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起源与发展

  今日,高考。

  自古至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金榜题名,学业有成,毕业后爱情事业双丰收,到老了儿孙满堂。那么,关于中国“高考”由来之谜,你了解多少?本期我们来聊聊关于我国高考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其实在我国古代高考不叫“高考”,叫科举。

  早在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是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引进西方学校的考试制度,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

  如今中国现代的高考制度的建立,主要来源于科举制度所形成的传统选拔思维与参考西方现代考试制度的模式。

  

  那么,在科举之前,我国古代采用的是什么方式选拔人才呢?

  自魏晋以来,采用的都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是从各地的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而许多出身低微,但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担任高官。

  因此,隋文帝为了改变这种弊端,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在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而,使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自创立以后,成就了很多名人,如:王维、柳宗元、孟郊、韩愈、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包拯、朱熹、文天祥等都是凭借科举制度才名垂千古的。

  虽然科举制度的雏形起源于隋朝,但科举制度在唐代继续实行并得到很大发展,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那么这两科有什么不同呢?

  常科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当时的秀才为最高科等,所试方略策,要求应举者熟悉经史,精通经世治国的方略。这对于缺少经史知识、醉心词华的唐初士子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此他们往往不敢投考秀才科。后来,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创立武举也算常科,亦是常举,由兵部主持,主要是选拔一般武官,而不是选拔将帅之才。

  制科是由皇帝临时确定科目下制举行的,名目很多。如太宗时先后有词赡文学科、词殚文律科、文学优赡科,武则天时先后有超拔群类、绝伦科,玄宗时有文史兼优、博学通艺以及武足安边、智谋将帅、军谋越众等科,但基本上没有重复的。科目的变化,反映了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统治阶级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参加制考试者可以有出身、有官职,也可以既无出身,也无宫职,并且可以连续应举。

  而中国现代高考是从1952年起,结合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全国普通高校开始实行了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这是新中国高考制度建立的标志。其间,在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停止招生(1972年后废除考试实行推荐),直至1977年,中国开始恢复高考制度,至今一直沿用高考制度,是社会最公平、最公正、最认可的上大学制度。

  从1977年高考至今,高考已经走过了43年的历程,也正是因为高考,我国社会逐渐涌现出专业性人才,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国高考作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历许多次的变革,也正是每一次变革,说明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制定相关完善的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说到这,不言而喻:高考,则是由科举慢慢演变而来,也是对中国学生高中三年学业水平的一次总结,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形式。最后祝愿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冷静答题,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可以去往理想的殿堂。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