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已痛失24位院士

  欧阳平凯(1945年8月16日-2023年1月30日),77岁,中国生物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南京工业大学校长。

  

  欧阳平凯组建和领导了国家生物化工技术研究中心;创造性地提出运用组合合成的方法构建与优化生物化工过程,在复杂的酶系中将反应与反应组合、反应与生物膜组合、反应与分离组合,使中国FDP、L-丙氨酸、L-苯丙氨酸、L-苹果酸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创了利用反应与分离耦合技术在高固含量拟低共熔体系所实现的单槽过程,大幅度提高了反应速度与产物浓度,缩短了流程,降低了成本;研发了包括气升式等系列高效生物反应器、生物分离等单元操作装置,率先形成批量生产与工程配套能力,促进了中国用生物技术生产专用化学品新领域的发展。

  2023年1月30日8时47分,欧阳平凯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79岁。

  黎介寿(1924年9月13日-2023年1月30日),98岁,中国著名普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黎介寿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担任13卷《手术学全集》总主编,主编《肠外瘘》《临床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围手术期处理》等专著10部 。1995年2月撰写的论文《我国首例异体小肠移植成功的临床经验》被评为《解放军医学杂志》优秀论文。

  2023年1月30日18时59分,黎介寿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8岁。

  王圩(1937年12月25日-2023年1月26日),86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光电子学家。

  

  王圩早期从事无位错硅单晶和Ⅲ—Ⅴ族化合物异质结液相外延研究,为使中国砷化镓基激光器从液氮温度提高到室温工作做出了贡献。1979年开始从事长波长镓铟砷磷四元双异质结激光器和动态单频激光器研究,其中代表性成果包括应变层多量子阱分布反馈激光器、反位相增益耦合型分布反馈激光器及其与扇形放大器单片集成的主振功放器件等。

  2023年1月26日,王圩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李钊(1940年2月3日-2023年1月24日),82岁,中国地雷爆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钊于20世纪70年代主持解放军第一代防坦克耐爆地雷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一种新的地雷耐爆原理,研制成功“多次耐爆引信”。20世纪80年代主持解放军某型火箭布雷系统研制,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世纪90年代主持研制成“抛撒布雷系统”,填补了解放军近程机动、快速布设防坦克雷场、防步兵雷场和混合雷场装备的空白

  2023年1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钊逝世。

  胡光镇(1927年8月26日-2023年1月23日),95岁,中国电子工程及通信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世纪60年代,胡光镇研制出多种全晶体管化多路通信设备;20世纪70年代,研究数据通信技术,建成数据传输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跟踪卫星通信技术及数字网技术的科研工作。据202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官网显示,胡光镇主持研制和完成了具有中国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设备和系统10余种。

  2023年1月23日,胡光镇院士逝世。

  方智远(1939年9月3日-2023年1月20日),83岁,中国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方智远在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技术和胞质雄性不育技术上取得了具有自主创新性的领先成果。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培育杂交一代这一先进技术在中国获得突破并逐步推广应用,对其他蔬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方智远研究总结出的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机制及其选育技术等成果,对中国甘蓝遗传育种有重要指导作用。

  2023年1月20日23时28分,方智远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张阳德(1955年1月-2023年1月20日0时45分),68岁,中国医学家,中南大学外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乌克兰国家医学科学院中国籍院士。

  

  张阳德教授开创了内镜微创学、纳米生物技术学两大学科。

  张阳德教授一共完成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重点课题、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课题、国家“863”“973”计划等重大课题39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155篇,获专利16项。

  2023年1月20日0时45分,张阳德教授因感染新冠触发基础病,经医院多方抢救无效,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68岁。

  梁晋才(1927年12月17日-2023年1月17日),95岁,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自动控制专家。

  

  1989年,梁晋才主持该武器系统(丙)型导弹的研制、主持设计新的气动布局,并采用静不稳定控制,提高了导弹机动性,扩大了作战空域,取消自动驾驶仪的自由陀螺,缩短了反应时间;梁晋才主持总体方案的论证,对继承性、先进性及可行性做了全面综合考虑,采用了新的布局和控制技术,制定了计划流程,利用仿真手段缩短了研制周期,使该型号突破了条件限制,在各次鉴定性飞行试验中获得成功。

  2023年1月17日,梁晋才院士逝世。

  钱逸泰(1941年1月3日-2023年1月14日),82岁,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纳米材料研究方面,钱逸泰将溶剂热合成技术发展成一种重要的固体合成方法,创造性地发展了有机相中的无机合成化学,实现了一系列新的有机相无机反应。大大降低了非氧化物纳米结晶材料的合成温度;将γ射线辐照法,发展为制备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发展了复合溶剂热方法,可控生长纳米结构。

  2023年1月14日11时50分,钱逸泰院士,因病在合肥逝世,享年83岁。

  茆智(1932年9月20日-2023年1月13日),90岁,中国节水灌溉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茆智长期从事农田水利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专长于节水灌溉、农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田面源水污染防治。

  2023年1月13日7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

  张金麟,86岁,中国船舶总体和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工程总设计师。

  

  张金麟长期从事特种船舶总体和动力研究设计工作,为中国核潜艇事业贡献了半生心血。

  2023年1月9日10点03分,张金麟因病逝世。

  杨福愉,95岁,中国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銤,85岁,中国核工业集团快堆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武胜,88岁,中国核材料与工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葛修润,88岁,中国岩石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熙炎,94岁,中国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其国,92岁,中国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范维唐,87岁,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山压力及开采机械化专家。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吴中如,83岁,中国水工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翟中和,92岁,中国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钟慈,89岁,中国数学家,中科院院士。

  孙曼霁,9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化药理学家。

  徐滨士,91岁,中国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

  陈庆云,94岁,中国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