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黄金二十年
2002年,《民促法》颁布,让不少公职人员纷纷逃离体制,奔向薪酬待遇更优越的民办教育体系。
来源公众号|首席商业评论 作者| Sylvia
这对一众有野心的、想赚钱的公立老师来说,简直就是一道曙光。
本质上,教育是个成本大的慢回报行业,但依旧挡不住时代里无数野心者的步伐。
《中国合伙人》里,王阳对成东青说:
“最大的骗子是自己,因为我们总是想改变别人,而拒绝改变自己。”
赶着时代浪潮的人们,到底是教育家还是骗子,现实是最好的回答。
01
教育蛮荒时代:1980-2005,
市场低门槛、幸运儿入局
回顾过往,如今叱咤风云的教育创始人们,实际上,从一开始并没有“做大做强”的奢望,甚至都没有创办教育机构的强烈欲望。
如今看来对机遇的准确踩点,放在当时,更不如说是命运的一种“被迫”使然。
1985年,北大毕业的俞敏洪,留校担任外语系教师。
一片留学热之下,俞敏洪也想出国,但当时由于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加上北大成绩并不优秀,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也付诸东流,还因打着北大名声做培训而被母校北大严厉点名。
那段时期,也可以说是俞敏洪的人生至暗时刻,一度,除了培训之外,俞敏洪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俞敏洪
一个人在一生中能把一件事做好都不容易。源自大学的兼职教书经历,对培训市场比其他大学生更了解的俞敏洪,在就业与创业的徘徊之下,还是毅然选择了后者。
现在来看,这也得益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市场上的教育培训机构并不多,注册资金及成本也不算遥不可及,在此情况下,俞敏洪萌生做培训机构的想法,也不算痴人说梦。
为了招到第一批生源,就像互联网平台聚集第一波流量一样,俞敏洪最初也打出免费的招牌,20多堂课,一分钱不收。
创业初期的成员聚集,也得益于俞敏洪在大学期间的小细节:每天给宿舍同学打水,让后来的海归精英同学“冲着打水”回来,与“土鳖”俞敏洪一同创业。
几年之后,高三的补习班同学,也是新东方校长的周成刚也自嘲:
“苦苦奋斗了二十几年,想不到竟要受他制裁!”
2001年,卖过羊肉串、二手书的东北青年罗永浩,在北京海淀图书城称了百来斤励志文学。“到新东方当英语老师,年薪百万”是当时被追捧的“口号”,当时一事无成的罗永浩,在读完百来斤书以后,给俞敏洪写了封万言书,又通过三次试讲,终于入职新东方。
同年,大三学生的伏彩瑞刚创办了沪江语林,也是当时外语学院的院系网站,身为阿诺·施瓦辛格的铁粉,阿诺成为他的花名。
一年后,张邦鑫也考上了北大的生物系硕博连读,怀揣着几百现金北上,由于学费加生活的经济压力,张邦鑫在上学时就不停的做家教培训,最多的时候,同时做7份兼职,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
也算无心插柳柳成荫,据说,一个军队大院的孩子,在他的辅导之下,从中等成绩,变成“连续三次数学考试都得100分”。
张一鸣曾说,创业都是被逼出来的。
在《民促法》仅出一年后,不满足家教微薄收入的北大学生张邦鑫,就和同学曹允东凑了10万块,在北航南门的知音商务写字楼,租了一件不到20平米的办公室。
2003年,《北京晚报》的中缝,夹着一条不起眼的北京“迎春杯”数学竞赛班招生广告,花了1000块广告收入,总算是没全打水漂,为张邦鑫招来了100个学生。
这百来个学生,估计也是被奥数比赛逼急了,敢来如此简陋的屋子上课。而张邦鑫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骗子,在简陋的办公室,给不放心的家长们免费讲试听课。
有长期培训经验的张邦鑫,还是凭借课程质量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并在2003年,创立了数学论坛“奥数网”,因为非典的缘故,线下培训班的顾客越来越少,而网站的流量与日俱增。
2003年,沪江网也正是上线,当时对互联网颇有热情的阿诺,还频繁约见网友,了解用户需求,在网站上增加听力、翻译等板块。
彼时,相比刚刚起步的好未来、沪江网校,老大哥新东方已走了10年之久。
还没有因“割韭菜”被大众吊打的李笑来,曾在《七年就是一辈子》里写道,在新东方的七年,他学会了“如何做一名英语老师。”
02
教育时代:2006-2012
巨头林立、新玩家兴起,竞争越发激烈
一直到2007年,张邦鑫都只专注数学家教,没想过扩张与融资,更没想过上市。
