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在于“育人”
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科内容更有深度。专业课程在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育人功能,有利于专业课程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使学科内容更有深度。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在于“育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专业课教师只有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汇于专业课专业知识教学之中,将育人目标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使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得以丰富的基础上,使学科内容更有深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
“教育不存在于真空之中,它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在知识社会学的视野中,从来不会存在纯粹的知识。”也就是说,专业课程并不只是蕴含知识技术元素,在知识技术背后还蕴藏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因此,专业课教师将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为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味道,能够使其教学内容发生质的转化,更具深度。
具体而言,“课程思政”促进了专业课教师对所授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专业课程涵盖所有学科门类,不同专业课程暗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差异,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较易开发和较难开发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源于不同专业的教材教学,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是不同学科教材的编制依据,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会或明或暗地融入价值观导向内容,因此,这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比较容易挖掘的;后者是隐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需要专业课教师下功夫发现和开发,因此,这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比较难挖掘的。
专业课教师需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啃透专业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深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教学内容增添思想政治教育色彩,从而形成有质量、看得见的资源利用成果。因此,“课程思政”改革使专业课教师不再拘泥于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人,而将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发出来,将价值导向潜隐在知识传授中,在使教学内容具有深度的同时,完成为民族复兴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专业课程在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育人功能,有利于专业课程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
传统的专业课课程教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从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改革不仅促进了专业课教师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挖掘专业知识背后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育人的任务,还促进了专业课教师运用合适的方法将专业知识与价值观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在传授当中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反应,以人格魅力与渊博知识活跃课堂氛围,使大学生在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院校育人工作的新探索,“它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成为各学科、各专业课程的新鲜血液。专业课教师明确专业知识中得以拓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专业知识潜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地“植入”到大学生的心中,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催化剂。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不是直接可见的,而是隐蔽的,所以,专业课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让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更具穿透力。“课程思政”建设确实促进了专业课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比如,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人体解剖”课使用了情感体验法;音乐学院的“中国系列”歌舞设计使用了情景体验法等。
因此,“课程思政”改革使专业课教师不再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而是采取更多的方法将价值导向潜隐在知识传授中,在使课堂氛围有温度的同时,有力地实现了成才与成人的统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