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在大家讨论前,有几个前提需要明确:
1,首先,不是讨论线上是否要取代线下的问题,这两者一定是相互融合的关系,不是对立面。
2,其次,教育界目前认为,现有的教育体制是后工业革命时期的产物,大学培育4年,出来在一个岗位工作40年。那如今的科技革命,教育体制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什么?
3,目前有一种声音:热度最高的AI及大数据技术,在教育界的应用千篇一律,是否有更具备想象力的科技设想?
感谢各位
谢邀。
未知的未知远比已知的未知要多,仅从已知的未知中推测,如果科技革命实现,教育将回归曾经。
曾经教育更多的属性是贵族老爷们的自娱自乐,未来教育也就是普罗大众的自娱自乐。
资本时代,为了让人人都看到希望,抛出了教育这根救命稻草,科技革命如果实现,科技将不再依赖资本,而是抛弃资本,维系资本时代社会稳定的教育价值将消失,通过教育有机会取得晋升的通道,将彻底关闭。
如果从未知的未知推想,那未来教育谁也不知道。
那我就谈一下:7*24待命的AI教师,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影响?
近一两个世纪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通常,学生们会在教室听老师讲课;老师们则会通过测验或考试等硬性指标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然而,目前的教育方式却存在着两大缺陷:
· 首先,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各自所需要学习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毋庸置疑,现在的学生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的教育环境中学习,他们都倍感压力。
· 其次,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学校的课程安排都是根据班级学生的平均水平而制定的,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并不那么适合优等生或者差生。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促成虚拟教师的诞生,而这些虚拟教师或将改变人类未来的学习方式。那么,AI教师将为教育领域带来怎样的变革呢?为此,下文列出几点。
老师们把许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了最无聊乏味的工作上,比如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办理入学手续,以及批改各种考试等。对于这一点,每一个老师都深有体会。
通过应用编程技术,AI教师能够快速无误地完成所有这些无聊的任务。由于AI教师能够在自定义参数内处理大量数据,所以它们能更加轻而易举地完成各种任务。
目前,计算机已经应用于批改单选题、多选题等客观题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自然语言处理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技术的发展,AI老师能像人类老师一样批改作文这一畅想也即将成为现实。
图片来源:http://pexels.com/@pixabay
虚拟的AI教师能够帮助师生克服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蒂莫西?林 (Timothy Lim) 是在Smiletutor. sg 工作的一位高级地理老师,他曾说道:“为了让学生们学习得更加认真专注,我经常会在教学中辅助使用一些网页游戏、手机游戏,以及各种应用程序。比如说,像Google Earth和 Bonza National Geographic这两款APP就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它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此外,基于AI的学习类APP能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可以获取到优质的教师资源。在某些地区,师资力量短缺,网络连接不畅,但是通过使用AI教师,那里的孩子们同样可以接受到良好教育。
在未来,AI教师的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书面式、语音式,以及视频式教学。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将跨越语言的障碍。甚至现在已经出现了智能的自动化翻译系统,它能够将句子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未来这种翻译系统将被进一步优化,并应用到AI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该技术的应用,能让AI教师选择一种最适合某个学生的语言和教学形式进行授课。比如,有的学生可能有身体残疾或者心理问题,这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过程,所以AI老师都会给予他们特殊对待。
数据的力量将使得AI教师比人类教师更加强大。通过应用多种心理测量标准,AI教师能够评估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随后,AI教师会根据学生们各自的特点,给他们分配适合自己的教学课程安排。
现在的孩子们通常只能以同样的进度学习着同样的科目。而与现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未来的AI教师将教授学生们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开发出他们最大的潜能。此外,AI教师将能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对自身进行个性化设置。这就意味着,当人类老师还局限于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时,AI教师已经能够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授课了,就像一个老师带一个学生一样。