一天,张邦鑫带着管理层去北京远郊放松心情,在路上听到了一则坏消息:一家刚融资的两千万的培训机构,一天内从自己的队伍里挖走了五个老师。
焦虑之下,他在反思中意识到了三点:做大是有价值的、资本是有价值的、品牌是有价值的。
张邦鑫
于是,从2007年开始,张邦鑫开始带领团队走出海淀,尝试涉足家教市场,在初尝扩张甜头之后,2008年进一步将版图扩大到北京以外,在天津、上海、武汉建立分校,培训机构也被改名成如今众所周知的名字——“学而思”。
在学而思公司内部,还贴了一对联:“学习改变命运,思考成就未来。”
“你愿意投资我,总会给我一些支持、一些交流,但最好不要百分之百。”
2003年,学而思拒绝了当时想全盘收购它的俞敏洪。
学而思看似猖狂,实则底气使然,几年之后,学而思就变成了新东方最强劲的对手,后来在2017年市值甚至首次超过新东方。
2008年扩张以后,学而思更是开启了一路的高速发展。
新东方为了上市等了13年,学而思将这一时间几乎缩短一半。上市那一年,张邦鑫年仅30岁,成为美国纽交所最年轻的敲钟人。
学而思也和新东方一同,双双并列民营教育双巨头。
然而市场始终激烈,学而思上市的那一年,还有安博教育、环球天下、学大教育等公司陆续进场入市,也是强敌环伺。
而除了环球天下,其他上市公司都主打K12培训,这也被解读为,K12受资本的认可。
好未来的主营业务就是K12,即使业内普遍认为其是因为早年乘互联网风口而做大做强,但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K12的千万市场,跟不到100万的留学生市场,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数据显示,到了2017年K12则约为4500亿元,市场集中度低,此时对于任何一家入场的企业,都有一片增长的想象。
在一片K12热潮中,新东方似乎一度掉了队。
在转型布局K12这一点,新东方也是相当满意,有业内人士认为,新东方如果不及时重视K12,失去的不止是K12市场,也可能是新东方。
后来,差点儿掉队的俞敏洪也承认,“新东方是一条不归路,让我不得不走下去。”,事实也证明,新东方及时聚焦对K12的重视,成为最正确的选择。
2011年,新东方K12业务的营收就超过留学考试业务,逐步成为最主要的来源。
彼时,教育市场纵然一片红海,但因为市场规模的庞大,也出现了更多玩家。从教育模式上看,有的盯着市场份额最多的大众领域,有的则聚焦高端人群。
学大教育就是一匹增势迅猛的黑马,2011年,以295家学习中心、43%超过新东方的增速,使其成为当时规模扩张最快的培训企业。
在新东方、学大们纷纷混战的2008年,另一边,专门面向高端人群的精锐教育,也悄悄入场。
与众多后来者一样,避免与现有巨头们正面竞争,另找赛道发挥优势,精锐教育也从一开始,就定下“去一线”、“不做大班”、“把价格做高”三大策略。
由于一开始就是不同的路子,精锐教育更高的客单价与毛利率,也避免不了在学生规模上逊色于同行们。
曾在高露洁、箭牌、英孚教育皆有高管经历的张熙曾解释精锐的定位,“定位高端不代表只服务高端人群,不代表让你买不起,就像苹果手机并不只卖给高端人群。”
与此同时,政策开放,似乎总有一块蛋糕可以被分,越来越多的新玩家出现,更不用提一水的垂直领域教育机构,甚至光是作业辅导都可以衍生出几十家公司。
03
教育流量时代:2013-2017
攻城略地、烧钱大战
与一众教育创业前辈一样,山东小伙邢帅创业,也是被迫的。
报名学软件却没钱交学费,大二被迫辍学,20岁就在QQ群里教人用ps软件,2008年,山东小伙邢帅以自己名字命名,创立了邢帅教育,一开始以教人ps为主。
但那时网络职业培训模式基本没人看好,邢帅还坚持收费,尽管10块钱,也一度被人认为是搞传销。
几年以后,随着互联网在大众生活的普及与下沉,碍于空间限制,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找份技术性工作,也逐渐接受在线培训的方式。
2013年,邢帅教育乘着在线春风,全年营收过亿,在风口下,赚的也算盆满钵满。
一直以来,在线教育的用户,还主要面向的是成人职业培训,相比K12人群,成人的学习自主性更高、设施条件也更具备。
邢帅
去年,一篇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刷屏,也让人们看到了线上教育对于低龄人群,即K12的吸引力。
面对在线教育这块蛋糕,各大教育机构们也都是野心满满。
张邦鑫曾放言,“今天好未来的每一个部门,每一块业务,都需要迎接移动互联网的改变。”
新东方在互联网的布局同样也是最早的,早在1999年,联想出资5000万,新东方资源入股,成立的公司名也是从两者身上各取一个字,联东伟业,即新东方在线前身。
