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俨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便伴随出现的概念,它是中小学教育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发展至今,曾出现过“劳动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变形,在本文中均将其视作“劳动教育”。考察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既有所重叠,又有所区别,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廓清,以阐明劳动教育的本真意涵。
(1)劳动教育的界定。《辞海》将“劳动教育”界定为德育的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学者刘世锋认为,劳动技术教育是在普通学校实施的,让学生既学习某些技术工艺知识,又参加一定的劳动和技术实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文明劳动习惯,了解现代生产和技术的基础原理并掌握相应的各种基本技能,并为其以后从事各种职业打基础的教育活动。
概而言之,“劳动教育”这一概念有两大明确的导向,其一是要突出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育塑造,其二是要强调学生技术技能的学习。从建国初期强调服务计划经济、培养劳动者的“劳动教育”到20世纪80年代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号召下演变出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再到2001年新课程改革造就的“劳动技术教育”,对于“劳动教育”的概念界定映射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却是一以贯之的。这也是本文将“劳动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变形类归于“劳动教育”的缘由所在,因此本文将不同时期的对劳动教育的不同名称统称为“劳动教育”。
(2)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日本学者细谷俊夫将技术教育中的技术视为最基础的生产技术,因而技术教育是培养能够掌握生产技术的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的教育。我国学者严雪怡区分了来自生产实践的经验技术与来自自然科学原理的理论技术,据此说明职业教育培养学习经验技术为主的技能型人才,技术教育培养学习理论技术为主的技术型人才。总的来说,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关于生产知识与技能,成为技术人才的教育。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联系体现在:其一,二者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促进学生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目标;其二,二者都注重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其三,二者都关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区别主要包括:第一,在概念范畴上,劳动教育是一个内涵丰赡的概念体系,其范畴远远大于技术教育,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普通教育中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而技术教育“只是教育一个独特方面或内容”,也即技术教育只是普通教育中为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具体内容。可以说,劳动教育包含着技术教育,而技术教育却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
第二,在价值作用上,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全息功能,对创新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而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关于技术的基本素养进行培育,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技术能力等。第三,在具体内容上,劳动教育包括简单生产劳动、工艺劳动、学习性劳动、公益性劳动等,而技术教育则关注手工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乃至于当下热议的虚拟现实技术等。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概念范畴,还是价值作用、具体内容上,技术教育无不寓于劳动教育之中,劳动教育包含着技术教育。作为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劳动教育意涵深厚,其承担着对学生道德品质塑造的核心目标,同时也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技能素养。
(3)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梁忠义等人认为职业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职业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体系内部根据受教育者的基础教育水平和职业对象需要的不同,传授特定职业所需的职业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职业技术和技能,陶冶职业情操,增强职业意识的教育。
据此可知,职业教育是指向学生未来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它牵涉职业知识的传授与职业技能的训练。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在于:其一,二者都强调“从做中学”,重视技能学习的实践性;其二,二者都重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品质;其三,二者肯定劳动,特别是生产劳动的重要性,因而技能学习内容会有所重叠。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首先在于二者的概念范畴不同,如前所述,劳动教育是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是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则不然,它是与普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范畴,二者培养目标亦是不同的——普通教育以升学为目的,旨在培养研究型人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的,旨在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其次,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劳动教育既强调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也重视技术能力的培育,进一步说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更为重要;而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技能,工具性价值尤甚,二者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是相异的。再次,二者的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不同。劳动教育求“全面”和“基础”,涉及生产劳动、工艺劳动、技能学习、公益劳动等内容,要求学生进行的是简单操作与实践;职业教育则求“专业”和“精深”,依据不同专业聚焦特定技术内容,要求学生在专业范围内游刃有余。
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俨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培养目标截然不同,而且劳动教育仅是在部分学习内容上与职业教育有所重合,其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等道德品质塑造的重要性,较之于职业教育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有着“劳动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等诸多变形,在本文中统一称为“劳动教育”。澄明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可以发现,劳动教育有着双重教育目标,意涵深厚,其中更重视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价值。
具身认知理论以其对人“身体”的关注与重新阐释推动着囊括教育在内的诸多领域,发生着认识论的变革与身体转向。身体的复归是具身认知理论主旨所在,我们以身体作为介质卷入环境,在变化不居的环境中自发产生着由身至心的共振,以实现对未知世界的感知与理解。基于这一思想,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价值表征为教学活动中的身体在场、身体经验的整合、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以及身心整全发展。概括地说,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要以自身具有的具身属性彰显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价值。
教学活动中的身体在场。1.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性。劳动教育课程走向具身,其必具有具身属性。具身的关键在于“身体”,具身语境下的“身体”不仅是躯体、肉身,更被赋予了精神意义,它是人本原意义的始源境域,并与实践、体验紧密联系,抑或说“身体不再作为世界的物体,而是作为我们与世界相联系的手段的身体”。从这一意义出发,劳动教育课程需要承认并尊重身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客观存在,并极大可能地触发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具身性表达出劳动教育课程要促使身体真正意义地回归课堂。当前劳动教育课堂中,学生安静地坐在课椅上听讲,动手参与劳动项目是最直观的身体参与,但具身性的要求远不止于此,而更强调解放课桌课椅对学生身体(躯体)的物理与心理束缚,主张劳动活动中眼、耳、手等多感官的共同参与,也即手脑合一、身心合一,使自身身心内在地舒展,通过劳动实现切己性的生长,由此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
更进一步说,身体复归劳动教育课程昭示着深层次的实践活动,这类活动已然超越了流于表层的身体行为,如打扫卫生、植树、剪纸、雕塑等,而指向隐匿于行为背后的学生的内在感受与认知结构。换言之,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并非是仅存在于大脑之中的祛身活动,亦非肢体简单介入的操作行为,而是借由身体的浸入式参与,通过各器官的联动,由外而内地触发学生已有经验,并据此生成新的经验,实现对蕴藏于劳动活动中价值观念与文化意义的共情与理解,达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以劳动教育课程的具身性树德。德育就是将社会道德内化成个人品德的过程,个人品德的养成是身体经验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相互嵌入和相互影响。劳动教育课程对个人德性的塑造,实际上是通过劳动将身体放回道德场域,促使劳动中的身体经验自发推动着德性养成。一是以身体在场内化道德认知。“德性是默会的身识”,学生道德认知形成的前提是身体在场,德性的培养与塑造不能离开身体的参与。
劳动教育课程借由劳动将身体引入活动之中,有效规避了单一的道德说教,为身体经验的发生提供基础物质载体的同时,促进着身体经验向道德观念、道德思维的转化。二是以感官联动育化道德情感。劳动的过程不是眼、耳、手等感官的独立活动,因而劳动结果绝不是某一感官作用的产物。劳动教育课程以某一具体的劳动项目促使学生各感官共同参与,置身于真实可感的劳动情境中,以身动心,由身至心,在道德认知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体验与亲历劳动的过程中洞察身体动作、姿态所传递的道德情绪情感。
以身体活动践行道德行为。在劳动教育课程上学生通过劳动实现身体解放与浸入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行为的发生本身就隐喻着某种道德价值观念。而且,通过亲历劳动活动,学生以极富生命力的身体与世界进行对话,锤炼品格,在行为实践的过程中个人的德性修养又得以进一步提高。总之,劳动教育课程将身体还给课堂,将身体经验贯穿于德性修养,使得以劳树德从纸上谈兵变得有源可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