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环境,有利于形成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风尚

  人不光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和演变的结果,而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更是劳动实践的产物。

  

  劳动推动了我们文明社会的进步,劳动还是我们获得财富和价值的重要渠道。

  长期以来,针对大学生劳动观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大学生劳动观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所以,高校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把握好时代的脉络,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则显得更加重要。

  无论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这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中的重要内容。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必然会受到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

  

  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不仅减少教师劳动教育的作用,还影响劳动教育功能的更好发挥,所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营造风清弊绝的劳动环境迫在眉睫。

  一、打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

  其作用往往被人们淡化和忽略,好的校园文化是包括教学环境中所有主体在内的外部感知、思想觉悟、道德规范和文化熏陶等内部层面所拥有的正确价值取向的外露。

  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是一种典型的隐性教育资源和手段。

  这种隐性情感渗透的方法在对学生和教师的日常学习和工作时进行劳动素质教育,淬炼坚韧劳动品质起着熏陶和教导的作用。

  

  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的教学实效,就要打造新时代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劳动为荣,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

  进行以劳动为荣这一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首先要确立好载体,因为良好的载体决定或影响着内容和效果的产生。

  对于载体的选择,一方面要以高校校园自身的历史背景、教学理念、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为基点。

  科学民主决策,选取符合本校综合特征的载体,立足本校历史、发展定位、区域位置,选取彰显本校特点的特色载体。

  另一方面,在打造劳动环境浓郁的校园文化中,要广泛接触教师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抓住新时代大学生追求视觉冲击和碎片化的特点。

  

  突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生活性、娱乐性、教育性和参与性,利用短视频等让他们喜闻乐见的手段和方式。

  进而提高教师和学生二者对于劳动文化的兴趣,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其次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这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在学校基础设施设备上,要在费用支持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当下互联网环境的特征,加大互联网设施设备的投入和维护,推动校园文化与时代接轨。

  在校园花草树木、横幅标语、以及校园公告中也要彰显劳动光荣和劳动自信的理念。

  

  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要坚持爱劳动、敬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灵魂与核心,各高校也可结合当地精神谱系打造地方特色校园文化。

  通过经常举办校园中各种各样弘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勤劳质朴的社团以及体育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讲座与文体活动相结合。

  在校园制度文化方面,要实现线上与线下双管齐下的制度,以保障推动校园活力和文明,促进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形成为目标。

  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为高校校园劳动文化环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在校园行为文化方面加强学生和教师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校园行为文化是教师、学生、员工等从事教育、学习等工作的无数行为的集合,体现着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整体素质。

  

  因此,师生及工作者应当规范自身的行为,在日常教学及生活过程中折射出劳动光荣的精神价值理念,合理营造劳动至上的文化氛围。

  二、构建脑体并重的家庭劳动环境

  家庭环境作为一个隐性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却在无形之中塑造着家庭里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影响着健康心理趋势的发展。

  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有较强的可塑性,而良好和谐的家庭劳动氛围是大学生正确劳动观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实现大学生与将来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重要条件之一。

  家庭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也是为学校教育增添了助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环境能够更好巩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成效。

  

  而一个良好的家庭劳动环境就要做到脑体并重。

  一方面作为家长要意识到家庭氛围在健全孩子人格中的重要性,并积极营造家庭成员当中互相尊敬、和谐轻松、共同朝着各自理想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家庭氛围。

  新时代的家庭氛围不再是文化至上、男尊女卑,而是脑体并重、男女平等,是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尊敬和爱护。

  大学生在一个充满关爱,充满动力和希望的家庭中生活,就越发能够体会到劳动给人带来的心理上和现实中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越发能够将积极健康的劳动观践行到学习和工作中。

  另一方面,家长还应将新时代的劳动思想和劳动教育方针政策融入到家风建设当中,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脑体并重的观念和意识。

  

  家是社会结构当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风建设其实就是科学建立家庭规则的一个过程,也是科学家庭教育体系建立的一个过程。

  一个家庭保持奋斗、积极、热爱各项劳动的家风,家中成员才会受益终生。

  在新的历史背景之下,良好的家风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领导核心,以促进子女全方面发展为家庭教育根本任务。

  心怀祖国和天下,引导子女乐善好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终身学习。

  作为家长,则要教导孩子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展自己的学习面,把自己的学习放到更加广阔的生活当中。

  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将是他们在将来工作、婚姻当中最重要的前行力量。

  

  三、营造尊重体力劳动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会受到来自环境的或好或坏的影响。

  新时代是一个凭借自身实力,不断奋斗的时代,劳动模范精神和工匠精神二者的共同点就是奋斗,每个工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人、创立者和建设者。

  而如何看待劳动模范对我们的引领作用则是尊重以及正确发挥体力劳动者模范作用的关键。

  劳动模范其实对全社会都有一种激励作用,劳动模范身上往往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无论是在以前的革命时代还是现在的建设时期。

  劳模身上的精神足以让世人学习,告诉着我们哪怕处于平凡的岗位,只要认真去做、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最终都会成就不平凡的我们。

  

  如今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每一位劳模身上除了体力劳动以外,还有刻苦钻研、创新发展的精神。

  我们知道被誉为“铁人”的钻井队队长—王进喜,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拼搏苦干的作风,将自己的名字和大庆石油永远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在打到第二口井的时候,由于压力的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井喷,王进喜不顾碱性极强的水泥浆池所带来的危害,以身示范。

  用自己的身躯对水泥进行人工搅拌,最终才阻止了井喷这样的悲剧发生。

  从此“铁人精神”这一绿芽便在祖国大地上萌发,激励着十四亿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如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和忘我的拼搏奉献,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操成就着人生价值,书写着无上荣光。

  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在劳动观上出现的偏差导致他们成为如今过剩的劳动力,既不能提供知识方面的创造,也不能做出体力上的支持。

  因此,针对劳动观偏差的大学生群体,全社会应该形成一种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中各大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平台都应以弘扬中国故事为主线,彰显抗击疫情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攻坚克难,一同努力战胜疫情的决心。

  

  大力弘扬并继承无论是领导人集体还是工作在一线的劳动者们的爱岗敬业、勤奋付出的思想观念和作风,竭力营造一个体力劳动也光荣的社会风气。

  通过鼓舞广大劳动者辛勤努力从而带动大学生不再排斥体力劳动,甚至乐于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让体力劳动的模范领导作用成为大家共同的精神追求。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