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官二代赴日留学口出“狂言”:我这个家庭简直就像日本天皇

  

  文|探古论今人

  编辑|探古论今人

  “我父亲也是县长级干部,我母亲也是厅级干部,是市长级干部。说实话……在日本,我这个家庭是不得了的,简直是像天皇一样的那种感觉了,一般人想接近都接近不到我的……”

  1996年,在日本东京灯红酒绿所照不到的一个不起眼角落,在一栋木质阁楼不足10平米的小小单间里,时年26岁,来自中国的韩松说出了上面这段异常“豪横”的话——他一个有着县处级父亲与地厅级母亲的官二代,也是一个在当时留学大潮下携款十几万来到日本“镀金”的“公子哥儿”。

  

  

  这位“公子哥儿”留学日本究竟是怎样一番经历?为什么他会口出狂言?说出如此惊人言论的他,最后结局又会怎样?

  “天堂”

  上世纪8、90年代,在大势所趋、形势必然的前提条件下,中国刚刚开始自己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内民众普遍还是一片混沌。而与此同时的日本,却早已经度过了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改开带来许许多多国外的消息,日本马桶水可以直饮,刷盘子就能年入几十万等“话术”,无疑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国人,也让出国留学“镀金”成为一股那些年社会上弥漫的风潮。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儿韩松,也正是这股时代风潮中的一员。

  把话说得不客气一点,这位“公子哥”其实就属于“会投胎”的那类人,一出生就是官二代。既然都是官二代了,所以韩松的童年与少年时代过得相当“滋润”,也早早地就与他那个肤白貌美的妻子结了婚,有了宝宝。

  

  就好像谁都有梦想一样,韩松这个公子哥儿当然也不例外。

  一方面,韩松他天性开朗,为人乐观,却又因为出身有着一股子傲气。可另一方面,他又因接受了来自国外的“信息轰炸”,而对那个仿佛每个角落都灯红酒绿的日本,充斥着一种异样的情绪。

  一句话,他想要见见世面,然后像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考一个国外的名牌大学“镀金”……于是乎,在26岁那年的4月,韩松告别了江苏盐城的娇妻幼子,踏上了前往日本东京的征程。

  

  不得不说,与同一时间段选择出国留学的留学生们相比,韩松属实是家境优渥,毕竟出国时兜里揣着的是两万多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有足足十几万,这笔钱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一笔巨款。

  然而即便如此,自诩为见过大世面的韩松在来到东京之后,却还是被新宿街头繁华的都市盛景震惊得语无伦次起来。他说:“这已经没办法讲了,真是电视上说的天堂,真是这样的……没见过,上海也没有这样子。”

  不过,这里真的是“天堂”吗?很快,韩松就在这座当时1200万人口的“天堂”,品尝到了送给他的“苦果”。

  

  “苦果”

  乘航班来到日本,给韩松接机的是他早年间来到日本发展的一个叔叔。而在这位叔叔口中,虽然韩松带来的十几万人民币听起来很多,但是在当时的日本并不算什么,甚至只是“贫下中农”的程度。

  可对于叔叔的警告,韩松过去的经历让这时的他根本没把这句警告当一回事,于是他只是大咧咧地表示:“就算我在日本混成了乞丐,我也要长长见识,考个好名牌再回去!”

  当然,想要考上一个日本的名牌大学,对日语的学习是第一步,为此,韩松也报名了一所东京的语言学校,并开始“备考”。

  

  由于语言学校提供的住宿只有9平米,而且还要和其他人一起合租,自认为不能受这个罪的韩松,遂决定要1在那所语言学校附近寻求租房,而这次寻求租房的经历,也给了韩松带去了第一次冲击……

  虽然当时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对比起早已经历经过房地产过热的日本人来说,国内的房价租金比起日本果然还是小巫见大巫。

  在寻找住所的过程中,即便韩松自认为自己已经对日本所谓的“高消费”水平有所估计,但当他从房屋中介口中得知,自己那栋心仪的房子不包括水电在内,仅租房一个月都折合近四千块时,他一时有些呆滞……

  

  虽然自幼生活富足,但这并不代表韩松不会精打细算,在好好地算了一笔账之后,他挠了挠头,最终还是“屈服”于学校提供的9平米住房

  9平米,也就是三乘三,塞一个地铺、一个冰箱、一个柜子,这本就逼仄万分的空间顿时显得更加逼仄。韩松倚着冰箱半坐在地上,感受着这间想转个身都异常困难的空间,一时感慨地说出了文章最开头的那段话。

  当然,在说完那番不知道究竟是真实感受,亦或是被气到神志不清的话语之后,他忽然又自嘲似的说道:“这不就是拿钱买罪受吗?还拼着命的要来……”

  

  住进了语言学校安排的这座30年前建造的木质阁楼,尽管住宿条件如此恶劣没,但韩松每月却依旧要上交25000日元,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1800元,充当房租。

  如此压力之下,韩松不得已开始了他略显窘迫的生活。期间,他的叔叔曾在接到家里的电话后找到他,他也就用叔叔的“大哥大”给家里通了电话,却又因为心疼当时那单价不菲的国际漫游费,只是胡乱搪塞两句就挂断了。

  后来他还说,在日本过日子不比国内,需要“勒着裤腰带”。

  

  在语言学校经过了一段不算很长时间的学习,韩松就去参加学校的考试。

  天可怜见,虽然韩松是一个在应试教育中杀出来的公子哥儿,但他的前26年最多只认识国内简化后的“方块儿字”,日语的学习水平刚刚越过五十音阶段,正“纠缠”于“初次见面”“早上好”等常用语的发音上。

  你让这时候的他去考试?一场试考下来,连题目都读不通顺的韩松,毫不意外地拿着只有八分的成绩单走出考场……短短半个月,韩松之前那顺风顺水的生活就出现了这样的重大挫折,这让他多少有些气馁。

  

  为了振作自己的精神,韩松长舒了一口气,并决定要去灯红酒绿的市区好生消遣一番。然而,等他整理了自己笔挺的西装,来到一家街边的普通餐馆之后,餐馆墙壁上张贴的菜单再次让韩松呆滞。

  无他,只因为菜品的价格也有些超乎他的预料。

  最终,虽然有些“扭捏”,但韩松还是点了一块很朴素的三明治与一杯红茶。等到结账后,胃口明显没被填满的他小声念叨了一句:“两片面包夹上菜叶子和肉片儿,怎么就能值40块钱呢?”