大家为什么会觉得AI教师这么厉害呢?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感到疲惫或厌烦。他们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回答同样的问题,而且不会感到厌烦或者生气。实际上,许多聊天机器人还会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用户所问问题中的关键词来为他们检索相关内容。
学生们觉得机器人老师会更好相处。如果Siri机器人能像老师那样传授每一个科目的知识,那么他们的成绩一定会大大提高。此外,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他们平时太害羞,课上又不敢直接问同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可以随便请教自己的AI家教了。
图片来源:http://pexels.com/@pragyanbezbo
AI教师甚至能在课后时间继续辅助学生学习。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就任一话题对AI老师进行提问,并且AI老师还能立即给你详实的答复。
在分析了学生的数据之后,AI教师能够从中找出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然后,AI老师就会以这些话题为基础来给学生们安排课程,并且这些课程的难度也会逐渐增加。此外,通过应用推荐引擎机制(视频网站YouTube就是利用推荐引擎来给你推荐你喜欢的艺人或风格的音乐,Facebook同样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给你推荐你可能会感兴趣的产品),AI教师还能够给你推荐下一个你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
AI教师还能够运用视听媒介手段来辅助教学。通过视听媒体的应用,AI老师的教学将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他们还能给学生展示课程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甚至是相关的会议和大型活动。
随着像Oculus Rift头戴式显示器,和诸多类似的虚拟现实 (VR) 或者增强现实 (AR) 装置的出现,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融合了成千上万的大数据之后,重新创造出的场景有时会如此逼真而强大,让你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想象一下,学习生物时,你能走进了人的体内去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时,你也能像穿越时空一般回到那个时代,亲自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这些畅想,将会在未来AI教师的课堂上成为现实。
随着信息图表与虚拟课外实践技术的发展,教学活动将变得有意思的多,学生们记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枯燥乏味的课本将逐渐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充满乐趣而且灵活便捷的沉浸式体验。在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中,学生们可以“动手学习”,即以亲身经历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学生们可以参与实践,设计机械模型,然后再想象它的工作原理)。
未来的AI教师将在数据与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变得空前的强大。他们不仅会成为人类教师的得力助手,而且将给整个教育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留言 点赞 关注
我们一起分享AI学习与发展的干货
欢迎关注全平台AI垂类自媒体 “读芯术”
朱永新的《未来学校》一书,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的学习方式:“未来的学习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学校概念,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未来的学习中心,谁来学?想学的就来学,有教无类,混龄学习”“未来的学习中心,谁来教?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智能机器人重出江湖……”顺着朱教授的思路,本文将从未来学习的特征要素出发,阐述WeLearning未来学习的核心理念,从新连接、新内容、新责任的内涵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深圳“龙华云校”为例,展示落地实践的层次结构和应用效果,以期带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经验与启示。
传统的学习方式产生于大生产时代的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之上,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催生出新的学习方式,赋予了学习方式新的内涵和意蕴,使其表现出与以往社会阶段不同的新特征,具体体现在:学习环境“泛在化”,线上线下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学习客体(内容资源)“个性化”,按需自主学习更有效率;学习主体(学习者)“全面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多元发展。
