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形式的“没教养”,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去做,孩子才不会走弯路

  没有出去玩,基本就是走亲戚,或者亲戚到我家拜访。但是有一件事让我心里很不爽快。

  儿子有一个很喜欢的礼物,是他舅舅送的,他非常爱玩,就连睡觉都要搂着睡。

  那天,有亲戚带着孩子来看望婆婆,那孩子比我儿子小,一眼就看到我儿子手里拿地玩具,眼睛都冒光了。

  

  连哭带闹的要玩哥哥手里的玩具,婆婆看到了,就从儿子的手中一下就把玩具抢走了,给了那小孩,还跟我儿子说:小朋友要学会分享,不要小气,弟弟还小,让弟弟玩会。

  儿子眼里写满了委屈,不敢言语,婆婆看我想要说话,就瞪了我一眼,小声对我说:人家是客人,以客人为重,别让人家说咱小气。

  后来,亲戚孩子临走的时候,还吵着要把玩具带回家。亲戚摇了摇手,说玩一玩就好了,肯定要还给哥哥的。

  

  可婆婆却说:“可以的,让孩子拿走吧,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听到婆婆这样说,我很生气。

  这是属于孩子的东西,就算再不值钱,也得问问孩子的想法,孩子不同意,也不能把玩具随便送人。

  于是,我摸着儿子的头说:“你想不想送给弟弟?如果不想,你就不要给弟弟,可以要回来。

  

  没什么,这原本就是你的东西,你有权利要回来,不会有事的。”儿子听了我的话,按自己的想法,把玩具给要了回来。

  为了这个我和婆婆闹了矛盾,说我把孩子带坏了,让孩子没教养。

  后来,我一个当育儿老师的朋友告诉我:你没错啊,就应该这样处理。因为孩子的物权意识要比人情和面子重要。

  如果不经孩子同意将其玩具送人,孩子会很伤心,自己的东西居然没有决定权,那么以后玩具再被送人,就不敢去要回来。

  

  很多人小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收藏的珍贵玩具或是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轻而易举地地被父母送给其他小朋友。

  如果不愿意送出去,阻止的话,就要被大人责怪,真小气,不愿意分享,有没有教养。

  家长这样做,确实挺有面子的,但却不知道给孩子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1、失去物品归属权

  物品归属权,属于权利意识的范畴,是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被他人侵害,和有权利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他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

  物品归属权,是让孩子对自己的东西有权利进行支配或者决定它的归属。

  

  只要失去这个意识,会让他变得内向,变成讨好别人的性格。自己的所有的东西不管是玩具,还是自己的零食,别人只要想要,都可以拿走。甚至以后有喜欢的人,如果别人也喜欢,也可以让给别人。

  因为他们从心里觉得,就算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也没有权利决定它们的去留。

  

  2、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全部,是他们最亲密的人,是他们的依靠。所以,父母让孩子完全产生信任和依赖感。

  而父母不经孩子同意,把孩子的玩具送人,会让孩子慢慢对父母失望,同时孩子会越来越不信任父母。

  越是孩子喜欢的东西,就越是伤心难过。他们会从心里不再信任父母,从而导致关系紧张。

  

  3、失去安全感

  家长不经过孩子的同意把玩具随便送出去,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

  因为玩具虽然不是很贵重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非常宝贵的,就像大人觉得贵重的物品丢了一样。

  连自己最重要的东西都没有办法保护,那肯定会没有安全感。

  

  1、学会拒绝

  我们鼓励分享,但孩子也有拒绝的权利,属于自己的东西可以不给,这是很正常的。

  不会拒绝,顾及面子,但是这真的使你快乐吗?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所以教会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问一下自己真实的想法。

  

  2、“自私”

  孩子到底是谁呢?他们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他们只是自己,只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孩子。

  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拥有权利决定去留,父母没有权利决定,更不能随意转送给他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大声说“不”。

  这并不是“没教养”,反而家长要鼓励孩子做。

  

  总结:

  最后,希望大人能明白,面子虽然重要,但教会孩子维护属于自己的权利,让他知道自尊是比“面子”更重要,才是最好的教育。拿回自己的东西。

  如果自己的东西不想给别人,这样被说“没教养”,那我们要多鼓励孩子这样做。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有好有坏的,好的影响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以后的生活中如鱼得水,将来更有出息。

  

  推荐父母可以去看一下这一套书,分别是《好父母不吼不叫》、《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正面管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这5本书88块钱,一本才不到18块钱,要是学会了其中的道理,并且教好孩子,那么就真的很值啦。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