  

  焦虑

  从餐馆回到蜗居的小屋,前半辈子不知道“焦虑”两个字怎么写的公子哥儿,似乎也终于开始焦虑了……

  他开始计算,自己带的两万多美元,交学费花了大概不到四分之一,住宿上所需要用到的钱一年大概要在3000美元上下,再加上日常的水电费用与饮食开支……算到这里,韩松又挠了挠头。

  当天,他就来到了住所附近的一家超市,而从未自己做过饭的他挑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口价值7000日元的电饭煲。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做饭省钱啊,从今往后我要学会自己做……”

  

  但问题是,虽然自己做饭很省钱,但是在当时日本社会高消费的背景下,菜蔬的购买同样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况且在吃过一次自己做的饭后,韩松对自己手艺的嫌弃那是毫不遮掩……

  伴随着钱包一天天瘪下去,韩松的焦虑明显也在加剧。虽然还能从家里要到钱,但韩松不想那么做,那又该怎么办呢?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这个公子哥儿做出决定,不如找个工打吧。

  就这样,韩松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除了学习,就是外出寻找工作。不过,因为他的日语水平属实是个问题,所以他找工作的经历其实也是一波三折。

  

  最后,在一位同为留学生的朋友的介绍下,韩松来到了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后厨清洁工的工作。

  之前在韩松的印象中,国内一些刊物总是在说“在国外打工,就算是刷盘子一个月也能赚上一大笔”,然而当他真正接触到这行之后,他才切实感受到刷盘子就是刷盘子,不可能指望着刷盘子暴富。

  为了节约开支,韩松离开了那个月租1800人民币的小屋子,转而找到一个只有6平米,破旧程度也与前者不相上下的,更小的屋子,并且在这里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在这样半工半读的生活中,这个公子哥儿度过了一年半。

  

  逆袭

  说起来,刷盘子其实是一个很费力的工作。虽然不用像之前有些刊物中所写的那样,一个盘子要刷上好几遍,但韩松每天在这家日料店的工作,也还是要从早上九点干到晚上用餐高峰过去之后。

  这般劳累之中,韩松每次回到家都想瘫软在地铺上,以至于他逢人便吐槽:“这个苦吃得……一辈子的碗都给刷完了。”

  然而,尽管劳累,但内心的不甘却总会在他躺在地板上之后,“强行”驱动着他坐起身,翻开词典与课本,在并不是很明亮的房间里面背单词。

  

  学习与工作的交错之中,一年半的时光过去了。这时,韩松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背下了一万多个日语单词的写法与用法,而他本人也在这样的生活中变得清瘦,与一年半之前相比,这个公子哥儿足足瘦了三十多斤。

  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也就在他半工半读的这半年时间里,他的岳父不幸离世。韩松为此消沉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过到后来,他还是在妻子的劝说下坚持下来。

  为了鼓励自己,他将已经离世的岳父的墨宝,以及自己妻子孩子的照片悬挂在墙上,颇有“头悬梁锥刺骨”之意……当然,付出也总会有回报,艰难的环境既然没有让韩松退缩,那么他就会被锻造得更加坚韧。

  

  在来到日本一年又七个月的时间之后,韩松又一次参加了日本留学考试。进入考场之前,韩松为了能够准确把握时间,还专门带了两个腕表,可谓准备日久、志在必得。

  果不其然,两周后,韩松的考试成绩公布。400分满分的日本留学考试,他考出了335分的高分,再加上他报考的明治大学入学笔试已经合格,现在,他面前的只剩下一场明治大学的面试需要通过。

  为了准备这场面试,韩松久违地穿上了自己的西装,等他看到洗手间镜子里因自己暴瘦而显得松松垮垮的样子,韩松半是自信半是无奈地笑了。

  

  “我的面试的序号是‘9’,你一会儿可要给我好好注意……”

  时间一转,来到了明治大学面试放榜的日子,为了避免自己过于紧张,韩松专门叫上一个自己的朋友,一起前往张榜处。路上,他一直这么叮嘱自己的朋友,俨然有些失了方寸。

  当然,结果不出意外,韩松最终顺利通过了明治大学的面试,正式成为了明治大学的一份子。当他从朋友口中一再确定自己没有看错之后,过去那段时光中再苦再累都未掉过眼泪的韩松终于喜极而泣……

  

  尾声

  言尽于此,韩松的故事来自1999上映的一部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的上映不仅打破了当时国内人群对日本的魔幻滤镜,还让人们真实认识到了外出留学的艰辛。

  作为这部纪录片中“讨论度”最高的其中一个主角,有人钦佩他刻苦求学的骨气,也有人说他只是在无意义地吃苦,有人认可他半工半读的勇气,也有人质疑他凭什么能在96拿出那折合人民币十几万的两万余美元。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这只是一场发生在27年前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