图1 未来学习的特征要素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者是教育的本质和主体。信息技术的价值在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已经深度融入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主体等教学要素中。未来的学习,将提供以学习主体为中心的全时空连接,以及与学习流程、学习资源的深度连接,打造新的课程内容生态,建设下一代学习系统,满足新时代学习需求,为学习主体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为国育才培养综合全面发展人才。
智慧的学习环境是指技术融合共生的生态化学习环境,具有无缝连接、丰富资源工具、全面感知等特点[2]。未来的学习环境,将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时空连接,通过搭建教育资源云平台,构建双线混融的泛在化学习环境,实现物理环境和数字虚拟孪生环境的高度融合。空间上,越来越多的传统学校走向线上成为数字化的“无墙学校”,学习将会在物理世界与数字孪生的数字世界之间协同交互;时间上,学习将从学习者的课内学习、校内学习阶段向校外阶段、职前阶段、以及终身连续延伸。疫情防控期间以来呈现出的弹性教学时空将是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3]。
同时,学习资源上云趋势将加速,学习资源和流程将随学习者而动形成动态连接,从碎片化建设转向体系化建设,从一般性资源到优质性资源,泛在化学习突破传统“学校”的时空局限,从全社会的整体视角对“教”“学”体系进行扩展和重构。
图2 未来学习环境深连接
课程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关切和焦点问题。一方面,课程内容朝着共创共享共生的方向发展,包括课程价值观、课程系统观、课程过程观等基本概念[4]的大课程观逐渐被人们接受。海量的社会资源可通过网络创造更庞大的数字化学习空间,极大扩展了“学习”的边界,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被激发和加入到更广泛的知识工作当中;学校将部分学习资源对外开放,最大化地服务于社会,得到反馈后也会进一步促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从而促进家校社协同,形成区域教育资源、教育应用、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同时,使用区块链技术发布、分享和验证课程内容、教育经验和资格的功能将有助于实现教育业务流程的自动化[5]。
图3 共创共享共生的大课程生态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课程制作工具,利用VR/AR/MR等技术有效提升沉浸式学习体验,激发学生挑战、好奇等更为深层的动机,虚实集成等新技术将催生更多的教与学的新模式,带来更场景化的学习体验,打造更开放的课程内容生态。
(三)“新内容”——建设新一代的场景式学习系统
多元学习方法和评价能够根据学习者的特征“量身定制”,提供场景式的体验、创造式的学习和伴随式的评价,满足当今多样化学习者的各种需求,是未来学习的基本特征。自适应学习技术使用智能方法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规模化的因材施教,当学习环境适应学习者需求时,每个学习者的天赋都能够得到优化。基于游戏的场景式学习可有效降低学习门槛,提升沉浸式学习体验,还可衡量被测试者多方面的技能,如创造力、协作或社会情感,以及科学、数学等的思维能力,综合评估系统应该依靠基于游戏和数字模拟的场景来评估学生如何整合和应用知识、技能和能力[5]。未来随着庞大的知识图谱积累及AI算法演进,结合学生行为表现、教师优秀教案、学科内容积累等构建的伴随式增值评价系统,将能够给出更加客观的反馈和评价。
图4 新一代场景式学习系统
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和目标越来越趋向于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课程理念,以“教育向善、科技向新”成为教育行业的初衷、原则与边界。教育科技应该以人的发展为准则,帮助教育更好地发现人、成就人[6]。基础教育在教育普惠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为国分忧”,为国家培养未来致力于解决重大领域“卡脖子”问题的拔尖型人才;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培养拔尖人才的家国情怀,使其拥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1年8月,由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联合腾讯教育共同打造的“龙华云校”新一代学习系统正式发布[7],“龙华云校”是WeLearning全新理念的一次重要落地。
龙华以积极教育理念为引领,提出了“学校+云校”的未来学校新样态,“龙华云校”是学校的“数字孪生”,它就像一个连接器,将个人、学校和社会连接在一起,让教育面向孩子的生活世界。“龙华云校”将成为新学校的一种打开方式,不仅仅是把教育各要素机械地搬上云端,而是通过云校的链接,最大化去除时空限制,支撑师生的教育实践,方便师生泛在学习。
“龙华云校”也是一个课程池,聚集了区域丰富且优质的“三级五类”课程资源。“三级五类”课程是龙华云校的核心,“三级”指“筑基”“拓基”“强基”三个不同层级,“五类”包括学法指导课程、大单元课程、学科素养拓展课程、跨学科课程和项目式学习课程。截至目前,龙华云校已经上线68门、超过8000课时的各学段学科课程资源,可以满足学生从课前预习到课后查漏补缺、从个性化拓展到科学前沿探索等不同场景的学习需求。同时,“龙华云校”还依托区块链技术,将“三级五类”课程的原创链条以及学生学情上链,联合出版社、高校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建设、审核、出版全生命周期的课程共创、共享、共生的生态体系,探索完善课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图6 “三级五类”课程资源
