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侧面看武汉生态之美

  刚刚过去的五月,武汉的一条条“月季花路”被市民“装进”手机,发在朋友圈里。

  天生丽质,再加上人工加持“美颜”功能,大武汉的美,让大家充满欣喜,充满期待。

  涨渡湖“水上森林”。记者刘斌 摄

  一支月季扦插苗

  验证了武汉全民参与生态保护

  武汉160万株“网红”月季,在美过了整月的花季后,有些枝条被修剪下来、原本只能当作园林废弃物,而在园艺师、志愿者、社区居民共同努力下,它们被整理成一支支扦插苗,被社区居民开开心心领养回家扦插繁殖。

  在社区的公共绿地上,青山区红钢城三街社区的居民和志愿者种下了100支这样的扦插苗,主动打造“花角”“花街”“花境”。每一支变废为宝的花苗都饱含着居民对绿色生活的憧憬,得到了居民的精心呵护。

  在武昌,“碳探武昌伢”用废弃纸盒、纸板制作精美的文创作品。在汉阳,玉龙小学的同学们为校园的农耕生态园自建了滴灌装置,将“农作”玩出了花。在黄陂,百名少年被聘为“少年环保使者”。一批又一批环保小使者,正在成为宣传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人、助力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后备军。

  今年环境日的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武汉正在践行这一理念,并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全民参与生态保护、二是全方位生态保护、三是全域生态品质提升。

  园艺专家指导大家如何扦插月季苗。谢枷凯 摄

  一支环保乐队

  佐证武汉全方位践行生态保护

  “将环保融入音乐”!6月2日,在江汉区常青街道常宏里社区,一支用扁担制作三弦、月饼盒制作吉他的草根乐队,为社区居民带来一场生态环保音乐派对。

  废品做乐器,不能简单地卖卖生态“概念”、炒炒环保“噱头”。这支成立12年的江汉环保乐团不断努力改进,让这些变废为宝的乐器真的能演奏出专业乐器的音质音色。“只有更好的音乐,才能长久吸引人,才能更好地宣传环保理念。”

  在汉阳区万科金域国际小区,居民们发现有鸟儿在空调孔中筑巢很不安全,于是自制了人工鸟巢,安置在小区的林间,供这些可爱的精灵入住。护鸟爱鸟、保护身边的生物,正在成为人们全方位的共识和共同行为习惯。

  6月2日,坚持了10年的“武汉生态环保高校行”迎来了自己的LOGO。在这面旗帜下,40多个高校环保社团的3000多名大学生环保志愿者,积极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在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一直受到重视。2020年底组建的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吸引了60多家较为活跃的环保组织,打造了一批志愿服务品牌,让更多社会人士全方位践行生态环保理念、参与志愿服务。

  一项生态调查

  认可武汉生态价值全域提升

  新发现的淡色崖沙燕。颜军 摄

  一项持续1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武汉的沉湖国际重要湿地新发现并记录各类物种达739个。其中,新记录的鸟类有7种,累计记录到的鸟类达271种,占同期武汉鸟类总数的61%。今年在沉湖越冬的鸟类达10.4万余只,创下历史新高。

  如果说,鸟儿是用翅膀来为武汉生态投票,那么,野大豆、野莲、野菱、粗梗水蕨等武汉“湿地四宝”,这些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回归,进一步验证了武汉生态好转。

  在武汉水域,人们一次次见到长江江豚重回江城、嬉戏觅食的情景,相继发现了刀鲚(jì,刀鱼)、鳤鱼、鱵(zhēn)鱼的回归,也发现水质好转指示物种、号称“乡愁鱼”的鳑鲏鱼大量繁殖。

  颜值很高、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红灰蝶,在武汉地区一年多代,全年大部分时间均可见到,春夏季数量更多。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中华虎凤蝶,在武汉找到了新的栖息地,拥有了稳定的小种群。

  武汉发现中华虎凤蝶。记者金文兵 摄

  花笑、鸟乐、鱼跃,各类生物用它们的快乐身影为武汉生态的全域持续向好开具了“证明信”。

  生态有价,湿地有价!武汉用数据来为自己的生态“核定价值”。武汉探索开展了新洲区涨渡湖湿地生态系统生态总值(GEP)核算研究,初步估算,涨渡湖自然保护区的GEP为23亿元,单位面积GEP约为3000万元/平方公里。

  此前,湖北省首次对湖泊群生态价值进行核算,“汉阳湖泊群”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7.547亿元。

  GEP与GDP的协同增长,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和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让武汉“颜值”变得更美!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编辑:赵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