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0后上海“土著”家庭的窘境:年薪40万还住着50平的老弄堂

  虽然不能否认在上海确实有一部分有钱的“土著”,但更多的一些人只能住在嘈杂、拥挤的老破小里,住在一些六七十年代的老弄堂里面,比如,很多十几平米的房间不仅要住人,还要加个厨房和马桶进去。

  今天分享一个80后上海“土著”家庭老陈一家人的故事,他一家6口人至今蜗居在只有50平的老弄堂房子里,一住就是60多年,见证了在魔都上海生活的不易。

  老陈一家不算是纯正的上海“土著”,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父辈从西南地区来到上海工作,父母都在上海出生,也就成了上海人。

  小时候老陈和父母还有爷爷奶奶以及姑姑一起住在长宁区的一个老式弄堂里,是早些年单位分的房子,虽然名义上有三间屋子,但弄堂就占了20平米,实际能住的面积也就30平米,住了他们一家六口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姑姑嫁人,爷爷奶奶相继离世,房子宽敞了许多,但随着老陈结婚和孩子的出生,一个只有30平米的房子又成了6口人蜗居的地方。

  房子小并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是没有卫生间,大小便还要自己倒痰盂,只有晒台。

  上海人应该都知道晒台,就是一幢楼的人公用的一个地方,在上面搭了一个洗澡间,全楼一起用,一幢楼三层,每层一户人家,每户平均5个人,一幢楼最低人数15人,这么多人早晚排队洗澡,没有更好的办法。

  夏天其实还能忍受,冬天才难熬,晒台四面漏风,也没热水器,只能提桶烧水洗澡,再简单弄一个塑料袋子罩起来保温,真的很难受。

  每天大家在老弄堂一起做饭,又热又闷都是油烟,大家又都是穷人,难免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你用了我家的酱油,他用了我家的铲子,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的不愉快。

  谈起这么多年没有换房,老陈也有苦衷,他一家算是95%的土著穷人里面,因为搭车失误造成的。

  80年代末上海实行的露天换房,一换二,或者以小换大,但得接受地段的妥协,一般都是郊区,他们没有接受。

  90年代,实行的部分老弄堂拆迁也迟迟没有动静了,等待了这么多年也错过了买房的黄金期。

  老陈09年毕业的时候,上海市中心的房价也才两三万一平,但当时父母觉得,他才刚毕业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又都已下岗,怕他未来负担不起在当时略显“高昂”的房贷,于是又和换房计划再次擦肩而过。

  如今,老陈夫妻俩的年薪差不多40多万,然而女儿上私立的学杂费,超过工资的辅导班,父母生病的住院费和手术费,生活的各种日常开支加起来,40万的工资也所剩无几。

  现在更是无力买新房子,只能还住在老弄堂里,等待着不知要多久的拆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