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背后
每年都有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以至于很多人都批评毕业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真的是毕业生自己出了问题吗?这种现象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
在上世纪,中专生都分配工作。初中生考上中专之后,出来就能找到好工作,即便是干技术活,也能拿到不错的薪水。到了现在,大学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就更别提中专生和技校生了。并非没有工作岗位,而是大学毕业生不去竞争,不去应聘到岗,即便有一些毕业生应聘之后,到了工作岗位工作一段时间,也就离开了。难道大学毕业生都吃不了苦,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是眼光太高,这山望着那山高?
大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眼光属于个人问题,而事情并非那么简单,而是有个人和社会双重原因。批评家们、媒体人容易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问题,而主流意识形态很容易产生官本位思想,受到官僚主义的影响。上千年的历史沿革,人们还是认为做官才是最好的出路,虽然现在社会开花了不少,但仍然有很多人喜欢做官,喜欢站在官僚的立场看问题。于是,批评家们、媒体人开始讨论大学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的时候,就已经站在了主流意识形态方面说话,甚至把自己当成了主宰人才市场动向的官员。此种批评甚嚣尘上的时候,就很容易误导了人们。也就是说,凡是说大学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一般都受了媒体的误导,受了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很自觉地站在了官僚的层面来看问题,似乎可以看到更广阔的视野,也可以睥睨天下,其实,只是一种错觉,并非真实的感觉。
什么叫做毕业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一般的毕业生包括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中专技校毕业生,至于高中和初中毕业就只能自谋职业了。市场开放之后,大学毕业生都得自己找工作。也就是说,国家不再包分配,要毕业生自己去找。于是,很多毕业生找工作,发现好的工作岗位不添人,不好的工作岗位缺人。如此的就业环境下,很多毕业生在家里待业。于是,就有人批评他们高不成低不就。其实,并非是他们的过错,而是社会的责任。
二十几年以前,大学扩招,弄得很多人都可以上大学,一直到现在,只要想上大学,即便成绩不好,也没关系,照样能混个大学文凭。如此市场化运作之下,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大大降低,即便有985、211、双一流等大学概念,大学生也不一定能获得好的工作。名气在那里摆着,不过是要高分,还要一些操作而已。炒作概念需要提高分数,同时培养一些所谓的人才。而一般的大学生基本上就要自谋职业了。在所有的考生中,能够考中985、211、双一流大学的学生还是少数。于是,大学生分流,学习成绩好的上好的大学,学习成绩不好的上一般的大学,再不行的走单招。分流之后,也就出现了人才的分流。搞研究的,或者只是为了获得好工作的,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上重点大学,而成绩不好的,即便想搞研究,想获得好工作,也万万不能。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却只能从事底层职业。也就是说,资本推向市场之后,打造了很多私人企业,缺乏廉价劳动力,就需要很多毕业生进工厂,充当廉价劳动力。而上世纪的大学还分配工作呢,怎么办?资本迅速介入教育,打造了很多民办大学,稀释了大学的含金量,让很多大学生都走向社会,走进工厂,不然就挣不到钱。
所谓的高不成就变成了好岗位不要人,不添人,即便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也不能获得,都被权贵们把持着,也就不肯松动了。以至于有大学生感叹,有好成绩不如有一个好爹娘。拼爹的时代,拼富的时代到来了。好的工作岗位被权贵们牢牢把持,甚至还要堵死普通人的上升通道,当然也就不会让毕业生找到好工作了。而低不就变成了社会上的低端制造业缺人手,缺大量的劳动力,要年轻人进厂打工,在流水线旁一天工作八小时。可是,大学生自觉学到了好的知识和文化,就应该获得对口的工作,不能到工厂拧螺丝。但是,事实摆在他们面前,已经没有退路了。他们只能选择进工厂还是送快递,或者做售货员等工作,却不能脱离底层的工作岗位,也挣不了太多的钱。倘若几个人合伙创业,就很可能赔得血本无归。毕竟,很多创业领域都被大公司、大企业先入为主了,哪里还容得几个大学毕业生在那里搞创新?
看来,大学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并不是大学生本身的错误,而是社会的原因,说到底还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只不过毕业生们都被资本算计了,而权力却在一边推波助澜,还要默许批评家或媒体人肆意批评大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眼光高云云。权贵们制定了标准,就是变得有钱才算成功。毕业生们要先学会吃苦,学会挣钱,然后再攒钱创业,有钱之后才算是成功。其实,先学吃苦和最终有钱的距离隔了十万八千里。此种论调不外乎让毕业生们做廉价劳动力,至于创业,只能说是一个美丽的梦,并不真实,也不靠谱。