未来学习形态应为“线上+线下”的双线混融形态,用八个字一言以蔽之,即:“云端学习+具身实践”。“云端学习”指的是在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具身实践”指的是在真实情境下解决真实问题、动手动脑的实践。“龙华云校”还将成为一个能量场和孵化器,通过这个中枢,教师的能量将转换成学生的能量,教师的高学历将转换成学生的“高学力”[8]。学生可以从龙华云校的微信小程序中探索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形式多样的任务闯关、趣味横生的课堂互动,龙华云校为学生打造了一个个性化的成长空间[9]。
图7 场景式学生成长空间
在“龙华云校”的实践中,学习评价由单一知识型评价转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多维综合评价,依据沟通表达、艺术美学、独立思考等方面进行评估,学情系统将记录学生的点滴成长,并制定出个性化学习方案。
图8 多维综合评价系统
此外,龙华区的学校也在积极传承红色教育,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未来人才。一些学校将党史、思政课融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全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10]。通过开设阅读爱国诗歌分享感悟的创新式课堂,举办革命烈士陵园祭奠、感受革命先辈感人事迹等体验式实践活动,加强了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把爱国、爱党的信念潜移默化地根植在每个学生的心中[11]。
图9 “家国情怀”系列活动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WeLearning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新连接、新内容、新责任重塑教学生态,助力教育公平化、个性化以及智慧化的实现。深圳“龙华云校”的成功实践,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模式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参考,具有较强的实际价值,有助于未来学习方式的创新探索。
答案整理改编自 腾讯研究院 文章:《未来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新连接、新内容、新责任》
作者:周丹 徐勇群 冯悦睿
参考文献:
[1]董玉琦,毕景刚,钱松岭,边家胜,乔沛昕.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审视与战略调整[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04):50-58.
[2]顾小清,杜华,彭红超,祝智庭.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发展脉络及未来图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08):20-32.
[3]黄荣怀,王运武,焦艳丽.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关于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的命题[J].中国电化教育,2021(07):22-29.
[4]夏惠贤,王勇.基于文化变迁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和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4):4-11.
[5]袁磊,张淑鑫,雷敏,覃颖,张文超.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机器人应用前沿[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04):4-16.
[6]首届MEET教育科技创新峰会召开:科技助力“以人为本”的教育(2019-12-04)[EB/OL].腾讯新闻, https://new.qq.com/omn/TEC20191/TEC2019120401291000.html,[2021-08-31]
[7]重磅!深圳龙华区联合腾讯教育发布“龙华云校”!(2021-08-24)[EB/OL].腾讯教育黑板报,https://mp.weixin.qq.com/s/yEVerV8tT20LbnNZAjl8EQ,[2021-10-19]
[8]枪炮、玫瑰与钢铁:龙华云校人物记①(2021-08-31)[EB/OL].教育智能体,https://mp.weixin.qq.com/s/ikiUH3hDDl5GGi2sin-uyQ,[2021-10-19]
[9]新学期开始,带你玩转龙华云校!(2021-09-13)[EB/OL].龙华教育,https://mp.weixin.qq.com/s/82sDTlc5gbR69B02O2-AXQ,[2021-10-19]
[10]新学期开学,龙华教育又有大动作!(2021-08-23)[EB/OL].龙华教育,https://mp.weixin.qq.com/s/Du0U_NheHGiW0Ws1indLDQ,[2021-10-19]
[11]【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未来人才”——万科双语学校开展红色教育创新实践(2021-07-06)[EB/OL]. 万科双语学校,http://vbs.vanke.com/news/xyxw/745.html,[2021-10-19]
