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 吴正宪:坚守儿童立场,开展结构化单元教学

  

  关于这套书,吴正宪老师这样说——

  曾经看到一些年轻老师在听完优秀教师的课后,总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总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爱学、善学、会学,而回到我们自己的课堂,即使按照同样的教案上课,却上不出同样的效果?这些优秀教师有什么样的绝招?这样的课堂教学有什么秘密吗?”

  老师们的疑问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学哪有什么秘密?只不过是尊重了规律而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数学的发展规律”,这就是优秀教师最大的“绝招”,也是教学里最重要的“秘密”。尊重规律,乃基本的教育常识也。

  本丛书就是想帮助基层老师撩开这层面纱,解开这个积聚在心中许久的谜团。让我们随着对书页的阅览,一起走进鲜活的课堂生活,静下心来从教育常识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打开教学这个“黑匣子”,解开教学的“秘密”,探寻教学的“绝招”,感悟儿童数学教育的真谛。

  本丛书从始至终的讨论凸显了两个主要观点,即“儿童立场与数学结构化”。

  观点一

  “坚守儿童立场”——好课堂的灵魂

  多年前,我曾提出为儿童创设“好吃又有营养”数学教育主张,这正是“坚守儿童立场”的基本主张。它具有双重教育价值的取向,即“有营养”指的是数学教学要有知识含量、思维含量、素养含量,“好吃”指的是数学教学要适切儿童的学习路径、方法。我们要让有意义的数学变得有意思,让有意思的数学变得更富有意义。

  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儿童生命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培育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儿童是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生命体,我们要敬畏生命,尊重每一个儿童,有教无类是大爱。儿童数学教育尊重儿童的平等人格和参与学习的权利;儿童数学教育期待儿童的成长,赞赏儿童的进步,包容接纳儿童在走向成熟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愿意为儿童提供完善自己与改进不足的机会;儿童数学教育不过于强调追求考试评价,而是更加关注每个儿童是否获得了愉悦的学习体验和有意义的成长。教师要以爱的情怀和力量引领儿童走进数学世界,让儿童因有缘与“我”相识,让童年的课堂生活涂满爱的底色,充满愉悦与幸福。要以保护儿童的成长利益为出发点,站在儿童的立场设计一切教学活动。

  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开展科学的学习活动,培育爱学、善学、会学,拥有学习力的人。儿童有自己的学习节奏、方法和特点,教师要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使数学教育合乎儿童的发展水平和需求,给予儿童适切的引导和启发,因材施教是智慧。儿童数学教育关注儿童的个性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培育儿童的创造力,尽可能使儿童与生俱来的某些潜能得以发展,使儿童内在的发展变为可能。教师以教育的力量和知识的魅力开启儿童多彩的数学世界,让儿童因有缘走进“我”的课堂,燃起兴趣与希望,让课堂生活充满智慧与创造。

  观点二

  “整体把握内容结构化”——好课堂的根基

  多年前,我曾提出建好小学数学的“承重墙”,打通知识之间的“隔断墙”的教育主张。清晰地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市崇文区教研室主任刘梦湘先生和特级教师马芯兰的指导下,进行了小学数学教学整体改革实验。首先对教材进行了内容结构化的整合,研发出“六条龙”教学法,实现了“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该项实验得到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专家的鉴定肯定;同时也获得了一线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光明日报》等刊物进行了报导。那些年我连续发表了有关教改的系列文章,从“教材改革”“教法改革”“学法改革”“考法改革”到“全面育人”,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动满满,当初的这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也为我今天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小学数学虽然知识简单,但系统庞大、内容丰盈,涉及几百个知识点,需要成百上千节课来完成,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一节一节单打一地平均使用力量,忽视了单元整体视角的系统设计和思考。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一个一个知识点去教,儿童按照一个一个知识点去学,这些零散、碎片化的知识点在儿童头脑中无结构、无系统、无逻辑,导致儿童在陌生的新情境下解决问题时,不能很快建立关联,不能准确地提取知识和进行应用,不能实现迁移。

