生队时,却听说老兵到连队采访。一个做饭养猪的,竟然去采访。李副政委和李干事都很感动。

  

  回到师部,李副政委与时任原前卫报社孙副社长联系,大力推荐老兵。老兵随后顺利接到赴报社学习的通知。

  

  机会难得,老兵倍惜这次学习机会。为多发稿,几个月学习时间,老兵每每加班到深夜。一天深夜,老兵饿得发慌,找遍报社附近饭店,但都关门。幸好一位学员有支香蕉,让老兵支撑到天亮。因过度疲劳,节奏紧张,饮食无规律,老兵患上胃病。疼痛发作就吃片止痛药,丝毫没有影响老兵写稿的热情。为第一时间看到样报,老兵常常一大早就在印刷厂候门。一位职工烦了,向老兵指导老师“告状”,说老兵不正常。指导老师是“过来人”,理解老兵上稿的迫切心情。

  

  一天午饭前,忽下滂沱大雨。细心的老兵想到,好多编辑没有带伞,耽误回家吃饭。于是,老兵向指导老师请假,冒雨到编辑家取伞,而老兵全身湿透。刘主编将个“纸包”误丢入垃圾篓,老兵打扫卫生时,无意发现内包不少现金,完璧归赵。有位单身编辑发高烧住院,学过医的老兵主动护理,使他尽早康复。老兵积极发挥一级厨师特长,到编辑家做菜,与家属交流经验……

  

  由于学习刻苦、老实厚道、助人为乐,老兵的表现受到编辑老师的肯定,也得到指点。学习期满,老兵发稿30余篇,是上稿最多的学员。消息《某团百名支农官兵被群众“撵”回训练场》,荣获山东省好新闻二等奖。

  归队后,老兵被团政治处秦主任调到宣传股当报道员,成了“兵记者”。当年,团被师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老兵在师新闻报道大会介绍经验。

  

  师政治部组建报道组后,老兵幸运成为一员。进入上级机关工作,更觉本领恐慌感。老兵虚心向“笔杆子”请教,坚持写日记练笔,自费报名《解放军报》某期新闻函授,系统学习新闻理论。

  在师旅机关工作的几个年头,令老兵最难忘、最自豪的是,曾在6任主任和6任科长领导下工作,得到关心,得到赏识,得到情谊。如今,他们都走上部队或地方更重要的领导岗位。有的还晋升上将军衔。

  

  “四版右上角”给老兵自信和鼓励,坚持吃“新闻饭”至今。在部队,搞新闻让战友和领导“高看一眼”,成长进步的“关键时刻”,总能“优先照顾”。入伍16年,老兵荣立三等功3次,5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荣获解放军士官优秀人才奖章和国防服役铜质纪念章,出版新闻集《圆梦》。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荣誉篇”,收入现看稚嫩、意义非同寻常的“四版右上角”。

  

  特别是面临留队,在保留特殊人才的报告上,旅政委批示:“某某属旅新闻报道骨干,要保留。请参谋长协调。”至今,老兵还珍藏着这份报告。此后,新单位领导又厚待老兵,在名额很紧张的情况下,优先留队。

  当兵16年退役后,老兵凭借特长,与时俱进学习,很快在单位站稳脚跟,有口饭吃。 #军情集结号#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