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我们的孩子都是普通人”PUA了

  收到学校通知,现在可以报名清华大学的“攀登计划”了,这是对物理学科有兴趣有特长孩子的培养计划。

  

  申请方式如下。

  

  如果孩子物理学科能符合清华大学的要求,后面的高考总分,只要达到所在省份同等学科的一本线即可。和清华裸分录取相比,总要低个100来分。

  

  清华大学还有“领军计划”(“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全球招生,面向内地主要招收高一高二学生,特别优秀的初三和高三学生也可以申请。

  同样是物理学科,北大有一个“卓越计划”(“物理卓越人才计划”),面向全球招收初三至高三的学生。

  北大还有一个“北大A计划”(“北京大学全球精英人才A计划”),不限学科,只要“在某一领域具有浓厚兴趣、突出才能或具有长期培养的潜质“就可报名。面向全国各级中学的优秀中学生,从初二到高二都可以网报,今年还可以报名,截止时期是4月30日。第一阶段会在暑假以夏令营的方式,前往北京大学进行1-2周的交流学习。

  “北大A计划”申请条件和申请流程:

  

  这只是清北的一部分人才培养计划。其他各种“计划”也层出不穷,最近更是呈现了范围更扩大、要求更放宽、阶段更下沉的趋势。

  由于我对北京的情况更熟悉些,先多举点北京的例子。

  在市层面:有“北京青少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都会评选出若干学生。今年的59名学生来自不同中学,申报最多的科目是计算机,共21位,物理8位,化学9位,生物18位,数学3位。

  在区层面:海淀区将选定6-8所学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学校,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单位联合培养的模式。

  在学校层面:

  ? 中学和大学衔接

  比如:

  今年4月初,一零一中和清华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成为清华大学北京首家拔尖创新人才大学中学衔接培养基地。

  2022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和北大附中元培学院开展卓越人才联合培养。

  2022年3月,清华附中开设“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大中衔接课程”,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共同发起,促进中学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提升。

  

  ? 小学和中学衔接(小升初阶段招生,初高贯通培养)

  人大附中早培、八中的“八少八素”、清华附中创新项目、北大附中元培项目都在继续开展。

  ? 小学阶段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前段时间参加的全国中小学论坛,我还去了北大附小分会场,聆听了尹超校长的《面向全体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小学实践》报告。

  

  那天,也观摩了北大附小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和一节六年级的语文课,都很具创新性。

  此外,近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2022年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评选和认定结果。与上一次2019年评选相比,新晋学校40所,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总数由222所增加为241所。

  除了北京市,在全国范围,我们也在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

  从美国等西方国家科技人才培养来看,强调青少年在科学家指导下体验真实、完整的科学探究经历,搭建让具备科技拔尖潜质的孩子“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平台。

  比如美国科学与大众协会组织的科学天才竞赛(Science Talent Search, STS)。参与过该竞赛的不少青少年之后获得了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章等世界级的荣誉。

  近年来我国也在开展“科学家指导青少年进行真实科学探究”的科技拔尖后备人才教育活动,比如中国科协“英才计划”、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翱翔计划”、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雏鹰计划”、陕西省教育厅“春笋计划”等等。

  同时,竞赛类活动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竞赛白名单里,像科学和信息类占到了很大比例,其中不少也面向小学生,目的也是为了早期发现科技人才,同时鼓励孩子从小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讲到现在,大家是不是感觉有点眼花缭乱?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中国渴求人才的信号进一步放大。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加渴求人才。所以,会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和发掘人才,增加我国优秀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储备。

  那说了这么多,这些对家长和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这意味着,各种人才和准人才,乘着时代的东风,更容易脱颖而出。

  那么,这是不是就等于,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孩子都不会被埋没?

  什么时候都有被埋没的人才,或是中途扼杀,或是视而不见,或是培养不当。

  不少来自农村的人才,在回顾个人经历时都说过类似的话:幸亏老师跑我家里,说服我去考大学了,否则我真的就辍学打工了。

  还有些个性很强的孩子,明明有创新潜质,却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捣蛋鬼,淘气包、书呆子、怪胎……

  比如北大数院的“韦神”韦东奕,曾被中学老师“爆料”:他偏科,迟到,跑步倒数第一,性格孤僻,不爱与同学交流,不参加班级活动。

  所以,千里马也需要伯乐,就像韩愈说过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更需要适当的养护,如果不得当,就废了。

  我们的孩子到底是不是人才,其实不由我们说了算。因为,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善于观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合格的HR。

  从我的观察来看,大部分父母对于孩子,其实最缺的就是恰如其分的评估,对孩子过于高估的有,过于低估的也一点不少。

  所以,也别被“我们都是普通人”PUA了。更科学的做法是,我们需要在心态上把孩子当成普通人,在行动上却要把孩子当成潜在的人才。

  

  我的建议是,多试试各种领域,看是否能培养出孩子的兴趣;趁着各种“计划”越来越多,让孩子也多试试各种机会。

  试,总比不试强。孩子人生只有一次,试过至少不会有遗憾。

  而且,人才也分ABCDE档,只有少数天赋异秉的能成为A、B类人才,但还是有很多普通人能经过后天的规划和努力成为CDE人才。

  这就像别只盯着清北,道路就会很宽广,孩子一样能获得幸福和成功。

  

  一零一中的陆云泉校长说过,要创造让敢创新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我想,家庭更要营造这样的环境,自己的孩子不能都全指望学校和外界,父母也要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

  我也会持续分享这方面的信息和机会,大家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