我是研究笔迹学的教师,我认为,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以培养“能力”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教育的重心将不限于外显的“意识层次”(如成绩、知识和技术等),也包括内隐的“潜意识层次”(如性格、习惯、能力和潜力等)。
目前,心理学在测量能力领域仍不成熟,而笔迹学已经有了可以实用化的成果,做到因材施教。
有研究者指出,人类历史上有4次教育革命,分别是:
第1次,学校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教育行为从家庭和个体转移到了集体;(组织形式)
第2次,文字的出现,提高了知识传播的质量,拓展了知识传播的空间;(传播媒介)
第3次,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增加了受教育的人数;(传播媒介)
第4次,由IT技术而引发的新教育模式。(传播媒介)
可见,历次教育革命,或是“组织形式”的创新,或是“传播媒介”的创新,总之,都依附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教育本身的思想革新”。
正处于风口的第4次教育革命,即“互联网+教育”,也是“互联网技术”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是教育本身的思想革新。
进入20世纪后半叶,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涌现,如过度地强化科学教育(知识的复制成本低),淡化人文教育,割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成本高)。
2020年,著名商业评论家吴伯凡在《每周商业评论》节目中预测了未来的智能教育,即,教师(或人工智能)应该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
他能够从一个学生听课时候的状态、表情、身体语言,以及做作业,跟别人交流时候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数据,对这个学生的知识、智力、情绪,甚至是意志状况都有充分的了解。最理想的状态是,他所做的作业,跟别人做的作业都是不一样的。而这个智能化的家庭教师,随时能够给他最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它是通过深切的个人化的体验,把外驱性的学习变成内驱性的学习。 所以,教育的困难之处,也是它的最关键之处是实施教育的人对受教育者的认知状态的识别。 这个处方并不是泛泛的,适用于所有人的,而是针对一个病人的具体情况给出个性化方案。看病要对症下药。我们把这种思路移到教育领域,就是因材施教。
笔迹学可以测量和提高人的8种能力,分别是(具体方法见以下链接):
1,注意力;
2,逻辑思维能力(含时间规划能力);
3,速度;
4,应变与变通能力;
5,心理承受能力;
6,人际融合能力;
7,感知力;
8,创造力;
对人性的多元化评价,是实现多元化教育的前提。笔迹学可以评价考试无法评价的许多指标。这些指标对于生活与工作的实用价值要远远大于“考试成绩”,从而破解了人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教育不用再仅仅以把一张整齐划一的试卷考好为目的,做考试的“奴隶”。教育与生活不再是互相分离的孤岛,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笔迹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育的效率,扩宽了教育的边界:
1.以“个性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培训,节省学生的时间成本。现代社会,人的寿命更长,经济体系更复杂,职业也更多,人们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来选择职业。许多学生在选择职业前,缺乏对自己和职业的了解,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试错”是探索“黑箱”系统的方法,当信息充分时,就不需要试错了。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成为某个领域内“稀缺”的人才。
2.教育的目标从“灌输信息和传授特定工作技能”转变为“培养综合能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能力取代知识成为教育的重心。
3.以“能力”而非“学历”为评价标准,降低社会的教育成本。近年来,就业压力导致“考研热”等现象愈演愈烈。从经济学角度看,受教育(投资)的时间越长,工作(回报)的时间就越短。“学历通胀”加重了社会负担,浪费了教育资源,耗费了学生的年华。在这场信息不对称的博弈中,大家都是输家。
4.教育或成为未来人类的主要工作。既然机器代替人类生产物质产品,人类将会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今日简史》一书中说:
“一个相关的建议是要扩大‘工作’的定义。目前有几十亿个父母照顾着孩子,邻居照顾着彼此,民众组织着种种社群,这些活动都有其价值,但都不被认可为‘工作’。或许我们应该改变一下观念,意识到照顾孩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具挑战的工作。这样转念之后,就算计算机和机器人取代所有司机、银行经理和律师的工作,也不会出现工作短缺的状况。”
计算机所能处理的信息有限,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将婴儿交给机器人全面照顾——让婴儿模仿机器人成长。在教育行业,笔迹学能升级和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抵消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冲击。
以上,引自我写的《笔迹触觉与心理》。
您的赞同和收藏,会让我知道这篇文章的价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