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业男子冒充清华研究生,混进校园成为网红后竟拥有百万粉丝?

  近日,一则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走上了热搜榜单。北京一无业人员张某,在看到网络经济的繁荣后,产生了当网红的想法。但他与一般人不同,并不是靠展现自身的特点与才艺,而是选择为自己打造一名“清华大学在校生”的身份。

  于是张某一开始便在短视频平台中宣称自己为“清华大学在读研究生”,在看到引起一定关注后趁热打铁,为自己办了一张假的学生证,然后混进校园,靠拍摄一些清华大学的场景或是励志文案作为内容产出,以此取得了网友信任,并且吸引一批对名校向往的群体关注。

  

  很快,张某账号借助“清华大学”的东风达到了百万粉丝,这个时候,张某在开心之余也萌生出想把流量快速变现的方法。一开始,张某试探性的发展出类似文创“代购”的业务,只是赚赚物品间的差价。但因为正品文创价格成本偏高,赚的钱满足不了张某的胃口,于是便开始通过售卖假货来赚取高额利润。

  在东窗事发后,法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三年,缴纳处罚金50万元。结果出来后,以往关注张某的粉丝也不由得感慨,开始思考社交媒体宣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九州金榜的焦振娟老师表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虚假信息问题日益突出。这些虚假信息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网络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和损害。

  1、 不要轻信和传播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往往是由于人们追求利益、不择手段的心理作祟,其目的是为了获取非法利益或者干扰社会秩序。因此,我们应该让青少年认识到虚假信息的危害,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坚决不传播虚假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2、 增强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

  虚假信息的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有时会伪装得非常逼真,让人难以分辨。因此,我们应该教给青少年一些基本的辨别技巧,例如查看信息来源、辨别关键信息、分析信息的合理性等。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辨别训练,让青少年在面对虚假信息时能够更加从容、自信地应对。

  3、 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虚假信息的出现往往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和压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虚假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辨别网络虚假信息是青少年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