起个大早,却赶个晚集,彼时,新东方忙着在各地铺设学校,一直忙不迭地扩展自己的线下版图,对线上业务不太重视。
联东伟业也一度处于放养状态,干过SP彩铃业务,如果不是有老虎基金的投资,做点不相干业务挣点“外快”,恐怕也早已倒闭。
但从2013年起,所有传统行业都开始往线上转型,到了2014年,更是众所周知的在线教育元年。
同年,尚德机构宣布砍掉所有线下课程,全面转型在线教育。
本就是基于网络出身的沪江网校,更不能错过这波机遇,在2011年就推出移动端应用,继续维护社区用户。
资本也嗅到了在线移动教育的风口,2014年,获得投资的在线教育企业已经达到60家以上,其中超过15家是2014年刚上线的项目,有的刚上线1-2个月就获得了投资。
此时,教育巨头们,为了打好线上之战,甚至不惜亏损。
2013年,好未来网上业务共亏损约900万美元,直到2017年,在线业务的收入也才占总收入的4%。不过张邦鑫依旧义无反顾,他曾说,“好未来的首要任务还是先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好教育,再谈盈利。”
另一边,新东方在线也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除了资本亏损,与之伴随而来的问题,还有良莠不齐的视频质量、无聊冗长、直接照搬线下的课程模式。
这显然不是平台们期待的结果,但在激烈的获客竞争、低价俘获用户的背景下,短时间内对在线业务的质量把控,也是无可奈何。
04
教育焦虑时代:2018-至今
并购不断、鱼龙混杂
民营教育机构们涌起海外上市潮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2011年,也就是教育机构们大多已经完成前期基础设施的沉淀,有了一定稳定的获客能力与盈利模式,资本自然看好。
再一次,便是在去年,尚德机构、精锐教育、朴新教育等接连上市,即使全年内有几次不利好的大政策出台,即使大部分企业都遭遇上市即破发的惨况,但并没有阻挡上市后的一片兴奋。
为什么热衷上市,也同样是赶着风口,如今,主营业务发展放缓、获客越来越难,靠投资并购、营销来实现扩张,也是机构们心照不宣的做法。
于是,上市拿到钱以后,各大公司相继步入买买买之路:
精锐教育在2018年初便收购“小小地球”,8月收购天津的华英教育,同年10月,以7亿元的高价收购巨人教育;今年又作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K12上投资私塾家、家学天地,在线教育上则投资溢米辅导、贝贝帮等。
宇华教育则在2018年4月耗资1.07亿元获得博望高中70%股权;2019年2月,又宣布以2.19亿港元的代价买下泰国斯坦福国际大学。
但同时,焦虑也始终存在。
宇华教育扩张的代价,是三年来负债一路水涨船高,涨了近3倍。
曾是教育企业标杆的巨人教育,为了完成启明创投的对赌协议,不惜进行18次收购,然而吃的东西难以消化,终究将自己“撑死”,去年卖身给了精锐教育。
主营K12的昂立教育,此时还在欠债2亿多元的路上狂奔。
新东方、好未来都曾因财务问题被浑水做空过,同样,学大、精锐教育的1对1模式的效果也屡被质疑。
知乎上,也出现了“教育机构为什么都像是骗子”等话题。也有媒体爆出,在教育行业里,有太多的外行人,即使此前买水果开酒吧,也依然挡不住做培训机构“割一波韭菜”。
更不用说,对于部分人而言,靠贩卖信息不对称为主的培训机构基本等同于圈钱游戏。在包装“黑箱”中,从无名之辈到清北大师,一切都可以速成。
同时,今年8月才过一半,也被曝出一波教育机构跑路的新闻。
跑路形式也是各种奇葩:有的趁台风天借口放假,到了上班时间也杳无人迹;有的则是直到官网宣布破产之后,家长们才发现原来是一家打着教育旗号实则一直靠放贷生存的公司。
家长们交了钱,机构居然不开了。还有更苦逼的,孩子一报就是几百节课,才刚上完几节,老师们就不见了。
继成人职业教育泛滥之后,早教也成为崩盘的机构类型。
舞蹈、英语、以及某些被吹捧烂了的技能培训班,都不乏跑路的机构。
即使过了这么多年,教育机构还是一片鱼龙混杂,有资质的没资质的也是相当之多,本是卡在监管底线的教育行业,居然也能出这么多的幺蛾子。
纵观几十年的发展,众多的机构,有的还在扩张版图野心勃勃、有的资金断裂黯然落幕。
处在中间的大部分,还是危机感重重。
但纵使曲折不断,只要风口不断,总有人在追风口的路上。
参考文献:
《新东方与好未来的一哥之争:中国民营教育十年变化缩影》,腾讯深网
《双面俞敏洪》,世纪人物,2012.6
《张邦鑫:中国教育行业第一富豪》,财富人物,2017.5
《“超级老师”邢帅逆袭》,IT经理世界,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