  我们认为小学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强,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天然的结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即“结构”。我们就是要抓住数学本质,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凸显数学内容的系统和结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每门学科都有它的基本结构,掌握结构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的确,数学是有联系的,数学是有结构的,数学是有系统的。繁杂的知识中一定会有一些核心的概念统领,抓住了关键要素,零散的、碎片的数学知识就会自然建立起整体化、系统化、逻辑化的知识结构。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几乎是不存在的。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充分借助儿童已有的知识基础来教学,这种“以旧引新”的教学方式,不但帮助儿童理解了新知,更让儿童体会到知识间的密切联系,为后面形成知识结构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培育人的重要工程,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常态的教学中潜心探索,努力建好小学数学的“承重墙”,打通知识之间的“隔断墙”,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结构,以提取出的少量主题,实现深度覆盖,让结构彰显知识间丰富的联系。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才能更长久地保存信息,更深入地理解概念,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迁移,获得发展。

  为更好地传播儿童数学教育,我和北京小学数学教师团队对小学数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对每个主题下的课堂教学重新进行梳理、解读、研究,形成本套书。我们努力通过还原课堂真实的情景,通过多视角、多维度、整体化的全面解析,力争呈现出更丰富的内涵,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背后的思考。

  全套书由24本书组成,分批推出,涵盖了小学数学教学四大领域的24个关键内容,旨在帮助一线教师建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认知,使内容结构化,帮助学生打通知识概念之间的“隔断墙”,建好核心知识和核心素养的“承重墙”。

  如《小数》这本书的主题包括“小数概念”“小数运算”等主要内容。其中“小数的意义”“小数加减法”“小数除法”等原汁原味的课堂纪实既相对独立,又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透视每一节课,可以看到课课紧密相关、层层递进,每一课新知识既是对之前知识的再应用,又是为日后知识所做的重要储备,让学生的学习“瞻前顾后”、稳步整体前进;构成少量主题、多知识点的深度覆盖,呈现跨越年级的系列单元整体教学的势态;促进教师用联系的、整体的观点看问题,实践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用结构化的观点进行单元整体教学。

  为使读者有真实的现场感,我们还原真实课堂场景,对全套书进行了整体设计,每本书都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1. 儿童与××(主题名称)。每本书即为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会由儿童在学习中发生的真实故事引入,让读者看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由儿童的视角思考主题教学的着力点,体现了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2. 走进吴老师的课堂。呈现一组多节与主题有着重要关联的课堂教学实录,特别是实录中的批注式问题、解析,让读者在阅读时不断思考、追问“为什么”“怎么样”,带着思考和研究走进丛书。

  3. 与同伴论课。由我们团队成员与一线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实录,讨论课中的“秘密”,通过聚焦话题的各抒己见让教学的镜头变慢、拉长、放大,再通过一个个对教学艺术的解密,让读者体会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策略。

  4. 吴老师开讲。在这里让我们回到单元主题,听听执教者的所思所想——单元主题教学是如何关注“儿童立场”,“建立数学结构化”的。

  5. 专家说。我们邀请了多位数学领域的专家进行总体点评、指导、提炼、升华。相信在专家的高屋建瓴下,读者一定会收获满满。

  在具体阅读每本书时,请先阅读导言“儿童与××”,看看这些真实的故事是不是也反映了您的心声。然后可以“走进吴老师的课堂”,看一遍实录进行初步感受;再看第二遍,重点对照批注标注出的教学设计分析进行阅读,并对提示的问题进行思考,尝试给出自己的回答。继而加入“与同伴论课”,与我们交流您对这些课的感受与困惑,获得支持与共鸣。再去听“吴老师开讲”和“专家说”,使自己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更高位的提升。最后,可以把您的思考化为实践,哪怕尝试一个做法,并欢迎记录下来您的故事,和我们分享、交流……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正宪

  2023年5月1日

  本文节选自《小学数学结构化单元教学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微信编辑时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